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叠加疫情影响,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和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应届生就业竞争激烈,企业校园招聘及大学生求职备战行为前置。
11月25日,易观分析发布《2021年中国大学生招聘求职洞察》,针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的调研显示,新经济行业求职热度高。
53.6%的学生想从事金融/法务行业工作,39.8%的学生欲投身互联网IT行业,28.8%的学生对教育培训具有兴趣,通讯硬件行业、房产建筑行业求职热度紧随其后。
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对大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前者占比高达50.7%,后者占比48.5%。三资企业主要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在就业选择上,薪资福利是第一衡量标准,占比高达67.9%。
此外还有36.7%的大学生关注工作的个人成长空间;超20%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也会考虑工作的职业匹配度、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管理模式及人际关系等因素。
大学生期望月薪分布在4501-8000元间,合计占比约50%;大学生整体期望薪资均值为8338.85元/月。博士平均月薪期望值超过2万元。
根据2021届已找到工作的人群调研结果,大学生求职时的预期薪资与毕业后实际薪资存在一定落差,两者平均金额相差近800元。实际薪资水平主要分布在3001-4500元间,占比25.4%。
结合成长空间、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整体满意度仍然较高,71.5%的毕业生对首份工作感到基本满意或很满意。
在信息渠道上,调研结果显示,互联网招聘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过半大学生的求职信息来源于线下宣讲会;40.2%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就业信息网;第三方咨讯平台及亲友介绍渠道占比较低。
60.5%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的下半年正式准备求职。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正式求职时间整体较早,准备期较长。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求职培训课程的大学生占比近14.3%,求职培训付费服务的渗透率相对较低,职前教育尚有待挖掘。
92.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就业相关培训,从培训类型来看,大学生对沟通表达、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辅导需求相对更大。
近八成大学生表示愿意为就业培训服务付费,且有33.7% 的大学生愿意接受百元至千元的课程或服务;7.9%愿意付费千元以上。
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大,是核心求职痛点,占比达52.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普通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2020年毕业人数分别增长至797.2万、66.2万及6.6万;202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909万。
缺乏高效、可信的招聘信息获取渠道、个人简历信息泄露分别占比46.4%、44.3%。自身缺乏求职经验、能力不足等内部因素也增加了求职难度。
易观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人才供需总量矛盾。1999年以来,受高校扩招政策影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式增长,相关就业机会需求量不断扩大。2020年以来,疫情冲击加剧了短期内的供需矛盾,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重要原因。
二是人才供需结构矛盾。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就业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性、综合性、技能性要求不断提高。
但在供给方面,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脱节,专业设置缺乏应用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形成人才需求和大学生综合能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问题。
三是部分大学生缺少清晰的职业规划,自身能力和期望职位、薪资等不匹配,且不能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合理调整,导致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四是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应届生培养成本及风险,设置工作经验、户籍、婚育状况等门槛拒绝应届毕业生。
在此背景下,政策聚焦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打通灵活就业渠道,多地还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进入中微小企业就业。此外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提供就业保证机制。
目前的大学生招聘市场玩家包括前程无忧、BOSS直聘、智联招聘、猎聘等。校园招聘是招聘行业的重要细分战场,也是新入局者及头部平台重点抢占的赛道,随着基础产品和服务的成熟,校园招聘服务市场进入精细化阶段,以留学生为代表的细分人群得到重点关注。
大学生在线投递简历+面试的比例较大,达62.8%。线上直聊招聘占比21.1%,具有沟通便捷、放松等优势,但同时存在使用门槛低、诈骗风险等问题。此外,还有直播招聘等新型模式崛起,但因发展时间相对短,占比仅16.2%。
疫情影响叠加5G时代的到来,线上招聘加快渗透,空中宣讲会、直播“带岗”等新模式渐趋主流,预计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将成为校招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