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的重点是养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只有元气足,身体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长寿。
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元气来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以调节、维持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元气盛,人之轻病可不药而愈,重病可配合药物或疗法战胜疾病。如元气衰败,虽有效治疗,亦难免死亡。
中医认为,人要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否则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中医学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应”。
人的健康长寿,是不能违背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适应四季寒、热、温、凉外,还要注意避其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气,这种季节气候大气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时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气致病,首先应“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等,同时更要心理舒畅,无杂念妄想,勿劳心神,保持机体元气抗病功能。这些预防措施对于老年或体弱多病之人,更为重要。
这也叫调于四时,和于人体。适应季节气候之突变,是中医学养生之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中医认为,生命活动,贵在气血通畅,所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便是中医治病的大法。影响气血不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宁。
情绪安宁,可使气血运行保持动态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据统计,长寿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温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中医学将人的情志区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过就要情志不宁,损伤人体元气和功能。
七情又分别与人体五脏各有所关,如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过怒伤肝,可导致肝脏疏泄条达和动升的生理功能失调,肝气郁而化火上逆,出现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等病症。
肝气郁滞日久,又可导致机体有关脏器的关系失衡。首先会影响脾胃,出现胃病。
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可见情志和人体生命健康关系多么密切。
所以情志的安宁,是中医养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可强筋壮骨,增强机体功能,使人健壮。
但活动锻炼,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如锻炼活动时,心神不静,胡思乱想,反而促使气血紊乱。
只有形神合一,相互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气充足,健康长寿。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无一不是既要形体活动,又要思想入静,达到形神合一的。
可见运动锻炼,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养生之道的重要环节。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须依赖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无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故养生十分强调重视保护脾胃。实践证明,长寿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饮食好、脾胃健的人。
同时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体元气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汉末名医张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之功能损伤,可来自多方面原因,如气候的突变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饮食方面,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腻之品,或过饥过饱、饮酒过度等,均可损伤脾胃。
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亦指出:“脾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定性,早饭宜吃好、午饭可吃饱、晚饭要吃少,保护好脾胃。
中医对食品种类亦非常重视。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说明人以米、麦、谷、豆等类为主食,再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少吃为益,多吃些蔬菜以补充饮食。现代科学对人体营养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细粮搭配,吃饭宜七八分饱,不甜腻,多食蔬菜,适当吃些水果、瘦肉、蛋类、鱼虾等品,保证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才能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还有食疗、药膳等,可适当选择。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肾脏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中医学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可使人精气充盛,生殖力强,思维敏捷,筋骨强健,耳聪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
故历代中医学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神益寿延年的养生重点。有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发不落、齿不脱、精力充沛,都与肾固精足有关。
相反也有人年不过花甲,却未老先衰。造成肾精亏虚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且易造成肾亏的是青中年时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不知养生所致。
所以中青年时期不知固肾养生,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年老不衰,青中年时期就要房事有节,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肾。
中医学养生之道,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想达到精、气、神充沛,既长寿又健康,难度虽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个方面,是完全能实现的。的疾病与健康,衰老与长寿都和很多的饮食有关,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们自身和长寿的关系尤为重要,。
2.养生专业知识 什么是养生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养生yǎngshēng,意为保养身体。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
