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评级(债权国和债务国的区别)

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政府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违约风险。主权债务危机既不同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也不同于2007年美国次*危机。 前者是由于东亚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妥善处理全球化问题而引起的金融部门的脆弱性, 再加之国际投资资本的攻击,且问题主要集中在私人部门,而不是公共部门。 后者是由于美国金融监管过度放松、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大批次级抵押*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款,而引起相关私营金融机构倒闭。

1.拉美债务危机事件还原

拉丁美洲经济危机是拉丁美洲众多国家的经济于1980年代(部分国家则始于1970年代)陷入危机,引发其国内的金融制度接近崩溃,甚至影响到国际的金融体系。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了一个震惊金融界的声明:“该国无法按期履行偿债义务。”此前,诸如牙买加、秘鲁、波兰和土耳其等国都曾陷入还债困难的危机,而墨西哥政府的此声明被视作是80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开端。

拉美债务滥觞于1970年代欧美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后,欧美地区的低利率使得国际资本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从该地区流向其他地区,特别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自由化水平的提高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繁程度,这是拉美地区在这一时期资金大量流入的外部因素。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在经济起步阶段国内储蓄水平较低,本国资金比较匮乏,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资本积累,这些国家普遍选择了以举借外债的方式发展本国经济。因此,外债的积累是这一地区国家的普遍现象。根据联合国的统计,1982 年底拉美地区外债总额为3287 亿美元。

2.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方面来看,1973年至1974年的全球石油价格大涨,使得欧洲各国储备的美元迅速散播到全球各地。石油输出国将巨额的石油收入存入欧洲的国际银行,而这些银行再将钱*给发展中国家,石油冲击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的国际*款大为增加。且由于*款利率低,实际利率甚至为负,债务国如巴西及墨西哥等国都认为低利率和出口创汇的增长使得偿还*款不成问题。而在此时,商业银行又将花旗银行主席瑞斯顿的话奉为圭臬:“国家永不会破产。”进而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借出*款。(这方面类似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特点,认为“美国永远不会破产”。)除此以外,其他的借款人,比如各国政府,也增加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款。透过出口信*机构*款给发展中国家,他们一边能购买债权国的廉价出口产品。(此点也类似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以便使美国有更多的资金进口中国的商品。)

拉美国家能够在1970年代不断提高本国的杠杆水平,主要受益于当时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上台前,虽然经济学界已经对凯恩斯主义展开反思,但货币主义还尚未完全主导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此,除了石油危机期间,联邦基金利率基本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1971年全年联邦目标基金利率维持在3.5%左右的水平,72年升至5.5%,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的1976和1977两年回落至4.75%左右的水平。总的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开启,1970年代欧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拉美地区的放*规模。

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美国经济,1974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一度超过10%。为了刺激经济,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后,联邦基金利率迅速回落至危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尚未对拉美地区流动性造成重大影响。

1978年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保罗沃克尔上任美联储主席。第二次石油危机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滞胀问题,而沃克尔以强硬手段抑制通胀水平的上升。1981年6月,沃尔克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979年的11.2%的平均水平提升至19%的历史新高,*款利率也提升至21.5%。1982年,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也维持在历史最高水平附近。

换言之,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从1979年一直持续到1982年,紧缩力度、持续时间远远超过第一次石油危机,大量资金流出拉美地区。而拉美国家这一时期债务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短期债务比例上升,加重其短期偿债压力。再者,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美元走强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CRB期货价格指数自1980年12月起一路下滑至1982年9月末危机前夕,指数由334.7跌至227.9。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意味着拉美国家出口收入的减少和国际收支的恶化。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拉美国家不得不以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直到1970年代末期,长期依赖低利率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高出口增长,还没有人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违约问题。但1980年代早期,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债务国大多数的借款利率为浮动制,利率的上升使他们变得不堪一击。当80年代初期的利率陡然上升时,拉美国家的债务大幅上升,光是偿还利息的部分便占了年出口值的30%。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依靠贩售国内蕴藏的自然资源以赚取外汇,自然资源的国际价格滑落对其有不利的影响。债务国必须面临双重威胁,即攀升的利率和走低的出口货物价格,一方面的偿债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的偿债能力也在下降。

以墨西哥为例,1975年资本项目流入规模仅为16.5亿美元,尽管1979年至1981年美联储连续加息,但资金流入墨西哥的规模不断上升。1979年流入规模为84.5亿美元,1980年资金流入规模已达到113.8亿美元,1981年更是上升至266亿美元。

