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成为CEO,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的知识
我郑重地推荐这篇文章,是专门管CEO的人写的。
他知道什么素质对CEO最重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CEO?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黄铁鹰 不像那些经过固定职业通道,教育和训练出来医生、护士、工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那样,通向CEO这个职业的道路不是惟一的。
CEO中有很多没有受过正规商业管理训练,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反,很多名牌商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却当不上CEO。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避实就轻,在本文中,我们找不到自己能否能成为CEO的确切答案,但会发现自己是否具备成为CEO的条件。 超凡沟通能力 CEO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CEO是管理者,像所有管理者一样,CEO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是要借别人的手和脑来取得的。
几乎所有职业都可以单兵作战,惟有管理者不行。人是一种会思考的灵长目动物,要想高效地组织起一群灵长目动物,光有权利不行。
因此,一个CEO必须具备超凡的沟通能力,才能成功地说服董事会支持他的工作,才能让下属甘心为他赴汤蹈火,才能取得政府和客户对他公司的配合。正是所有这些企业参与者的手和脑的共同作用结果,决定了一个CEO的成败与否。
我所说的沟通能力,不是指CEO应具有像讲演家那样口若悬河的语言能力。恰恰相反,我所见到很多优秀的CEO,都是讷于言,敏于行的人。
CEO同别人沟通的最重要手段是行动,而不是语言。一个奖牌的颁发,一项人事的任免,一个新的销售政策,一个紧急问题的处理,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起到语言无法达到的沟通效果。
请记住沟通一定是双向的,不能你想沟通的时候才与别人沟通。如果让一个没有预约,来向你汇报紧急事件的分公司经理在门外等30分钟,你是在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轻视他和他的公司的信息。
有效的沟通首先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你听不懂对方的意思和问题,怎么能同他沟通?这点对CEO来说尤其重要,因为CEO的地位,别人都会让你先讲,也不会轻易打断你。人天生都有表现欲,如果CEO真的以为别人喜欢听你的长篇大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你解决不了别人脑袋里的问题,你讲得再多也没用。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5年我在同华润啤酒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开年度预算会时,当讨论到啤酒战略,我一时兴起滔滔不绝讲了1个半小时。
可是当我口干舌燥停下来,满心期望能引起热烈反应,没想到与会者都沉默不语。没办法,我点名让其中一位发言,他说:“黄总,您这些观点我们都同意。
可是我们现在最困惑的是不知道应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主,还是以提高利润率为主?”我一下子泄了气,1个半小时的“沟通”全白费了。于是,我又陷入了从我当CEO以来一直伴随的那种苦恼——为什么能听懂我话的下属如此之少? 我开始在心里给下属分类,一类是能听懂我的话,属于有“悟性”的人,可以委以重任;另一类,听不懂我的话,没有“悟性”的,有合适的候选人就替换掉。
我开始大规模寻找潜在的高层管理人员,最多的一个月里,我曾经面试过56个候选人。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顿悟的事情:一个还没有来得及被我换掉的,最听不懂我话的经理,领导着一个不为所有人看好的企业,居然取得了让所有同行吃惊的业绩,他就是现在领导中国第二大啤酒集团——华润啤酒集团的总经理王群。
相反,那些能听懂我话的人,并不一定都有出色的表现。于是,我终于明白了:别人听不懂我的话,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听明白他们的“话”。
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听”的能力。不仅如此,一个人会不会“听”,成了我日后挑选CEO的必要标准之一。
一个再有能力的人,如不能主动“听”别人讲话,不能很快理解别人问题的人,也不能当好CEO。 自我学习和反省 一个好的CEO首先应该是一个或几个行业的行家里手才行。
因为,管理从来都是具体的。不论他和她是什么专业出身,你往往会发现有半个会计师,半个律师,半个工程师甚至半个销售专家的影子。
没有做过CEO的人往往会说:“你都学会了,要专业人员干什么呢?”岂不知专业人员是不能代替CEO做决策的。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人员怎么可能把他们的决策难题给你讲清楚?如果你不明白别人的问题,你怎么可能帮别人做决策呢?比如,在年度财务报告时,一笔模棱两可的大额费用是放到今年,还是放到明年?这时财务总监是不能代你做决策的。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CEO在学校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是好学生;可是一开始工作,都成了最用功的学生。”岂不知,这其实是CEO的职业要求所然。
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对这些影响企业和CEO本人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处理能力,CEO在学校里和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这不仅因为不在CEO的位置上,不可能遇到的这些问题,还在于这些问题在每个企业身上表现的都不同,在企业不同阶段表现的也不同。
因此,一个成功的CEO必须是一个自省能力很强的人才行,他需要不断地反省这些问题,从中找出对自己企业最适合的管理方法。 可惜有些CEO在通向CEO的道路中改变了自己,一旦坐上CEO的位置之后,就开始自以为是,拒绝学习和惰于自省;于是,企业的下坡路就开。
2.担任董事长需要专业知识吗
超越型的董事长——他更象一个投资商,他要求的是CEO及其团队能够交出他们承诺的经营目标,他当然在盘算经营目标与他的控制力的时候有不少算计,但他已经脱出了操盘的需要,而不会介入具体的操盘运作,他甚至在公司的运作不是非常符合他的个人偏好但是依然不危及其重大的股东利益的时候保持沉静;
指导型的董事长——他只在开董事会的时候是领导,而在其他时候更象一个管理导师,他不直接介入提倡运行,但是他在自己的认识角度与高度上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除了在做董事会决策的时候,在其他时候董事长的意见也是仅仅供最高经营团队参考的意思,而对于一般管理团队与员工来说,董事长更象精神领袖与文化符号;
分工型的董事长——在董事长与CEO之间或者更多的高层管理之间按照各自的长处进行分工,在分工的范围内各自尊重预先设定的职权,但董事长保留或者不保留多于CEO与其他管理者的指导权;
全权型的董事长——超级CEO,在他的面前CEO与其他高层管理者只是一个临时分工设置,所有人的工作职责受限于董事长的意思变化,高层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权威,董事长也挺累。
