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大裁员:上岸第一剑,先砍意中人

对于阿里云的员工来说,比上市来得更快的是裁员。

5月23日,阿里云进行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体比例约7%。对此,阿里巴巴回应称;“这只是正常的组织岗位和人员优化”。

就在5天前,该部门的员工还在憧憬着IPO带来的“财务自由”。5月18日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向阿里云员工发出全员信,表示阿里云将于未来12个月内从集团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市。

不到一周时间内,阿里云内部上演“悲喜两重天”,大喜大悲之间是张勇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行情大不如前的情况下,用尽平生所学为自己所执掌的巨舰谋求有限条件下的最优解。

财务大师的“精算”

在张勇正式执掌阿里集团这艘商业巨舰之前,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财务人”。最拿手的就是为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阿里云的处理上,则充分展示了张勇作为“老财务人”的精算能力,正在进行一场内部资源的优化重组,在瘦身裁撤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关键词情况下,将阿里的损耗降到最低。

5月15日,有消息称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团队并入菜鸟集团,但该业务仅有近百人转入,裁员比例约占70%。

去年开始,阿里自动驾驶核心人员逐步开始离开团队,带领阿里无人车从探索到初步落地的王刚于2022年1月离职,今年3月,接棒的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被证实离职创业,和原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创办了一家清洁机器人公司。

实际上,因商业化前景不明、投入周期过长、投入金额巨大等原因,自动驾驶业务正在被巨头们抛弃,包括阿里、百度、谷歌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巨头都在纷纷离场。在二级市场,已上市的自动驾驶项目市值大缩水,甚至一些公司已在退市边缘挣扎。

那么在财务出身的张勇看来,自动驾驶的投入产出比就毫无性价比可言,在同级别竞争对手纷纷撤离的情况下,顺势将该业务剥离出上市在即的阿里云。

为将止损的“利益最大化”,张勇仔细盘查该业务内的所有资产,将基础性研究进行裁撤,将应用性研究根据业务贴合度并入阿里集团内的其他业务条线。

就这样,尚未遭遇裁员领域就集中在无人物流小车“小蛮驴”上,这款产品意在解决快递配送“最后三公里”,对于拥有庞大电商和物流网络的阿里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菜鸟的业务有着强关联。

据了解,阿里自动驾驶版图就是始于菜鸟网络的E.T物流实验室。2015年年底,菜鸟组建菜鸟E.T实验室,用以研发物流前沿科技产品。该实验室推出了一款末端配送机器人“小G”,也就是“小蛮驴”的雏形。

与阿里云一样,菜鸟同样面临着要在一两年内上市的任务,“小蛮驴”的回归也方便加强智能物流的权重。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张勇通过一项业务的调整,使得两个业务集团受益,将裁员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亏钱的逻辑:降价只为大模型

在张勇对内正式进行阿里云的资源优化调整之前,对外率先掀起价格战。

4月26日,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

包括AI大模型通义千问的成果展示及行业探索、推出核心产品降价和免费试用计划、大幅提高合作伙伴佣金率等,旨在进一步扩大公共云的客户数量和用云规模,并满足AI大模型浪潮所需的算力增长。

张勇随后在5月18日晚间召开的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已经有超过20万家企业申请接入通义千问测试,企业专属大模型的需求十分火爆。

简单点理解,就是向外界传递阿里云发动价格战的目的并非为了规模舍利润,而是为了更为宏大的AI大模型业务,即结合当下最为火热的技术风口,讲述一个更有前景和希望的故事。

根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长稳中有降,其中IaaS+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同比增长19.0%,与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速(42.9%)相比下滑23.9的百分点,与2022上半年同比增速30.6%相比下滑11.6个百分点,增速均有明显放缓。

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判断,倘若阿里云短期内不主动降价,也会被迫于同业的竞争压力变相进行价格调整。

《报告》中还提到,2022年下半年IaaS和IaaS+PaaS市场竞争格局保持一致,阿里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腾讯云和亚马逊AWS为市场前五位。其中,三大运营商(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的公有云业务(Iass+Pass)增速均超10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4月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扎堆举办云会议,移动云确立了未来三年冲刺1500亿元营收的目标,天翼云将今年的营收计划定在了千亿级别。

至少从设定的目标来看,阿里云必须要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寻找到新的故事,才能顺利将自己推向资本市场,此时爆火整个科技圈的AI大模型进入到张勇的视野,围绕此概念进行一系列“降本增效”无疑是现有条件的“最优解”。

钉钉总裁叶军认为,阿里做大模型,优势在于云基础。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公有云厂商,阿里云在具有重资产属性的IaaS领域具备领先的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

张勇唯一要顾虑的就是,AI大模型不要在爆火后快速遇冷。

张勇拔“拔钉子”

以“降本增效”作为张勇整合优化阿里云的核心逻辑来看,钉钉将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整合。

阿里巴巴在2020年的财报中提到,由于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软件钉钉,导致2020财年第四季度创新计划和其他部分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亏损达到30.63亿元。

在过去三年的疫情期间,钉钉以免费好用的产品特征快速出圈,只不过吸引到的客户多为中小企业和学生党,这类用户客单价低且付费意识较弱,本身生存周期较短,客户需求又存在大量定制化内容。

巨亏之下,钉钉提出大客户战略,钉钉将组建大客户团队,也正式被并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从一个独立应用变成了阿里云的中台。

虽然很难从阿里的财报中直接看到钉钉目前的盈利状况,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向来看,钉钉的商业化之路并不平坦。

那么在阿里云主动发起价格战的背景之下,仍在亏损状态的钉钉必须要进行优化才能符合12个月上市的指标。

据此,钉钉给自己开出的药方是拥抱AI大模型。今年4月,叶军就对外宣布,钉钉正式接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钉钉将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升级为智能协同办公平台、智能应用开发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28日,钉钉用户数已破6亿,企业组织数超过2300万。并且靠开放PaaS能力已经创造了海量的应用生态,生态伙伴总数超4000家,钉钉开放平台上架应用数量超过1100个。

可见,钉钉依靠背后的企业组织用户规模,拿到了说服集团高层,率先进行模型训练的资格。

叶军对此表态,钉钉必须跑在最前面,必须快。“我们一定要成为第一个。现在能独享大部分资源,如果将来高德、淘宝、天猫开始用了,也得去排队。”他称。

令人玩味的是,叶军给自己设定的期限同样是12个月,他对外公开表示,今年年底,钉钉几乎所有场景,都会具备智能化能力。“这是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年之内。”

倘若期限已到,钉钉商业化仍无起色,为了独立上市的大业,张勇唯有采用自己的精算大法来优化了。

参考资料:

  • 1. 上观新闻 《大裁员?阿里回应》
  • 2. 鳌头财经 《阿里云等厂商打起价格战 部分产品价格已“腰斩”》
  • 3. 21世纪经济报道 《阿里大模型疾行:“钉钉必须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