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哪些内容

1.知识和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自我保护类知识技能:

1)关于法律方面的简单知识:

2)关于身体方面的简单知识:

2、帮助工作学习的知识技能:

1)信息化时代,电脑基础知识需具备

用好工具事半功倍,网页打不开了、开不了机、无法调用输入法、电脑木有声音等等问题,其实你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包括路由器如何配置。

2)管理时间

很多学生常常在假期最后一天完成90%的作业,毕业后没有老师的追踪,自己也不设置时间截点,很多事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3)关于汇报工作

4)关于写好邮件的方法

3、生活辅助类:看地图,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许多app都成了救命胶囊。以前经常出差、旅游,可是长期把电话玩没电了。于是乎,学会了看地图,归纳旅行最佳路线。省时间,玩的也痛快。

推荐:百度地图、谷歌地图。

4、逻辑学属于有用技能,扩张了整个思维,能推论出有力的结论,使人思维更谨慎。

拓展资料

1.知识

关于知识的解释,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解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管表征,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形式;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两个理论流派对于知识的看法不相同,而我们在当代教学过程中比较认同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即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认知经验的概括。

2.技能

技能是活动水平的概括,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前者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比如写字、弹琴;后者是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比如写作、阅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技能知识

2.语文学科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我个人认为,语文学科能力包括:①说:语文说白了是一种语言,而作文一种语言,它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于和人的交流,因此学习语文要学会怎么说话.②写:这是很基本的东西,除了口头表达,还要学会怎么将你心中所想表达出来,需知,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也就是说,有的人他会说不会写,这就要求你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③读:个人认为学习语文中学习普通话是很重要的,中国人说普通话说不过老外在当下并不是很罕见,但这件事很让中国人没面子……而且,用各地的方言读一些名家名作,着实是“趣味横生”……因此,掌握普通话,会读能读也是重要的语文学科能力之一.④:应试能力:在国内,确实有个弊端就是,虽说国家在鼓吹什么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在实行应试教育.所以,掌握应试能力是必须的.举个例子,阅读理解.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国家的语文考试中非要让数亿考生眼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说白了,就是撞大运,碰巧了和出题人的意思相近了你就可以的高分,如果不小心背道而驰了,就惨了.这这能自己来琢磨怎么靠近了,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方法也不样,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来尽量往出题人跟前靠吧……。

3.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哪些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和育人,否则,耽误的是一代人的成长。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胜任自身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品德素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教学与心理学理论、法律法规常识.学科知识包括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等。

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课前教学准备及学习准备,教学预设及教法学法等研究;上课:语言表达、组织教学、教学调控、学习指导等研究;作业与辅导:根据每个学段儿童的基本特点,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与辅导等研究;检测与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检测及改进教与学等研究。教学技能:各学科通用的小学教师基本技能要求及学科特点的教学专业技能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转摘自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1、L·舒尔曼 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 ①学科知识 ②一般教学知识 ③课程知识 ④学科教学知识(又译作为教学任务的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 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 ⑥教育情境知识 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通过实证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名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

2、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PCK)解析为四部分 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教师知识基础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后,利用PCK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渐渐被开掘,这大大厘清了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以及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向度。

5.语文知识包括什么

在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语文知识”的讨论又重新浮出水面。

这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其间也埋伏着重蹈覆辙的危机,弄得不好,可能仍会停留在“要”与“不要”的争锋,或者仅仅做一些归类性的表层描述,满足于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所要牵涉的范围、所要抵达的深度、所要顾及的方面,可能比有些学者目前所感受到的,要广、要深、要复杂。 本文讲述我在这几年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思考,希望能对怎样讨论“语文知识”问题有所启发,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教。

一、明确“语文知识”的概念 讨论“语文知识”的问题,首先要界定“语文知识”的概念,必须认清我们所谈论的是个什么东西。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观照: 从“语文知识”所涉及范围。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从“语文知识”存在的状态。

语文知识包括“语感”(隐性知识)和“语识”(显性知识)两种状态。但当与“语感”对举时,语文知识特指“语识”,即“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从“语文知识”的现实所指。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当我们说“语文知识”时,它的现实所指就是“学校语文知识”,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从“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

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总结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 宽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二、确定讨论的层面 “学校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区别讨论的层面,必须确定我们是在什么范围内来讨论“语文知识”问题的。层面大致可以作以下的划分: 语文课程目标的层面。

语文课程目标面对“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 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

语文课程内容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的层面。

语文教材内容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资源如何去呈现课程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层面。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如果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教师“实际在教什么”、“事实上用什么去教的”?如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则可以集中到一个问题,即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三、认定所要讨论问题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体是目标,尤其是阶段目标。

一方面,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比如“语文知识”)作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又蕴涵、指引着教学内容,蕴涵、指引着中小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

目标是什么,当然可以讨论;但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主旨应该是使目标得以明晰的表述,使大家对目标的内涵有一致的理解。 在这一层面上关于的“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是对其具体“所指”的讨论,也就是通过对表达目标所用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含义。

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重要词句”?什么是“语言环境中”?什么叫“意义和作用”?什么叫“理解”?什么算“体味”?什么又是“推敲”?什么叫“理清思路”?乃至什么叫“通读课文”?再比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

6.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专业知识部分,具体内容指哪些,包含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专业知识部分,不包含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内容

1、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政策法规,教材教法、教育理论 占笔试的30%。

2、学科专业知识:要考的是小学语文 内容包括:中学语文知识30% ,大学语文30% , 小学课程与教论的内容40%, 占笔试的70%。

教师招聘‍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仪表风度这是指应试者的体型、外貌、气色、衣着举止、精神状态等。像国家公务员、教师、公关人员、企业经理人员等职位,对仪表风度的要求较高。研究表明,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规律、注意自我约束、责任心强。

2、专业知识了解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更新是否符合所要录用职位的要求,作为对专业知识笔试补充。面试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具灵活性和深度。所提问题也更接近空缺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3、工作实践经验一般根据查阅应试者的个人简历或求职登记表,作些相关的提问。查询应试者有关背景及过去工作的情况,以补充、证实其所具有的实践经验,通过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的了解,还可以考察应试者的责任感、主动性、思维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状况等。

4、口头表达能力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

5、综合分析能力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对主考官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6、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主要看应试者对主考官所得的问题理解是否准确,回答的迅速性、准确性等。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恰当。对于意外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妥当等。

7、人际交往能力在面试中,通过询问应试者经常参与哪些社团活动,喜欢同哪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各种社交场合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了解应试者的人际交往倾向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8、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国家公务员及许多其他类型的工作人员(如企业的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级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是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致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韧劲。

9、工作态度一是了解应试者对过去学习、工作的态度;二是了解其对现报考职位的态度。在过去学习或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做什么、做好做坏者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也很难说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10、上进心、进取心上进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确立有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表现在努力把现有工作做好,且不安于现状,工作中常有创新。上进心不强的人,一般都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什么事都不热心。

7.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哪些内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