3.什么是CEO
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缩写CEO)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又称作行政总裁、总经理或最高执行长。
他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往往就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公司或组织内部拥有最终的执行权力。
在比较小的企业中首席执行官可能同时又是董事会主席和公司的总裁,但在大企业中这些职务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担任的,避免个人在企业中扮演过大的角色、拥有过多的权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公司本身与公司的所有人(即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企业首席执行官制度的出现是对传统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纷纷实行首席执行官制度,出现了我国历史上首批企业首席执行官(以下简称CEO)。
为此,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什么是CEO?中国为何要有CEO?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涵义,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领导人与职业经理人两种身份的合一。 企业CEO制度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样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公司执行机构由高层执行官员组成。
这些高层执行官员即高层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拥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和代理权,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该执行机构的负责人就称为CEO,也就是首席执行官。
担任企业CEO的,可以是董事长或副董事长,也可以是总经理。CEO的主要职责是:(1)执行董事会的决议;(2)主持公司的日常业务活动;(3)经董事会授权,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4)任免经理人员;(5)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业务情况,并提交年度报告。
CEO领导下的执行班子,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 我们发现近来一些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企业,正在竞相推行CEO制度,于是产生了中国的首批企业首席执行官。
在国外,CEO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建立并运转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拓展,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日渐繁忙。
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阻滞和沟通障碍,影响了经理层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快速反应和执行能力,一些企业开始对传统的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变革。CEO就是这种变革的产物之一。
它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原来董事会手中的一些决策权过渡到原有经营层手中。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它的权力非常大,其中有40%~50%是董事长的权力。
董事会成为小董事会,其主要职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及其薪酬制度。CEO虽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但它对重大决策却有拍板权。
在国外,对CEO的约束主要不是董事会,而是企业中一个称为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机构。这种战略决策委员会才是支持或否定CEO经营决策的主要权力机构。
在许多国家,组成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人员大部分不是企业中的人,更不是企业的出资人,而是社会上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业的知名人士。所以说,是人力资本控制了企业,而不是出资人,出资人的利益仅仅表现在产权的利益回报上。
CEO的设立,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为人力资本合理定价的思想。我们通常所讲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基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正在受到挑战。
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现代生产正在由围绕机器转向围绕知识进行。人力资本由此取得了对货币资本的压倒性地位。
人们不难发现,年薪制、股票期权以及其他类似的激励举措只不过是市场为合理定价企业家人力资本而顺理成章作出的制度安排。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家人力资本必然会找到自己的合理价位。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企业之后,已经引发了企业产权制度的巨大变革。人力资本除了获得工资之外,还应该获得产权回报。
企业由出资人完全拥有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CEO的出现,也标志着传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分立的理论也已经有了重要修正。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让许多企业都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忙着策划、调整,厉兵秣马,以应对世界市场的挑战。CEO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在我国出现的。
也应看到,我国一些企业的CEO只是称谓上作了更改,实际上还是董事会决策下的总经理日常负责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CEO。应该说,人力资本作为资本走上前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个企业总经理的称谓改称CEO,不能仅仅只是称谓上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让企业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应为更重要。
