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应该怎么背
首先分为三类知识,一是教育学,一是心理学,一是学科专业知识。
1. 教育学可以从教育家、教育史、教育流派、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方面去分类然后分别理解。
2. 心理学一般也是有心理学家、心理学流派、感知觉、个性、注意、个性、想象、个性、气质等方面,抓住每个知识点的考点。
3. 学科专业知识分为《指南》、《纲要》、《五大领域教学法》,这个多半要结合实际问题或者是案例分析去理解回答。
2.请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回答:2个孩子打架你 该怎么看这件事怎么办
1,怎么看2个孩子打架问题
—以上属于幼儿期间经常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或是自己活动受到干扰都会引起向其他小朋友在身上体的攻击,发泄不满情绪,另一方处于自我保护再还手。另一方面是受家庭父母与同伴间的影响,或是电视上的打人暴利画面模仿,都容易出现孩子间的打架问题。
2,该怎么办?
1,了解孩子冲突的原因
2,让孩子知道这样造成的后果,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对自己形象的负面影响
3,站在家长的立场,如果有小朋友打你,要马上还手,然后跑去告诉老师,正当防卫后下次就不会再被打第二次,老师知道先打人的小朋友后会受到批评。孩子在幼儿需要独立,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不胆小怕事。
4,站在老师的立场,看当事人如何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可以借助全班同学的,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是道歉?拉拉勾和好,如果仍未能解除之间的怨言共和攻击行为,老师可以借助幼儿园一首歌《生气歌》,表演,教孩子们要友好对待同学。
3.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2113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的设5261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4102技能;1653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内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容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求助,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点汇总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
(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然的生成。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纲要》: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 (二)适宜性原则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 (四)兴趣性原则 (五)基础性原则 (六)逻辑性原则
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
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心理组织法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以先后顺序排列内容,是螺旋递进式的。
2、横向组织法
使课程内容和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 七、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二)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和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八、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九、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划分 1、形成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二)从评价方法划分 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不同 1、内部评价 2、外部评价
(四)评价对象的范围 1、整体评价 2、局部评价 3、单纯评价
十、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二)差距评价模式——普洛沃斯 (三)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四)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 (五)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