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专业知识

1.历史与社会的学科内容

年级 第一(五)单元 第二(六)单元 第三(七)单元 第四(八)单元 七年级上 地理:人在社会中生活 地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地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地理:文明中心——城市 七年级下 地理: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文明探源 八年级上 历史: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历史: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八年级下 历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历史: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历史: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历史: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九年级上 历史: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历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历史: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历史:中国革命的胜利 九年级下 历史:冷战时期的世界 历史: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 历史+社会: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社会: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2.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之间的区别

一、内容不同

历史:历史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主要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二、特点不同

历史:历史学科具有对当下时代的映射、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等特点。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具有体现现代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的特点。

三、侧重点不同

历史:历史学科的侧重点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

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的侧重点是将历史事件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与社会

百度百科-历史

3.教师资格证里,历史学科知识 与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科目必修阶段不同。

一、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区别如下:

1、历史学科知识:

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存在人物及其行为的记载和产生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

2、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

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涉及政治、社会常识等领域综合性的小学生必修科。

二、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

1、过去性:

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贴近”历史。

2、具体性:

是历史知识的显著特征,即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具体内容,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具体要素构成的.这主要表现为: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头有尾、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的;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3、综合性:

即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仅仅指的是人类史.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现代著名文学家王蒙说过“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历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是知识的海洋。

4、科学性是历史知识:

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即我们所学习的经过科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并不包括以往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而仅仅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之后的这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它们是客观真实的,是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扩展资料: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中公教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4.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

5.宁波中考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提纲

☆近代化(近代社会):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构建资产阶级的人文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 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 ☆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 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 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 ☆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 性质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 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主义 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 自由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 社会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文艺复兴运动 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 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背景 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许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 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 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含义: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 由,表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影响范围:几乎西欧所有国家 影响: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 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推动作用,是近代 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国籍 称谓 作品 意义 但丁 意大利 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达•芬奇 意大利 艺术家(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 莎士比亚 英国 文学家(戏剧家)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和悦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人性的光辉,达•芬奇 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与典雅,鼓 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反神学斗争,为资产阶级服务 ☆16——18世纪的四次巨变: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背景 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们群众的利益仍然不断遭到侵犯和剥夺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满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斗争,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 含义:17——18世纪,许多思想家的理论启迪人们的思想的时代是“理性时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义” 天赋人权: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 卢梭. “人民主权说”:人的权利是自然赋予、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利 代表人物 “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派(小资产阶级),提出“三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其精神支柱天主 教教会,抨击天主教教会的罪恶行径,指出教皇实力建立在“成见与无知”的基础上 意义:“性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 ☆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是欧洲宗教神学,启蒙运动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新航线开辟 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黄金成为。

6.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1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 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8、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生活时间 生活地点 体态 社会组织 取火方式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头部保留猿类特征 原始人群 天然火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样 氏族公社(血缘) 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为主,出现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 采集、狩猎、捕鱼[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4、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P12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5、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6、先民的精神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艺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科学萌芽,图腾崇拜等方面7、第一单元内容列表 生活时间 远古人类 特点差异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①云南元谋人(我国境内发现的已知最早人类) 生产工具上使用打制石器生产生活靠采集狩猎为主生活方式过着群居生活 距今约100万-50万年 ②陕西蓝田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③北京人 距今约18000年 ④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距今约7000年 ⑤浙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 ⑥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5000-4000年 ⑦炎黄尧舜禹传说 P15[自我测评] 1、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使用陶器。

7.历史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技能。

8.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

9.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

复习:1. 要理清知识脉胳,合上书也能知道每一课的题目是什么,里面讲哪个时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内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课的“动脑筋”,真正弄懂为什么。注意练习册中一些大题的思路。

3. 本提纲可以帮助复习和记忆,但只是基本纲要,还是要以课本为主。4. 一些相似的知识,自己进行归纳。

考试:1. 仔细审题,不要贪快。时间充足,大题要考虑好再动笔,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准也要尝试回答)。

2. 回答大题时,先写“答”,内容要有条理性,按题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题写一大段。

3. 大题实在不会或拿不准时,先回到前面选择题去看一下有没有相关内容。或者在开始做卷前,先浏览一下大题,做到心中有数。

4. 回答问题尽量全面,如评价人物,要看到两面,既要有评价,也要有史实说明。5. 选择题小技巧: 问历史事件或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时,答案通常是和经济因素(生产力)有关的。

问统治者实施某种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强控制或巩固统治之类。 当你初步选择一个答案时,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适,选最合适的。

10.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填空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题 班级: 姓名: 1、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 ,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1949年,以 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组织,简称“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简称“ ”。“ ”和“ ”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 政策。开始的标志是 。

4、战后最具有世界意义的变化有 和 。5、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年。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6、二战后在 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7、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肃清反革命、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

8、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的标志是1952年底的 完成 。9、到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 (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 (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 的基本制度。10、一五计划( —— )中国逐步改变 的面貌,开始向 迈进。

1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 ”运动和 运动。在“ ”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一场“ ”。

危害: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 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 ,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 和 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15、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

16、年党的 被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会议恢复了 路线,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 。

17、改革从 开始,1979年实行以 为主的责任制。作用是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 。18、开放首先从 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 、、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

作用: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 ,学习国外的 和 ,扩大 。19、改革开放的作用 。

20、“一国两制”就是在 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 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 制度。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 )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 )回到祖国怀抱。

21、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 和 。22、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坚持 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是最佳方式。

23、揭开新中国外交史新篇章的是 。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的是 。

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了 的新战略,赋予 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2001年 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海成立 “ ”。

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25、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 年 月中国在 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年,美国总统访华; 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6、20世纪90年代初, , 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也标志着 的结束。

2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则加快了 进程,世界正在向 发展。28、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

,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 。

29、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 问题。

30、南北问题的历史根源:源于 。现实的根源是 。

解决南北问题需要不断推进 和南南合作,为建立 而不懈努力。3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和 。

3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 阶段的原因:我国 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 、还不够高;社会主义 还不完善。33、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 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 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 和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 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8、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 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 的小康。

19、在新世纪的头 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更加发达、更加健全、更加进步、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殷实。20、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 ,着眼 的发展目标,自觉投。

历史与社会专业知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