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究竟何时见底?

A股、港股的表现从2021年以来走势总体很不尽人意,其中,国内经济周期调整为主要影响因素,叠加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所致。

而面临经济周期的大调整,我们的政策上只能是在调整的时间与空间之间做选择:若是要控制调整深度,那就只能接受调整时间的延长;反之,要缩短调整时间,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要么选日式的长痛,要么是美式的短痛。

根据高层关于经济“固本培元”“高质量发展”等论述,我个人估计我们大概率采取的是更接近日式的“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调整。

《》一文中本人建议过,在经济长期调整当中,股市投资人可以学习近代名人曾国藩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仗”——找到了好公司,一旦等到机会买入了,就长期持有,坚持到底。从10年或20年的纬度,熨平短期波动,跨越大周期调整的坎。

投资人即使是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保守型策略,当然也希望有“熬出头”的机会,期盼胜利能早日来临。那么,胜利来临前有哪些标志性的信号?

我认为,大原则上就是,股市见底回升是经济复苏的领先指标,而政策全面转向是股市见底回升的领先指标。

股市见底之后会是经济复苏

回顾历史,日本股市1989年底见顶之后就是漫长的下行周期,而日本经济也步入了长期的调整……

之后因为当局忽视了对金融系统的及时救助与不良资产清理,也没有大幅加杠杆支出刺激经济,结果就引致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后来更是伴随人口的老化,资产价格长期低迷。

直到2013年初,日本股市见底,之后日经指数从不足万点反复回升到2024年初3万6千多点,慢慢回到了1990年代的高位。经济也随后持续复苏。

2020年8月,全球知名投资家巴菲特投资了逾60亿美元建仓日本五大商社,这五大商社的股价均大幅上涨。2023年4月,巴菲特时隔11年再次造访日本,直言看好日股。

在楼市方面,日本各大都市圈房价近年来全面上升。根据日本媒体最新报道:东京市中心的许多高层公寓楼,2023年一年房价涨幅达到了40%以上。

官方的数据也是如此——日本不动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首都圈新建公寓楼市场动向》报告显示:

包括东京都、千叶县、埼玉县、神奈川县在内的东京首都圈,公寓楼平均每户价比2022年上半年增加了2363万日元(约118万元人民币),达到了8873万日元(约443万元人民币),一年间房价平均涨了26%。

而涨得更猛的是东京市中心房价——东京市中心高层公寓东京湾“晴海旗”滨海住宅区,曾经作为东京奥运会选手村,8000万日元的房子(净使用面积约95平方米,用我们的计算方法约是建筑面积130平方米),2023年底售价已经涨到了1亿3000万日元(约649万元人民币),整体价格涨了60%。

在实体经济方面,日本2023年实际GDP温和增长1%,也出现了2.9%的多年未见的消费物价指数涨幅,算是走出了持续多年的“通缩”了。

我今年再次走访日本,肉眼能见“繁荣”:进入东京新干线站,抬头望去,四周都是在建的高楼以及建筑用的脚手架;走出高铁站,就在日本皇宫前的广场,看到下沉式广场正在重建,十几台挖掘机在同时工作。东京各个区走一圈,见到了许多以前未曾见过的新大楼。基建无疑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与十多年前的上海类似……

美国的情况也类似,2008年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引发金融海啸,过后满目苍夷,到2009年3月股市见底回升,之后是房地产市场在2012年触底走稳,然后是实体经济的缓慢回升。

股市的回升态势,无疑是经济复苏的领先指标。

政策全面转向将促股市见底

1990年后,日本政府应对不力,股市、楼市持续不振,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直到2012年底,终于推出“安培经济学”的三支箭(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经济基本面开始改善,资产价格开始回升。

期间日本央行开始大买股票型ETF,并先后经过四次扩大购买规模,而日央行大举购买ETF也使央行资产占整个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比例节节上升,并成为各大权值股公司的最大股东。

对政策反应最为灵敏的就是股市,在2013年初,日经指数就开始见底回升了。

美国的情况也是类似,2009年初,美联储降息为零,推出量化宽松措施直接购买债券,而财政救助金融机构及其它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企业(如汽车工业三巨头)等强有力托底行动推出不久,股市就开始见底稳步回升了。

因此,我认为,当政策方面转向“全面宽松”“强力刺激”“从重从快”时,股市就见底了。

那么政策全面转向以前,正确的股市投资策略是什么?

