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溯
2022年以来,受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分析人士认为,2023年粮食安全危机尚难完全化解,全球谷物价格或将持续高位震荡。
全球粮食安全紧张,我们的“餐桌”会受到影响吗?2023年我国食品价格将如何变化?
2022年全球食品价格创历史新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32.4点,低于2022年11月的135点,连续九个月回落。然而,2022年全年食品价格指数达143.7点,涨幅为14.3%,远高于10年平均水平,创1990年开始编制指数以来全年食品价格指数最高值。
其中,植物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9%,创年度新高。谷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9%;国际玉米和小麦价格再创新高,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4.8%和15.6%。食糖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7%,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指出,通货膨胀、战争和极端天气的总体影响使得世界上许多人获得食物的机会受到限制。自乌克兰冲突开始以来,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增加了20%。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
2023年全球食品价格或持续高位波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事实上,全球粮食总量供应整体上是充足的,但是受到战争、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供应链受到阻碍,近几年一些粮食出口国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助推粮价持续走高,此外,去年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推动粮价大幅上涨。
他预计,因世界各国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2023年形势可能会有所好转,如果不出现极端灾害天气,国际粮价有望回落趋稳。但鉴于目前粮价整体仍处于高位,且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2023年粮价不排除继续高位震荡的可能。
光大期货农产品总监王娜亦认为,综合来看,2023年国际谷物价格将延续高位表现,2023年第一季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预计恢复反弹、玉米震荡上行。
我们的“餐桌”会否受到影响?
从总量看,我国食品供应充足。
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0.6亿斤,同比增长0.5%,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完全自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我国粮食产能相对稳定,且口粮主要靠国内供应,预计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3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指出,2022年秋冬种进展总体顺利,2023年夏粮丰收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在天气正常、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粮食进口配额不出现大幅调整的情况下,2023年我国粮食将继续实现增产。
从物价水平来看,2022年,在全球通胀高企的情况下,我国物价保持了总体平稳,全国CPI上涨2.0%。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表示,2022年全年CPI中的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8%,明显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10%左右的涨幅。国内外粮价涨幅对比更加明显,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月度同比涨幅最高达到74%和36%,而我国小麦、玉米价格走势较为平缓,成品粮零售价格更为稳定,全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比上年下降1%,面粉零售价比上年上升3%。
展望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绷紧粮食安全一根弦
姜文来表示,在总量供给充足的同时,也要始终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粮食安全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面对国际粮价波动,姜文来称,要关注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一些品类,比如,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可能对国内大豆、饲料行业、畜牧业和食用油产业会有较大影响。需要防范饲料价格高涨导致肉蛋奶以及食用油价格的波动,并加强监测,做好调蓄准备。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2023年,将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扩大大豆油料,主攻提高单产,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针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姜文来表示,要早日制定和出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相关政策和方案,建立长效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将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