扩展资料: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四季养生:
1、春季: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
2、夏季:酷热天气使人体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体液,并消耗了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很容易感觉到身体乏力和口渴。这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通常会影响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会感到,笺虚或气阴两虚。
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3、秋季:初秋之时,食物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人体容易受疾病的侵扰,所以此时宜进食滋补的食物。
4、冬季:进入冬天,又到了进补的最佳时节。现代医学认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万物处于封藏状态,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
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窍门:
1、睡觉前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2、如果嗓子、牙龈发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块,沾着盐吃,记得一定要是晚上,当时症状就会减轻,第二天就好了。
3、除面部皱纹:鲜黄瓜汁半两,加入等量鸡蛋(约一只蛋)搅匀,每晚睡前先洗脸,再涂抹面部皱纹处,次日晨用温水洗净,连用半至一月,以使皮肤逐渐收缩,消除皱纹有特效。
4、牙出血(经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两,浸2天后口含,一次3分钟,一日2次,连用5天有特效。
5、洗头时,在水中放少许盐,也可预防脱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养生
3.保健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啊
现代化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临伴随而来的弊端。
人们无法回避现代化的高科技与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间的矛盾,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笔者希望通过开展养生学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阐明传统养生学教育的现实意义,探求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当代价值,寻找现代社会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以体现自然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一、寻找现代化高科技与自然健康生活之间的平衡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各个领域现代化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纷繁多样、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们不得不面临现代化高科技产物的严峻的现实弊端。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也带来了诸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自然与社会环境问题。工业化带给社会可观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诸如耕地减少、淡水匮乏、温室效应等等。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安康:健康问题综合报告”表明,生态系统的恶化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预料的严重威胁。信息化的闪电发展,互联网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产力,缩短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没有了疆界,却凸现出新的始料未及的问题。
某天,“一块乌云遮住了太阳,爷爷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灯),开启后在脸上投射具有振奋精神的蓝光,让爷爷随时随地地补充‘自然’光线”。15岁的乔治不去户外或体育馆,却得到了身体锻炼,“他在房里戴着虚拟实在的装备,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机上跑着、走着。
这些‘酷毙了’的装备使乔治看起来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兽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过草地追逐美丽的少女”。在这样的现代化环境下,人们或许会怀疑自己究竟还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这一切,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觉地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为代价。
同时,这一切,不断挑战着人类的自然疗能。于是,人类不可逃避地陷入两难抉择的窘境:现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弃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这显然是愚昧的,但也不愿意抛弃自然的健康生活。
然而,人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窘境,必须寻求解决的途径。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使用现代化“器械”的同时,是否可以给人们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赖以生存生活的绿洲?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体现自然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二、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当代价值2.1中医传统养生学强调:和谐适度与可持续性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制,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赋予养生明确的内涵,即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使机体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养生学虽然有延长生命的追求,但并非虚妄的长生术,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历程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它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领域宽广的交叉性的学科。
它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以和谐适度为宗旨,强调整体协调。它以综合辨证为调摄手段,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正如《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传统养生学虽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印记和人文色彩,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其自身价值昭然。