4.公司ceo的特点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Chief Executive Officer,缩写CEO—-首席执行官是在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又称作行政总裁、总经理或最高执行长。
*远见* *眼光* *体力* *魄力* *魅力* 还有高人一等的知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_^ 卓越CEO的素质 当今最著名的企业管理明星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事业的巅峰? 仔细研究一下顶尖CEO的事业经历,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特别的技能与工作风格在他们取得杰出的成就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每个人都领导着一个巨型企业,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领导才能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最优秀的CEO们这样开始他们的工作:考察市场并向企业注入一种全新的观念,即,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首先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然后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也就是所谓”由外及内”的方法。许多杰出的CEO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天赋,换而言之,他们极其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公司。
最有成就的CEO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深知对企业文化进行实质性变革的困难。 郭士纳:倾听顾客心声 IBM公司的创始人、天才的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曾经告诫同事要“志存高远、胸怀巨大的事业”。
当他说到“巨大的事业”时,他一定没有想到最后竟然是巨大的损失。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企业巨人IBM面临的恰恰是这种情况。
这家电脑龙头企业不仅深陷赤字泥淖,而且由于经营无方,情形每况愈下。IBM董事会迫切需要一名新的企业领导人,最终,时任巨型食品企业RJR Nabisco公司CEO的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中选,临危受命。
任命一公布,引起了一片怀疑与焦虑。反对者批评郭士纳缺乏管理科技企业的经验。
对此,郭士纳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与耐心。例如,当被问及对IBM未来的展望时,他回答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IBM还根本谈不到什么前景展望。”
在此之前,公司内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把公司分割成几家较小的企业,它们各自幸存下来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但是郭士纳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不分拆IBM。
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飞行了数万英里,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与经理人会面,然后做出了这一决定。旅行结束时,他得出了一个结论:IBM所期待的复苏不能仅仅依靠硬件与软件的生产,而是取决于公司提供多样化电脑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如果IBM能够做到这一点,客户就会完全依靠公司解决所有涉及电脑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靠它提供设备部件或者暂时的IT检测服务。 郭士纳上任第一个月的工作经历为其他经理人提供了如何应对危急局面的宝贵经验: 1、充分利用企业的全部能力。
郭士纳清楚他需要动用IBM的所有力量对公司进行改造,因此他才没有让公司分裂。这一经验对中等规模的企业同样适用。
在你重新制定企业战略或实施重大变革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企业的每一个部分。决不能让任何一个部门、单位或个人置身事外。
2、让客户指出企业的弱点。郭士纳深知企业的情况不妙。
他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交谈时,也坦然承认这个痛苦的事实,并请客户指出企业的问题所在。在这方面,你的经理人和员工可能对企业了如指掌,但是你的客户却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是郭士纳知道仅仅维持住企业的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他知道要使企业转危为安,就必须扭转企业员工的心态与企业文化。
“IBM长期以来都是一帆风顺,企业人员在寻找下一个挑战时,却发现它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企业内部。于是企业的重点就从客户转为一系列的内部竞争。”
郭士纳于是大胆决策,决心全力扭转IBM旧时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关注市场、速度与团队合作精神这三个关键素质”。他感到无论怎样宣传强调这一点都不过分。
把企业的重点从内耗转向市场与客户服务是“改变IBM过程中最首要的当务之急”。 回忆往事时,郭士纳说这种改变企业文化的工作“令人灰心”。
当被问及对其他打算改变企业文化的经理人员有何忠告时,他回答说:“要有耐心,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这一过程往往比你所期望的更加迟缓漫长。”
郭士纳的言行再次为那些面临改变企业文化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蓝图: 1、让企业到外部去寻找答案。一旦企业领导人意识到企业处于危机之中,他们就很可能冻结自身的学习机制。
因此,他们必须强调关注客户与市场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从竞争对手身上吸取长处,虚心向重要客户请教。 2、重视三个关键因素:市场问题、速度与团队精神。
郭士纳就是以这些原则重塑了IBM。这些永不过时的思想无论是对小商店还是大企业都同样适用。
3、了解改变企业文化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在IBM这样的巨型企业中尤其如此,但小企业中也不例外。
尝试重大变革时必须要有耐心。 4、不要期望经理人与员工主动适应战略的转变。
任何实质性的战略性变革都可能受到习惯旧有方式的人员的抵触。因此,领导人应该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上双管齐下,共同实现转变。
郭士纳在五年之内把IBM从亏损160亿美元扭转为盈利50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为惊人的一次企业复苏。郭士纳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销售更多的电脑,而是把一个旧式的硬件生产商改造成为一家崭新的企业,一家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