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的长短对退休人员今后的养老金影响有多大,当然是比较大的。不管是按照过去的老制度,还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的养老金,其工龄的影响力度都是比较大的,这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计算中可以得到体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工龄,包括了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和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两个部分。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在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实施之前,被称为视同缴费年限。所以这里所指的工龄,和广义的工龄是有区别的。如果不属于国家承认的工龄,这样的工龄对养老金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包含了这么几大内容。一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工作过的连续工龄或是工作年限;二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凡是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也属于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工龄的概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缴费年限。我们通常说的缴费年限,包含了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
工龄转化为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以后,主要体现在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之中。基本养老金包括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个部分。只有实际缴费年限的人,一般没有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是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计发基数,加上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除以2以后得出的平均值,就是基础养老金的基数,按照每缴费一年发给1%的基础养老金。比如计发基数和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是8000元,那么他的1%就是80元。如果工龄或是缴费年限是2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1600元,如果缴费年限是4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3200元,工龄越长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
从个人账户来看,个人账户的高低和工龄关系不大,但如果是属于缴费年限的工龄,和工龄的关系就比较大了。比如我在这个单位工作了20年,每一年计入个人账户资金为1万元,那么自己个人账户余额就是20万元;如果在这个单位的工龄只有15年,缴费年限也是15年,那么个人账户余额也只有15万元。个人账户余额相差5万元,按照60岁办理退休,每月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差360元。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高低也是和缴费年限的关系很大的。
对于视同缴费年限的工龄,除了要按照每一年享受1%的基础养老金待遇以外,主要体现在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之中。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有两种计算办法。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计算办法。这种计算办法就是养老金的计发基数乘以视同缴费指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乘以过渡系数。比如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是每月8000元,视同缴费指数为1,视同缴费年限是30年,过渡系数是1.3%,每一年视同缴费年限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是104元,30年视同缴费年限,每月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是3120元。35年视同缴费年限的过渡性养老金就是3640元。
二是部分地方企业职工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办法。这种计发办法类似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比如按照第一种计算办法的数字来进行计算,计发基数还是8000元,平均缴费指数还是1,是同缴费年限30年,过渡系数是1.3%。
这种计发办法和第一种计算办法的最大差异是缴费指数不同,是按照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的,而不是单纯的视同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有可能高于视同缴费指数,也可能低于视同缴费指数。如果平均缴费指数也是1,那么过渡性养老金和第一种计算办法是没有差异的,平均缴费指数高于或是低于1,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对平均缴费指数低的人反而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