因为它始终以整体观念为基准,强调和谐适度,适合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与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学人及践行者们对生命和养生的理解与认识,透射出传统养生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在价值。
2.2养生学教育及其实践证明:养生是一种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笔者自2001年以来,率先在本校医学院开展中医传统养生学教育,以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就养生的知识和对保养生命的认识以及开展养生学教育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婀。对本校医学院2000—2003级各专业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进行养生学教育之后,学生们认识到养生需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作为医学生,在需要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科普性质的常规养生学知识,可使自己逐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益的专业人才。此外,还认识到自身对养生知识的宣传所承担的义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养生的知识和技能。
有学者也认为将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课堂,从哲学层面、伦理。
4.养生注意事项
养生注意的事项 第一节 春季养生 春季,天气开始转暖,而寒气尚未完全退却,故气候常复杂多变,阴晴不定。
而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体内积热较多,较易外感。而春天多风,风性上扬善变,故春天多因外感风邪而引起发热,恶风,咳嗽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邪由卫分转入气分,邪犯肺络,甚至进而逆传心包。
故春季应注意保暖,在沐浴,运动出汗以及睡眠时应避免受凉。从西医角度讲,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随之繁殖生长,而春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也增多,使得流感,肺炎等流行性较强的疾病得到传播的机会,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增高,表现为中医的“风寒,风热上扰”。
所以,春季养生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意避开此类的邪气,表现为少到公共场所,注意穿衣保暖,注意饮食卫生,卧室要保持空气流通。而由于春季昼夜温差较大,而血管收缩,舒张调节要求较高,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在春天容易发作,故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应多加注意。
根据春天自然规律变化的特点,在养生方面,应有针对性的调摄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精神情志方面,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有向上向外舒展的趋势,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中医认为春季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舒畅,豁达,即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
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四季与五脏各有对应,其中春与肝相对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如果情志抑郁或恼怒,则易损伤肝脏,继而发生各种病变。春季养生,顺应天时,则应保持心情乐观愉快,调达舒畅肝气。
不可在狭小的空间内独处,不与人交流,如此容易生出郁闷,久之出现精神疲惫,心情烦躁,甚至出现抑郁症状。遵循春季宜畅不宜郁,宜升不宜滞的原则,我们可以多听节奏轻快的音乐,多看相声小品,适量的做做运动,或外出郊游赏花等,使心情愉快,如此体内气血流通。
如果能长期坚持,则自然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在起居调摄方面,春天白日渐长,应比冬天晚睡,而比冬天早起。
起床后可先放松活动,着宽松衣服,舒缓形体,流畅气血,调怡情志,以帮助机体适应季节冷暖交替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春季冷暖交替明显,,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应该“春捂”,不要急着减衣服,防止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春季皮肤开泄,相对卫气不固,所以不要在风口脱衣服,尤其不要在运动完后汗出身热的时候脱衣服,早晚应注意保暖。早晨起床后,应适当进行体育活动,舒展筋骨,舒畅气血,增强体质。
老人儿童形气不充,易感寒热,尤其要慎重。春季阳气始升,应注意节制性生活,防止房事过度而耗损元阳。
闲暇之余,我们也可做一些自我按摩,按摩直接作用于神经,血管,皮肤,淋巴,肌肉,肌腱,关节等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管阻力,很自然的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能起到一定的抗病保健作用。春季按摩,要注意在操作之前要先把掌心摩热,可选择颜面部,头顶部,耳部等,有调节情志,放松心情的作用。
第二节 夏季养生 夏季,万物生长,艳阳普照,我国的南部地区雨水也比较充沛,是天地之气交合的季节。在夏季,白天天时明显变长,人们应该晚卧早起,同时不要觉得天气燥热就感觉烦闷,要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以适从夏季万物繁华的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与心想对应,所以在炎炎夏日,要重视心神的调养,胸怀要宽阔,不可因气候炎热而心情烦躁,更要避免与人争吵。要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可多参加文娱活动,娱乐身心。若条件允许,更可以多进行夏令营,旅游和消暑避夏等活动。
夏季天热,起居要注意,不可过分贪凉,避免在通风潮湿处睡觉,以免风犯经络,从而导致风痹。躺卧时最应注意护住脐部,防止脾胃受寒导致痛泄,长久更会导致脾胃阳虚。
居住处要通风干燥,年轻人要尽量避免淋雨,防止湿热夹杂,入卫表为痹,入里则导致脏腑病症。平时最好不要开空调,如果开也要避免室温和户外温度相差太大,否则由室外入室内,原本张开的毛孔受冷收缩,极易导致伤风感冒。
睡觉时也要避免风扇直吹,最好盖一床薄被子。日间外出活动时,应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时间段,因此时太阳光紫外线照射最强,对人体影响最大。
夏季可勤沐浴,保持皮肤腠理通畅,以利汗液排泄,即是中医讲的透邪外出。需要注意不可贪凉而用冷水沐浴,因冷水刺激毛孔收缩,容易闭门留寇。
高温时人体出汗较多,此时血液比较粘稠,心脏和肾脏的压力增大,生理功能减退,常常危及人体健康。此时,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等病较多发,老人要注意多补充水分。
而出汗多,又容易导致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各种内分泌系统疾病。夏季最常见的是中暑,因平时人体产热和散热相等,体温维持在37℃以下。
但在夏日阳光下照射过久,皮肤散热不够,为了防止外界热量进入人体,毛孔多会闭塞,此时就容易发生中暑,所以中暑病人是不会出汗的。此时可先把中暑患者移到阴凉处,用手摩挲皮肤,同时补水,给患者喝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待毛孔打开后中暑者会大量流汗,一般此时症状可稍微缓。
5.养生要注意哪些啊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但保命保错了的话,不但没有赚到反而会亏本,以下这些养生的忌讳你一定要看看。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药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