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智知等多家公司被罚,年内财务造假罚没款已超百亿

连续3年财务造假,虚增收入超10亿,ST智知(603869.SH)及多名时任高管被罚。

近日,ST智知发布公告称,因2019年至2021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等违法行为,证监会拟对该公司处以850万元罚款。此外,ST智知时任董事长、时任总裁、董秘等多位高管因知悉并参与财务造假,收到了证监会罚单。

今年以来,因财务造假等信披违规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并非少数。据证监会披露,前十个月证监会查办财务造假相关案件超过600件,罚没款金额超百亿。

3年虚增收入超10亿

因连续三年财务造假,ST智知近日该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了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据ST智知披露,该公司2019年至2021年的年报均存在虚假记载等违法行为,包括公司时任董事长、时任总裁、董秘等多位高管参与造假行为。

经查,2019年至2021年,ST智知旗下博康智能、数据服务、数据运营等7家子公司与深圳达闼科技控股、浙江金之路信息、上海依图网络科技等19家公司开展系统集成、产品销售业务时,在部分项目合同未实际执行,产品未真实流转交付的情况下确认收入,相关销售业务回款不真实。

上述行为导致ST智知连续三年虚增了收入和利润,三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0.19亿元,虚增利润1.31亿元。

此外,ST智知多名时任高管知悉并参与了上述财务造假行为。其中,原董事长张亚东组织实施、副总裁兼董秘张炎锋知悉并参与了上述虚假业务,是ST智知上述信披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原董事张滔组织实施上述虚假业务,原总裁杨瑞、原副总裁谢昕知悉并参与了上述虚假业务,原常务副总裁王曦(现任公司副董事长)未能证明已勤勉尽责,均是上述信披违法行为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为此,证监会对上述6人处以警告以及150万元-430万元不等的罚款。同时,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三人分别采取了市场禁入措施,拟对张亚东采取6年市场禁入,拟对张滔、张炎锋分别采取3年市场禁入。

在ST智知披露处罚告知书的同时,该公司高管张炎锋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董秘职务。

财务数据曾屡遭问询

公开资料显示,ST智知的前身是北部湾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部湾旅”),于2015年在沪市主板上市。北部湾旅的主营业务包括海洋旅游运输业务、旅游服务以及能源运输,其中海洋旅游运输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和主要盈利来源。

2016年,北部湾旅完成了对新智认知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该公司业务逐步转向智慧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经过两年的发展,该公司形成以智慧公安、智慧城市、智慧企业等行业认知解决方案为主、海洋航线业务作为补充的业务格局,在2018年,北部湾旅正式更名为新智认知。

2020年,新智认知向其实际控制人王玉锁控制的关联方出售了海洋航线业务经营主体北海新绎游船有限公司(下称“新绎游船”)100%股权。同年,新智认知业绩大幅下滑,实现营业收入11.75亿元,同比下降63.61%;归母净利润1694.80万元,同比下降92.1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36亿元,较2019年减少约5.08亿元。

为此,上交所曾向新智认知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其量化分析出售新绎游船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并评估公司剩余业务经营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020年-2023年期间,ST智知业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因对该公司应收账款、存货等多项财务核算科目的存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存疑,ST智知2023年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在回复监管工作函时,该公司还曾称上海依图网络科技等的交易属于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三季报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ST智知实现营收4.16亿元,同比下滑39.16%;实现归母净利润1971.28万元,同比增长61.27%。

年内财务造假罚没款超百亿

今年以来,因财务造假等信披违规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并非少数。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以来,就有包括ST智知、ST新亚、ST先河、ST华通、*ST卓朗等多家上市公司被行政处罚。从违规情况来看,包括利用业务虚增收入以及利用坏账、费用调节利润等。

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针对财务造假顽疾,证监会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加快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开展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强化立体化追责。

“今年前10个月查办相关案件658件,罚没款金额11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吴清说。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2021-2023年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其中造假案件203起。2021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等主体涉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犯罪案件150余起。

近年来,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复杂性明显增加。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仅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损害投资者利益,对公司自身声誉和信誉也会造成严重损害。

“防范财务造假,需要市场各参与主体共同发力。” 一位北京的证券律师表示,在监管打击财务造假力度升级的同时,上市公司需坚守底线,合规经营,对于投资者而言,也需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及专业能力,审慎评估投资标的的财务质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