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大蒜的知识
【别名】蒜、蒜头【来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蒜 Allium sativum L.以鳞茎入药。
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性味归经】辛,温。
【功能主治】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外用治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科属】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 【科属】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别芒】葫、荤菜、小蒜、蒜。 【性味旧经】性温,味辛平;人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消肿,解毒,杀虫。主治痈疖肿毒,癣疮,痢疾,泄泻以及钩虫、蛲虫等病症。
【营养成分】每10O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质4.4克,脂肪O.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3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蒜素、柠檬醛以及硒和锗等微量元素。
【食疗作用】 1.消炎杀菌 大蒜挥发油所含大蒜辣素等具有明显的抗炎灭菌作用,尤其对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霉菌性角膜炎、隐抱子菌感染有显著的功效。 2.降血脂,抗动脉硬化 大蒜有效成分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脂,提示大蒜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预防肿瘤,抗癌 大蒜素及其同系物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活性,使之不能正常生长代谢,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大蒜液能阻断霉菌使致癌物质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防治癌肿;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有良好的抑制癌瘤或抗癌作用;大蒜素还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癌症的发生。 大蒜为什么有特殊的气味?吃过生大蒜后,口腔往往会散发出一股难闻的特有臭味,在日常交往中较忌讳。
完整的大蒜是没有气味的,只有在食用、切割、挤压或破坏其组织时才有气味。这是因为在完整大蒜中所含蒜氨酸无色、无味,但大蒜细胞中还存在有一种蒜苷酶,二者接触则形成有强烈辛辣气味的大蒜辣素。
大蒜辣素就是大蒜特殊气味的来源。
2.关于大蒜的资料有那些
大蒜,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
地下鳞茎分瓣,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
大蒜种西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经人工栽培繁育深受大众喜食。【来源】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以鳞茎入药。
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约0.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
尚含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性状】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紫皮大蒜 【用法用量】3~5枚。生食,煎汤,煮食均可,或制成糖浆服。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长地区】全国各地均产。
【采制】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科属】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性味旧经】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
【不良反应】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应慎食。
【植物形态】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
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
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
花期夏季。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3毫克。
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蒜素、柠檬醛以及硒和锗等 去皮后的大蒜——蒜米 微量元素。 医书记载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慎食。
【文献选录】 《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
《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
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大蒜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
(《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
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
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
3.关于大蒜的资料有那些
大蒜,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
地下鳞茎分瓣,按皮色不同分为紫皮种和白皮种。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食用或供调味,亦可入药。
大蒜种西汉时从西域传入我国,经人工栽培繁育深受大众喜食。 【来源】蒜 Allium sativum L.(Garlic)以鳞茎入药。
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约0.2%,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产生。
尚含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性状】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紫皮大蒜 【用法用量】3~5枚。生食,煎汤,煮食均可,或制成糖浆服。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长地区】全国各地均产。
【采制】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科属】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性味旧经】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
【不良反应】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应慎食。
【植物形态】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
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
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
花期夏季。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维生素C3毫克。
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蒜素、柠檬醛以及硒和锗等 去皮后的大蒜——蒜米 微量元素。 医书记载 【注意事项】大蒜性温,阴虚火旺及慢性胃炎溃疡病患者慎食。
【文献选录】 《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
《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
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大蒜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
(《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
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
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
4.我国大蒜主要种植区及优良产品特性
我国大蒜种植、生产基本情况 由于我国大蒜种植相对比较分散,目前我国农业部门对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尚无权威性的统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4年全球大蒜收获面积为1705。6万亩,产量为1405万吨。
其中,我国大蒜收获面积为955。9万亩,产量为1058万吨,占全球75%,涉及蒜农500多万户。
我国大蒜产量的90%以上用于内销和开发大蒜深加工产品。 我国出口大蒜的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广西、广东等地。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临近港口的华北大平原山东、河南、江苏的三省接壤部分种植规模尤为突出,也就是以徐州为圆心,半径50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种植大蒜,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2004年,由于我国税费政策和粮食收购政策的调整,减免了农业税收,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粮食作物的产出收益大大提高。
种粮收益的增加也刺激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增加。因此,2005年的大蒜种植面积比往年有所减少。
据了解,今年新产季,我出口大蒜主产地种植面积为:山东金乡及周边地区约100万亩,临沂、苍山地区40万亩,莱芜地区10万亩;河南杞县、中牟和周口等地区约90万亩;江苏邳州、铜山地区有所增加,约58万亩。 大蒜的品种很多,市场上常见的有紫皮大蒜、白皮大蒜、也有巨型的象大蒜(Elephant gar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