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定位量提升1500倍,北斗为何存在感仍然不高?

文 | 华商韬略 600

2021年,一则“新疆牧民在家用北斗放牛”的新闻火遍全网,然而在外媒口中,却成为“北斗只能放牛”的阴阳怪气。

多年的“默默无闻”,北斗卫星其实早已深入到日常之中。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2023年1月,北斗卫星在地图导航的日定位量已超3000亿次,仅在一年前,日定位量还只有2亿次。

可既然如此之多的使用频次,北斗这张耀眼的“国家名片”为何总是让人感觉存在感不高呢?

一个和GPS明显的差距就是知名度。

目前国产手机大多可以同时兼容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卫星导航系统,2021年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就已经达到93%。

然而包括北斗在内的三家卫星导航系统都比GPS要更显稚嫩。

北斗三组网成功比GPS第二代晚了20年左右,相当于北斗还在襁褓中的时候,GPS就已经步入社会,并用“第一印象”建立了一大批广泛并且坚定的用户,全球覆盖率高达98%。

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许多国家的用户已经习惯使用GPS,就连手机上,都只用GPS三个字母就代替了所有导航系统,多数用户们也几乎将GPS作为导航系统的统称。

同时,国内的导航软件,往往都是北斗与GPS相结合进行定位导航,用户也难以分清自己究竟在用哪一款导航系统。

最终底层默默运作的北斗,用户却很难感受到。

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驻英国的自动导航分析师罗宾逊就曾直言“GPS相当不错,因此北斗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在大量消费电子设备上,如何做好用户体验。

目前,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这一方面做出一定突破。

比如华大北斗专注北斗芯片研发设计,曾发布全球首颗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芯片,以及超精准定位时代的“首颗国产双频北斗芯片”。

再比如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应用在全国的共享单车超百万辆,结合湖北省北斗地基增强网,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使得共享单车的“电子围栏”功能得以实现。

可惜,这些突破,和拥有近50年历史的GPS来说,仍差距明显。

美国高科技公司天宝(Trimble)已经拥有超过512项的已注册GPS专利,它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多达两百种,涉及到交通、农业、建筑、电信、施工等各个行业和部门。

根据美国提供的GPS效益分析报告显示,在2013年以后,GPS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明显的增长,至2017年贡献值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 并且在安全和基础设施应用中取得了卓越成绩,这是深化应用的结果。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曾认为:要让全世界知道北斗,了解北斗,应用北斗,这要有非常多的技术工作要做、协调工作要推进。

言外之意,要想追赶甚至超越GPS,绝对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北斗商用的战争,其实才刚刚打响。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