1.请问《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要考些哪些内容
重庆市环保局
2011年面向社会考试录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
《环境保护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专业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环境监督管理职位所需能力,是否熟悉相关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
二、考试题型
本考试题型包括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问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范围
(一)《环境监察(第三版)》所规定的内容。
(二)《排污收费制度(试用)》所规定的内容。
(三)环保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5.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
6.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9.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四)报考“环境监督管理1”考生增考以下内容。
10.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11.污染源自动监控运行管理办法
12.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13.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
14.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
15.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四、注意事项
(一)考试时间:2011年6月1日上午9:00-11:00,考试地点:重庆市环保局一楼多功能厅;
(二)专业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三)请考生自备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等考试所需文具;
(四)重庆市环保局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冉家坝旗山路252号。
2.环保局事业单位考试考的环保专业知识是什么
根据各个地域不同,招聘单位不同,考试科目也有不同
1、市教育局、农业局、水利局、文化局、粮食局、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劳动局、妇联等部门招聘笔试科目设置为:《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验》。采用封闭笔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面试和笔试的比例,笔试占60%,面试占40%(有省市的事业单位笔试面试的比例为50%对50%)。笔试内容:政治、时事、法律、职业道道德等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很多单位只设客观题。
专业测试的方式和内容
专业测试方式采取专业知识笔试和技能操作方式进行。
专业知识笔试满分为70分,笔试时间60分钟。主要考查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技能操作满分30分,测试顺序现场抽签确定,成绩当场评定、现场报分。主要考查基本化学分析操作技能
3.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包括那些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
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
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
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
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
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
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
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
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
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
4.环境保护知识与常识
中学生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让中学生懂得自己在保护环境中所能起到的做用。
一.环境教育
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并积极传播环境科知识,是中学保护环境方面需要执行的第一责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今日的中学生,再过七八年都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如果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将来是不可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的。同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将来也难以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环境教育,要力求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使之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二是要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新环境道德观,三是了解、掌握保护环境的技能,提高中学生将环境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使之懂
得如何保护环境和消除环境恶化对人的危害。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其中,认识是基础,技能或行动是目的,而自觉性则是认识转化行动的保证。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同时要能及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
二.保护行动
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5.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包括那些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
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
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
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
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
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
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
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
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
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
6.大学的环境保护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大学的环保专业学习内容比较宽泛:
比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
如果上研究生的话,还会分的再细些,比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控制等。一般大学本科常有的为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
PS:如果是环境工程专业应该有:环境导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影响评价、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法规、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建筑电工等,以上大部分为考试课。
7.高中地理求《环境保护》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作为开篇,首先要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本章学习的目的在于转变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的范畴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地理环境的范畴,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教材选用的是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同学们也可参照其他的资料以便对地理环境做深入的理解。·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材列举了4项基本成因,阐述了四对基本矛盾,其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成因2是直接原因,并与成因1具有关联性,成因3和4是包含社会道德伦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以后的章节要具体讲述,至于特点则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自己总结完善。·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新环境观的表述是:人类只有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赢,并称之为“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和政治课中均出现,此处就内涵和本质作进一步强调。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本章需要了解各类污染及其对污染的防与治。本章的目的在于学习某几类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危害和人类目前采取的种种措施。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自净作用是环境遭受污染之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危害事件,得益于环境的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环境容量的一种标志,也是环境污染发生的底线。自然界的净化作用发生的范围很广,但限于篇幅,本单元只侧重于水的自净作用,至于大气、固体废弃物的自净作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并不是不存在。
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水体污染物,三则案例讲述了三类污染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素、石油。·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其重点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广,危害具有隐蔽性、长 期性的特点,一经发现,污染早已扩散,治理难度大,尤其要关注有害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重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上,尤其要认识能源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第三章 自然资源地利用与保护 资源地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地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矛盾的突出表现在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它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短缺,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改善环境问题的核心。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重点学习资源枯竭的危害和原因,不同资源侧重点不同。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是重点之一,耕地问题重点在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分析我国人口、土地分布、城市建设、耕地质量与耕地问题之间的关系。
矿产资源的枯竭不必面面俱到。·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26135,重点内容在化石燃料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上。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点依然在人类面对资源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与措施。关于水资源的对策,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人手,并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结合起来。
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总体上说明中国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注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理解,或者以本县、本乡的耕地保护措施为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二是对土壤侵蚀的具体保护措施,主要侧重水土流失区。
荒漠化问题出现在下一章。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和作用的要素或因子的总合,称为生态环境。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森林强大的生态功能是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才能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体会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产生草原退化的原因是重点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要强调对湿地概念的理解,湿地消失的人为原因是本节的重点,湿地的保护措施是另一个重点,有些是具体的工程措施,可以通过讨论来明晰其中的原理。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必修教材中已有详细讲解。
作为地理学科,此处着重明确前三节的内容与本节内容的因果关系,即生态系统破坏会引发物种的灭绝,并加速其灭绝。·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重点是在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上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在讲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时,主要掌握我国的几个大的举措,例如生态工程、重点保护区、重点防治工程等,并充分联系当。
8.有哪些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人口、粮食、环境、能源 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
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带来的害处:危害人体健康;使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等。
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如:易拉罐、矿泉水瓶、啤酒瓶、用完的作业本;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如:西瓜皮、鸡骨头、梨核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脏塑料袋等;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如:用过的卫生棉签、废毛笔、用过的面巾纸。
处理方法主要有焚化法,堆肥法和填埋法。 环保行为规范“4R”所代表的含义:环保“4R”是以“R”开头的英文单词,Reduction——减少包装,减少垃圾。
Reuse——重复使用,多次使用。Recycling——再循环加工使用。
Recovery——回收利用。) 产生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
噪声:在声学上,任何一种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 无污染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沼气、地热能、核能等。
冬天用煤火取暖或用热水器时,如果排气不良,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这实际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有剧毒,当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就会跟血液的血红蛋白给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人体就会因缺少氧气而死亡。
由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察觉,所以对它要特别小心。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不仅危害吸烟者本身,而且污染环境,危害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
使用一些不含毒质的煮食用具,土沙锅、玻璃、不锈钢都是十分理想的,而铝制品可能渗出一些有害物质于食物内;筷子则要使用没有油漆的,以免剥落进食物中,最好尽可能使用竹筷,因为竹子的成材期比树木成材期短许多,这样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 提倡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拒绝使用木杆铅笔等。
使用节能灯具,节约用电;使用无铅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提高大气质量。勤开排油烟机,让厨房空气不受污染。
9.环境保护知识
中学生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
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让中学生懂得自己在保护环境中所能起到的做用。
一.环境教育 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并积极传播环境科知识,是中学保护环境方面需要执行的第一责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今日的中学生,再过七八年都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如果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将来是不可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的。
同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将来也难以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环境教育,要力求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使之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二是要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新环境道德观,三是了解、掌握保护环境的技能,提高中学生将环境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使之懂 得如何保护环境和消除环境恶化对人的危害。
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其中,认识是基础,技能或行动是目的,而自觉性则是认识转化行动的保证。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
同时要能及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 二.保护行动 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