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会议重点强调三个“人”:人口素质、人口规模、人力资源。 ②会议还强调,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
财联社5月6日讯(记者 郭松峤)昨天,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会议重点强调三个“人”:人口素质、人口规模、人力资源。也就是,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此外,会议还强调,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的首次亮相首次会议就关注人口发展问题,旋即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那该如何全面认识、正确看待中国人口发展新形势?面对人口新形势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高质量的人口如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些问题,财联社专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
原新表示,未来3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劳动数量也将进一步减少,这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调整。在这一重要转折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对于我国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强劲和更加持久的动力。”
财联社:人口高质量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何会起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原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口素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2022年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2.4亿,占人口总量的17%,我国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大学生均超过1,000万人,放眼全世界,我国应该算是大学生每年招生规模、毕业规模最多的国家。
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加速交汇,在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口结构优势逐渐弱化的同时,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已经并且将继续快速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正在从人力资源优势逐渐过渡为人力资本优势、人才优势,而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强劲、更加持久的动力。随着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高质量的人口发展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用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优势来弥补人口总量减少、结构老化的情形。”
财联社:面对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原新:虽然我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但在未来30年之内,也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期,若生育率保持在1.4—1.5的水平(即平均每个家庭的生育孩子数量),到本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总数还将在13亿人以上;即便生育率下降到只有0.8—1.0,本世纪中叶的我国总人口也将保持在12亿人以上。也就是说,虽然我国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但在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总量的下降还是非常温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
虽然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总量减少,劳动力稀缺性增强,但我国劳动力总量依然非常庞大,供给丰盈,2020年我国有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8.9亿人,到2050年将会减少到6.5亿人。但放眼世界,我国即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到6.5亿人,依然比全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多。
因此,虽然人力资源因素在弱化,但依然存在人口机会,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压力会长期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早期阶段是显著的低龄老龄化的过程,我国现有60岁-69岁低龄老人1.5亿人,2050年将增加到2.1亿人,这为渐进式延迟退休、促进老年人社会经济参与提供开放的人口机会窗口期。
人口规模巨大、国土空间巨大、经济总量巨大、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巨大、流动人口规模巨大等,这些“巨大”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新发展格局保障了基础条件。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可见,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显著改善。在人口健康方面,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在67岁,而至现在已增长到78岁以上,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教育方面,毛入学率超过45%即为进入大学普及教育阶段,我国在2022年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9.6%,这意味着我国已经稳定进入大学普及教育阶段。人口素质的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永无止境的动力。
从人口迁移流动的角度看,我国尽显大国人口腾挪的优势,202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3.84亿人,占全中国人口总数的27%,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日益活跃,激活了劳动力空间的合理再分布,提升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劳动就业率也随之提升,促进人口机会向人口红利转化。
展望未来30年,在人口总量、劳动力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结构性的因素在不断改变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牢牢抓住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这个“牛鼻子”,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努力用素质换规模、换结构,用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优势来弥补人口总量减少、结构老化的情形,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高质量人才是未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振兴、创新型经济等重要目标的基础。”
财联社: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那需要怎么样的高质量人口来匹配实体经济?
原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获得了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奇迹”,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数字化、科技化、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必然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型,也就是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未来的中国,高质量人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振兴、创新型经济等重要目标的基础。我们在保持基础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培育和塑造,与高素质劳动力相匹配,充分发挥人口综合素质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挖掘和实现人力资本红利和人才红利,续写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财联社: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原新:一是:我国自2022年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这标志着我国人口总量将开始减少。但实际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减少10年了,少年儿童人口减少过程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还长。二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进程一直在加速,目前已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尤其到本世纪50年代,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和老龄化水平将会翻一番,分别达到5.2亿人和40%以上,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三是:人口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达到78.2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我国均优于所在的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成人文盲人数和文盲率大幅度下降到极低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年,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四是:人口迁移流动活跃且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从2010年的2.21亿人增加至2021年的3.84亿人,11年净增加73.8%。流动人口规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即超过1/4的人口在流动迁徙,流动人口的八成以上来自农村地区,八成以上进入城镇地区,八成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既促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又盘活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劳动力的空间再分布,激活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空间合理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