忍耐与等待,是投资的必修课

政策转向之前,我认为正确的股市投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秘诀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攻打下现在的南京后采纳大学士朱升的建议而定的策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实就是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高筑墙是做好防范工作,保障自己的投资安全;广积粮是做充分准备,准备足够的现金来把握将来的机会;缓称王是做好舆论心理建设,不让自己过于激进而成为别人攻击收割的目标。

为把以上策略落到实处,建议投资人尽可能缩小投资范围,集中在我们有高度竞争力的行业,再集中在行业的领军者……我认为这样的投资组合大概率在未来持续的经济长期调整周期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不知道如何按上述标准选公司,那么我建议直接持有中证A50,或MSCI A50指数基金,因为这些指数的成分股基本符合以上标准,且具备优胜劣汰机制。

大家肯定质疑,为何不投万众期待的高端科技领域?

不少投资人坚信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希望通过科创、创业板的投资来改变命运。事实上,国内资本市场也根据国家战略重点倾斜相关行业的科创、创业公司,以2023年为例,新股发行的行业倾向非常明显,根据WIND数据,注册制下发行的新股共涉及23个行业,95%均属于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这三个行业。

不但行业集中,而且估值也有更多溢价,前期这三个行业的首发估值达到了71、54和41倍,为全球IPO高估值之最,2023年首发平均市盈率PE,主板34倍,创业板44倍,科创板82倍,到了二级市场,这些科创、创业公司更是受到投资人们的追捧而动不动就翻倍……

而2023年末,沪深300、创业板指和科创50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1、27.8、45.3,创业板与科创板显然要贵得多。

尽管都知道“弯道超车”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从国家战略角度,以力争出现科技产业的战略行业和技术的不同领域的突破为目的来扶持科创、创业企业无可厚非。

因为,即使是99%的投入最终打水漂,只要有1%的突破,对于国家而言都是成功。

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1%的突破与成功,意味着99%的财富灰飞烟灭。

因此,普通投资人希望通过科创、创业板的投资来改变命运,成功的概率很小。

总而言之,建议投资人坚守基本投资逻辑与宏大叙事保持距离,把国内投资集中在未来确定性足够大行业与公司,低调行事,才能避免财富被收割。

我还建议始终坚持“好公司、好价格”的基本原则,绝不跟风追热点。比如,今年以来,低迷的A股市场中5大银行的走势异常强劲,是因为业绩好而性价比高吗?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4年半年财务报告看显然不是。

那么,为何5大行的股价涨得如此引人注目?合理的推断是因为“国家队” 买买买主流指数ETF来托市,保险资金也买高息股来增加收益……这些资金是5大行的买盘,也是作为主流指数ETF成分股其它优质公司(包括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的买盘。

那么为何其它优质公司表现落后?

因为外资以及国内主动管理基金过去一直积极配置优质的公司(含刚才说的招商与宁波这两家经营优秀的银行),但当前外资与主动基金多在反向卖,因此抛盘极多,从而抵消了“国家队”的买盘。

5大银行则过去因外资与公募都不太愿意配,而现在反而没有大卖盘。其中5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一不小心成了今年以来涨幅第一名,恰恰就是因为过去主动公募与外资的持仓最小,因此抛盘极少的缘故……

这些大行的价格涨贵了,经营业绩与现金股息增长缓慢、或者是负增长,投资的性价比就不高了。

无论如何?我们拥有十四亿人的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刚需消费、银行、保险等基本服务行业长期生存没问题,这些行业中的优秀公司会依然有维持目前利润水平、甚至进一步增长的潜力,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将得益于全球市场的平稳需求保持好的生存状态,作为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受益者的医疗保健产业更是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这些细分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大概率能成为中国市场今后的长期强者。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低迷的市场中,这些好公司的价格相对很便宜,便宜则代表未来的回报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值得我们长期拥有!

No.5952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黄凡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