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知识以及答案

1.林业专业知识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书目:《导游法规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5月第3次印刷;《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导游服务技能》,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考资料:《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2006年江苏省导游人员现场考试手册》;《走遍江苏》,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版;《2001—2005年导游考试试题汇编》。以上书籍考生可到当地旅游局购买,南京市考生可到省旅游局(中山北路255号)和南京市旅游人才培训中心(龙蟠中路202号)购买,也可于考试报名期间(9月1日—14日)在报名点购书。

五、考试(一)笔试1、中文类和外文类笔试均以中文形式出卷和答卷。2、命题范围以江苏省旅游局印制的《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

3、共考3科,即《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知识》,每科满分均为100分,其中《导游基础知识》一科中,《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占40%。(二)现场考试1.现场考试采用室内模拟形式,由省旅游局统一组织。

考试时间和地点见准考证,现场考试成绩和笔试成绩统一公布。2. 现场考试内容包括:城市概况(包括当地经济、文化情况介绍,详见附件《各市市情简介》)、景点介绍、导游规范、应变能力及综合知识问答。

考试相关问答题可参见《江苏省导游人员现场导游手册》。外语类考生必须用应试语言应考,除以上考试内容外,还有与旅游相关的中级水平外文短文阅读和复述。

无锡市现场考试景点(6个):灵山胜境、锡惠公园、寄畅园、太湖鼋头渚风景区、蠡园、三国城。你把这六篇导游词写好了背熟就没问题了,靠口试时别紧张,别停顿,想到哪讲到哪,祝你好运。

2.林业专业知识

1.《森林法》规定,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监督、检查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情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珍贵树木”,包括由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确定的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科学研究价值或者年代久远的古树名树,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以及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树木。 3.《防沙治沙法》规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已经开垦并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应当有计划地组织退耕还林还原。

4.《防沙治沙法》规定,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5.《防沙治沙法》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动。

6.《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7.《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查验放行。 8.《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9. 《种子法》规定,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0.《种子法》规定,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

11.《种子法》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12.《种子法》规定,调运或者邮寄出县的种子应当附有检疫证书。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4.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15.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被管护制度,严格保护植被,并根据需要在乡(镇)、村建立植被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其中的薪炭林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一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20.从林区运出木材,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发给的运输证件,国家统一调拨的木材除外。

21.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防沙治沙规划,划出一定比例的土地,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沙化土地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活动的,必须事先就该项目可能对当地及相关地区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提交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应当包括有关防沙治沙的内容。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在沙化土地所在地区,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

24.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 2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且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

持枪猎捕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2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

27.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28.《中华人民共。

3.林业基础知识答案

林地管理与经营 ح一خ育林 1、人工造林ذ用人工进行植苗、播种等方法营造森林的工作。

2、立地条件ذ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3、适地适树ذ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د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د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4、全面整地ذ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د彻底清除杂草、灌木。 5、撩壕整地ذ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

是沿等高线从下而上开挖沟槽د把心土堆在下坡د筑成土梗的一种整地方式。 6、带状整地ذ在所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草带د以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7、块状整地ذ在种植点小块开垦د块与块的距离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8、植苗造林ذ栽植苗木使它生长成林的造林方法。

是目前林业生产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9、初植密度ذ也叫栽植密度。

是指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 10、直播造林ذ是将种子直接播于造林地上د使其发芽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

11、封山育林ح封育خذ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د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د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د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

4.林业基础知识答案

林地管理与经营 一育林 1、人工造林用人工进行植苗、播种等方法营造森林的工作。

2、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3、适地适树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4、全面整地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彻底清除杂草、灌木。 5、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

是沿等高线从下而上开挖沟槽把心土堆在下坡筑成土梗的一种整地方式。 6、带状整地在所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草带以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7、块状整地在种植点小块开垦块与块的距离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8、植苗造林栽植苗木使它生长成林的造林方法。

是目前林业生产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9、初植密度也叫栽植密度。

是指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 10、直播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于造林地上使其发芽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

11、封山育林封育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

5.林业的基本知识

林业常识 一、森林生态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1、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 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2、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森林分类:森林分为以下5类: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起源: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

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林分最初形成时的起源。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

②林木的形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人工林: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植被:各种各样的植物成群生长,种类聚集,群落交织,就像绿色的绣花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包裹起来,这一层生气蓬勃、千变万化的植物覆盖层,就叫做植被。

植物群落:植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每一个这样的组合单位,就叫做一个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森林是陆地上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生态建设任务,模拟设计最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按模型进行生产,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指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维持和再造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在一个地域或跨越一个地区范围内,建设有重大意义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并管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林分: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临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地位级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

立木:包含两层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树种组成:指森林中的林木是由哪些树种所组成的。

林业专业知识以及答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