但是在美国不断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资本流入是不可持续的。墨西哥宣布债务违约后,1982年资金流入规模迅速下降至99亿美元,1983年资金流入规模仅为13亿美元,1985年更是出现了资金净流出。

总之,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国内因素:一方面外债杠杆率过高,而且短期债务规模在危机前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导致拉美国家出口收入规模确定性上升。一旦美联储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紧缩,国际资本流动方向逆转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拉美国家国际收支入不敷出,债务违约便不可避免。因此,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引爆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3.拉美债务危机的影响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拉美国家无法偿还高额外债。1982 年墨西哥财政部长埃尔佐格致电美国总统里根、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等人求援,声称墨西哥外汇储备已经用光,无力继续偿还债务,标志着1980 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通货膨胀率继续攀高,1982 年的通胀率为47.5%,1984 年上升为163.4%,1985 年更是恶化为610%,同期拉美国家失业率平均高达15%,部分国家超过20%,而实际工资水平也普遍下降,哥斯达黎加下降50%,巴西、阿根廷下降20%2。同时,债务危机还引发了严重的货币危机,拉美国家货币普遍贬值,银行业也损失惨重。总之,1980 年代的债务危机冲击了拉美国家使得前期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拉美经济严重下滑。

4.拉美债务危机的解决

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和拉美国家尝试了多种方式以消除危机的消极影响:一是进行债务展期和重组,将大量的短期债务调整为中长期债务,如墨西哥政府通过谈判将1983 年到期的200 亿美元外债全部转换成1990 年到期的中长期债务,又将1984 年到期的489 亿美元外债展期到1998 年。这样,墨西哥每年可以少付利息3.5 亿美元。这种方式只能缓解债务到期的短期压力,并不能彻底解决债务危机。二是按照IMF 专家开出的药方,拉美国家实行了严厉的紧缩政策,通过牺牲国内经济来恢复外部平衡。IMF的紧缩政策包括:货币贬值、停止补贴、提高公共产品价格、控制工资增长、减小公共部门债务规模、提高利率、降低信*增长率、放松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采取市场导向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确实有利于改善拉美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这些国家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新*款。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拉美国家在这一期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形势危急。

由于 IMF 救助计划的失败,拉美债务危机逐渐影响到欧美国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认为国家是永远不会破产的,因此欧美商业银行向拉美国家政府大量发放*款。花旗银行为首的九家美国银行1970 年代在拉美赚取了巨额利润,截至1982 年底这些对拉美国家的*款就占其总资本的176.5%。拉美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使得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危机方向滑落。所以,美国政府先后提出了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来化解拉美债务危机从而挽救本国的商业银行。美国财政贝克宣布美国将向这些国家提供新的*款,但前提还是拉美国家必须进行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这些调整包括:削减政府开支、出售国营企业等等,尽管这些要求比IMF 的紧缩政策要宽一些,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和金额严重不足,贝克计划并没有获得成功。尽管如此,贝克计划的核心是以经济发展来缓解债务危机,标志着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使得紧缩必须让位于增长,也标志着美国政策转向,从而逐步营造了化解债务危机的外部环境。

1989 年,美国又提出了布雷迪计划用于解决债务危机。布雷迪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有序的债务减免计划来最终解决拉美债务危机,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拉美国家以债务资本化为主要形式的减债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将拉美国家总额为3400 亿美元的外债减免700 亿美元,由IMF 和World Bank 建立一个金额为300 亿美元的特别基金为拉美国家的剩余外债提供担保。布雷迪计划虽然比贝克计划更进一步,但也未能彻底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主要是由于减债幅度不足,资金来源依然未能落实,计划还是以紧缩国内经济为前提等,这些条件依然未能摆脱以内部经济停滞换取外部平衡的传统思路。

5.总说

总的来说,1980 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无节制的举债发展经济,尤其是大量借入外债是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2)国际资本流动的突然转向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3)债务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拉美主权危机的破坏作用。

(4)不恰当的国内经济政策推动债务问题向债务危机的转化。

(5)债务危机的解决需要债务国和债权国的共同努力,且旷日持久。

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尽管在短期内缓解了拉美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但未能消除拉美地区债务危机的根源,为日后1994 年墨西哥危机和2002 年阿根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