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构成要件(食品安全罪的认定标准)

一、刑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二、犯罪构成

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本罪为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出于故意实施了在所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之行为,或者明知是掺有有*、有害物质的食品仍然予以销售的行为,就构成本罪。如果有以上行为,造成受害人死亡、中*或者健康受到损害,在量刑时作为量刑情节适用。

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对生产、销售的食品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1)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必须是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本罪违反的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主要是违反《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

(2)行为人实施了掺入了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所谓有*的物质,是指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内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对人体的组织和生理机能造成破坏的物质。所谓有害的物质,是指被摄入人体后,对人体的组织、机能产生影响、损害的物质。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同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是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食品的色、香、味,以及为了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食品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加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合乎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不属于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是指粮食、油料、肉类、蛋类、糖类、薯类、蔬菜类、水果、水产品、饮品、奶类等可以制造食品的基础原料。

(3)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实施本罪,首先掺入的是有*、有害物质。如制酒时加入工业酒精加工成食用酒,在汽水中加入国家严禁使用的色素,还有的在牛奶中加入石灰水等等。其次,行为人掺入的是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即这些物质是根本不能食用的原料。如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在牛奶中掺入石灰水,在香油中掺入柴油,用工业盐酸制造酱油等等。如果行为人掺入的是食品原料,尽管可能有一定的*性、有一定的害处,也不构成本罪。如行为人掺入酸败的油脂、变质的水果等用于所生产、销售的食品中,就不构成本罪。如果有以上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可以按照其他罪如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论处。

(4)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对象应为生产、销售的食品,即是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了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虽有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但是不是在自己所生产或销售的食品中,如在他人食用的食品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不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以其他犯罪论处。

主体: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单位犯本罪的,实行双罚制。

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包括了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秩序和广大消费者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三、立案追诉标准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了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有害物质的,适用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有害物质的,适用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规定,明知他人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有害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的共犯论处:

(一)提供资金、*款、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的;

(二)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贮存、保管、邮寄、网络销售渠道等便利条件的;

(三)提供生产技术或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

(四)提供广告等宣传的。

3、构成本罪同时构成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依照处刑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四、量刑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第七条,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

(一)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

(二)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有*、有害食品数量较大或者生产、销售持续时间六个月以上的;

(三)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属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

(四)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且在中小学校园、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及周边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销售的;

(五)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曾因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因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的;

(六)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害性强或者含量高的;

(七)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八条,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生产、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或者具有本解释第四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九条,下列物质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一)因危害人体健康,被法律、法规禁止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添加、使用的物质;

(二)因危害人体健康,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告的禁用农药、《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等名单上的物质;

(三)其他有*、有害的物质。

第十条,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综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食品质量、进货或者销售的渠道及价格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明知”,但存在相反证据并经查证属实的除外:

(一)长期从事相关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行业,不依法履行保障食品安全义务的;

(二)没有合法有效的购货凭证,且不能提供或者拒不提供销售的相关食品来源的;

(三)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进货或者销售且无合理原因的;

(四)在有关部门发出禁令或者食品安全预警的情况下继续销售的;

(五)因实施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又实施同种行为的;

(六)其他足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第十一条,在食品生产、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适用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适用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二条,在食品生产、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剂,或者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造成食品被污染,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者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五、案例解读

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166号:2001年8月13日前后,被告人俞亚春用人民币200元向他人购得1公斤盐酸克仑特罗(又称“瘦肉精”、β-兴奋剂)。俞亚春明知盐酸克仑特罗系国家有关部门明文禁止使用的养殖添加剂,但为了提高其饲养肉猪的瘦肉率以谋取非法利益,连续一周用该添加剂掺入饲料中喂养200多头肉猪。同月21日下午,俞亚春将其中34头肉猪销售给个体贩猪户徐全根,得款1.8万余元。后徐全根将该批肉猪销售给浙江省桐庐县个体贩猪户李明水。李明水除自留2头外,又将其余的32头肉猪销售给桐庐县多个屠宰户,致使该县洋洲乡、凤川镇、桐庐镇等多个乡镇的170多名消费者食用有*猪肉、猪内脏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肌肉抽搐、呼吸急促、呕吐等中*症状。经医院诊断,上述症状均系食物中*所致。经浙江省饲料监察所采样检验,俞亚春存栏的肉猪、李明水自留的肉猪尿样中均含有盐酸克仑特罗,呈β-兴奋剂强阳性。2001年11月23日,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俞亚春犯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向平湖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告人俞亚春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无异议,但庭审时提出“瘦肉精”并非其本人所购,是由养猪合伙人顾某购买后交由其使用,且生猪销售款非其经手收取。被告人的辩护人提出,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使用β-兴奋剂作为养殖添加剂,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俞亚春构成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证据不足。

平湖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俞亚春为谋取非法利益,明知盐酸克仑特罗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养殖添加剂,仍掺入饲料喂养生猪,并将有*猪肉予以销售,造成170多名消费者食物中*,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于2001年12月25日判决如下:被告人俞亚春犯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宣判后,俞亚春不服,以“‘瘦肉精’实际上并非本人所购,是由他人购买后交由本人使用,且猪肉销售款并非本人经手收取”为由,向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俞亚春上诉称“瘦肉精”非其本人所购与查明的事实不符,且其所提上诉理由并不影响定罪量刑,故上诉人要求从轻处罚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审判决定罪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之规定,于2002年2月5日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解读:

1、“瘦肉精”是否属于有*的非食品原料?

“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科精,属于β-肾上腺素兴奋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的人用药品,不属于食品范畴,故属于非食品原料。将“瘦肉精”当作饲料添加剂饲养肉猪后,会在肉猪组织中形成残留,残留盐酸克仑特罗的肉制品被人食用后会导致人体中*,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生肿瘤。因此,“瘦肉精”属于有*的非食品原料。

2、肉猪是否属于食品?

此问题从一般观念看来是明确的,但由于食品卫生法第54条规定,食品的生产不包括养殖业。实际上,食品卫生法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排除于食品生产的概念之外,其立法本意在于表明养殖业和种植业属于农业行政部门管理而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行业,而不是表明养殖业和种植业客观上不属于食品。刑法第144条规定的“食品”应当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及其制品。

六、律师解析

1998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报道,因食用内地饲喂有盐酸克伦特罗的供港猪内脏,造成17人中*事件;1998 年,广东高明市也发生了7例因喝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肺汤而造成中*;1999年浙江嘉兴市发生57人“瘦肉精”中*事件;2009年广州发生46人因瘦肉精引起食物中*事件;2011年河南省和江苏省发生济源双汇的“瘦肉精”事件。

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2013年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对于涉及食品安全的刑事犯罪行为给与具体明确的规定。

另外,对于生产销售有*有害食品犯罪,刑法虽然只对销售行为规定了明知要件,但这不意味着生产行为不需要明知要件。刑法总则中明知是对犯罪故意成立的总要求,其内容是“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分则中的明知,其内容则较为特定。刑法分则中明知的规定,包括过失犯罪条文。分则中明知的认定不能局限于犯罪故意的认定,还涉及定罪量刑标准等问题。具体到具体案件中,根据具体的案情全面判断,达到罪刑相适应。

刘浩律师

刘浩,河南泰豫恒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法新团队核心成员。曾在金水区人民法院从事法官助理工作。执业后参与办理逾百起诉讼案件,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秉承依法执业及服务当事人的宗旨,最大程度维护当事人利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