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的专业知识
一、科学知识:
1.电磁铁只有通电时才具有磁性。
2.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绕向有关,当电磁铁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绕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导线的粗细等有关。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电池数量多,磁力大;反之,则磁力小。
4.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5.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6.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7.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收化学能。
8.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9.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0.课本第62页的漫画,能量是这样转化的:太阳能——植物果实储存的化学能——人体储存的化学能——自行车的机械能——发电机的电能——电炉的热能——水蒸气的热能。
11.各种各样的电池:干电池(普通电池和钮扣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蓄电池——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
12.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古代植物死后,经过沉积作用,被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又经过地壳的变动,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了煤。
13.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14.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
15.新能源: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
二、科学探究:
1.下面是601班的同学做电磁铁的两次实验,通过下列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次实 验
线圈匝数
10
20
30
第二次实 验
电池数
1
2
3
电池数
1
1
1
线圈匝数
10
10
10
吸的铁钉数数
8
9
11
吸的铁钉数
8
14
18
2.实验证明: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用指南针检测:在通电情况下,铁钉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北极相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我们可以判断这端是电磁铁的北极;同样,铁钉的另一端与小磁针的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南极相斥,这说明这端是电磁铁的南极。这样做,我们就测出了铁钉电磁铁的钉尖、钉头各是什么极了。
3.实验证明: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吗?
问题:
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4.实验证明:电磁铁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
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2.小学科学所有知识点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16. 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17. 天平是人们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
天平是称量物品质量的仪器,在称量物品时,左盘放被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当放置的砝码合适时,天平左右会平衡,如不平衡,再调整游码,使之平衡。
18.天平的砝码有:1g、2g、2g、5g、10g、20g、20g、50g、100g的砝码共9个,取用砝码时,不要用手直接拿,要用摄子夹取。称量结束时,应尽快使托盘停止摆动。
19.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8、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19、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20、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1、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22、(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23、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24、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25、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26、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27、摆在摆的。
3.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
一、知识:
1、生命世界: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体、生物与环境(环保)。
2、物质世界:力和运动、热、电磁、声、光、材料、能量、物
质的变化、物质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
的变化(天气、昼夜、四季、地形地貌)、星体(太阳、月亮、恒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学发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师基本功:语言、板书、简笔画、计算机。
2、组织能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能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
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
3、专业技能:
⑴熟悉有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各个实验的具体
要求,步骤及规范操作方法,了解仪器室和仪器配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基础及各种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创造发明的技法,能指导学生开展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⑷能根据教材设计教学预案,会写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会说课,会写教学感想或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
⑸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有能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实验。
三、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
1、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认识。
⑴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浅显的,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课程中的知识、活动和过程首先要具有科学上的正确性,再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启蒙性。
⑵小学科学是综合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专业的课程。
⑶“过程”应成为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但“过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特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各种思维技能,还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2、对课程教学目标细化的理解与实践。
3、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使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直接生活的环境相结合,教学中注意给孩子们多些机会亲自动手,对生物和非生物、物体和材料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4.小学科学知识要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一、基础知识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5分之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多大,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范围(越小),所以(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很大。
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3.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4.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建议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比如,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蝗虫是丝状,蝴蝶是棍棒状,天牛的是锯齿状(一节一节的)图见书本P5。
8.蚜虫的天敌是(草铃、草蛉的幼虫、瓢虫)。蚜虫喜欢吃植物(嫩枝里的汁液)。
9.碱面、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如食盐,有的像金字塔,如水晶,有的像一簇簇的针,如维生素C。
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0.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植物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组成的,动物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的。
13.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5.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像(长方形的格子)。 16.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等。P20. 17.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由细胞构成、有生命、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新陈代谢、能繁殖等。P22. 19.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如昆虫的肢体)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病毒) 扫描隧道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微观世界) 二、科学探究 1. 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P2. 2. 放大镜的作用很多,详见书本P2。 3. 会画常见晶体的图(如食盐、白糖在玻璃片上的晶体)。
P8. 4.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份)和(降低温度)等P9. 5. 利用放大镜制作简易显微镜的的方法。
P10. 6. 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方法,会画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结构图。P13.具体见课时特训。
7. 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使用方法。(理解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看到的方向相反、放大倍数的计算、放大倍数和观察范围的关系)P13. 8. 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方法步骤,会分辨常见微生物的外观形状。
P17、18. 9.细胞的作用。 第二单元 物质世界 一、基础知识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像声音、光、电都是物质,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再如,加热白糖,白糖的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变成黑色的物质,则是(化学变化)。
4.米饭在口腔里咀嚼后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糖类),所以咀嚼后的米饭有些甜味。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的新物质,我们。
5.小学教育专业都要掌握哪些专业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1、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养;
3、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
4、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5、具备运用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
1、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
2、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扩展资料
小学教育专业自考课程:
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小学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