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品德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有哪些
第一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 第二章 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框架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成长中的我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 第六节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要求 第三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模块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一节 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二节 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三节 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四节 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2.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
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 (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是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的特征,充分借鉴国外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课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经验,结合我国各实验地区的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多方经验、意见等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将原有的课程换个名称或概念而已,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二、什么是“品德与生活”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
是小学1-2年级开设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动课的基础上经整合生成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其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罗素说: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们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么厌倦接受教育,要么不觉得所受到的种种教育的确是人生所必须的,是人在生活实际中应该做的。
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本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其内容偏空、大、虚,其教学方式是说教式的,其教学效果是学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实际生活中做不出来,或者是与学校教育相去甚远,正是“学归学、做归做”。
本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不但对教学内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对教学方法方式同时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强调和确定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观察、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反过来也让他们去呼吁,倡导、促进社会,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唤起社会的重视,转变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政府教育网络。
通过这样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维动态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这样做是人生的必需,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做一个公民所该做的,而不至于使得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样,走出学校后又是一个样,好象“变色人”一样。三是本课程是开放型的综合课程 以往的思品课程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无形中给品德教育带上桎梏与枷锁,一方面是学校、老师只能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去对学生灌输那些教条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却无多大实效的既定教育内容,在内容、形式、评价及时空等方面,学校和老师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选择与处理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学生象羔羊、象鸭子一样,在失去自主性、失去兴趣的前提下,怀着厌烦。
3.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乐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怎样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课堂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以趣激情。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二、课堂教学要文道结合,让学生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
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四、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五、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生动、形象、直观。
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六、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要丰富多样。
(1)巧设活动,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像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新朋友》时,我通常都会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行教学。
在游戏中,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同时让学生懂得,班内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游戏中,学生通常还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更多地了解自己。
教师则要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提醒违纪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利用插图,明事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懂事、明理、通情”也是品德培养的目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浅显的生活常识、道德常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道理。
主要从以下四小方面做起:一是图中悟道,晓之以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图喻理更容易使他们明白事理,获得简单的认识。
二是分析插图,动之以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听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崇敬等情感。
三是借助插图,导。
4.写出你对国培小学品生品社培训的期待,包括期望收获哪些方面知识
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学生团结向上,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较佳的思想品德,能做到尊敬老师,对待老师讲礼貌,遇到问题愿意跟老师沟通,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互帮互爱,相处融洽。 我比较喜欢他们,常常和他们一起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当然,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不同资质的学生,要管理好每一个班级,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好数学,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教法,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会学习。
我期待国培,我希望国培是佳肴盛馔,让我们品享无穷,回味无尽;我希望国培的实景真情能令我们牵肠挂肚,不忍释怀;我希望借助国培,能结识更多的同行。我希望借助国培,我们能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我在教学中有许多困惑与问题:比如课堂上怎样提高效率?有时上课一节课只能讲2-3道题,还有的孩子连这3道题都完不成.比如家庭作业应该怎么布置才合适?特别是实践作业这一块,数学实践作业可以布置一些什么可行的?
5.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我就用了实例导入法,我就说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我就用了实例导入法,我就说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一般是这样组织课堂的每当我走进教室并不急着上课,我总会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6.如何体现小学品德学科特点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
学生进入学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借助文本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上这一科目的老师该如何做呢?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
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态度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
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
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
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三、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
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如讲拾金不昧这篇课文时,我们结合实际例子,由浅入深,设计如下练习:(1)一个同学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钢笔拾起来交给了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在路上拾到一块手表交给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这样学生由易到难,对所设计的练习逐一进行回答时,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观点和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要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
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
如:我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体验成功的思品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