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将生活知识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 。
一、找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参观,回来后并以自己储蓄的零花钱为例,让学生模拟银行储蓄、取钱,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搭建数学生活平台。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现行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 实实在在的数学”; 在使用教材时, 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 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如在学习“ 三角形”这一知识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 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 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决问题后, 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增强了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 学习了比例尺后, 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 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 然后求出实际距离, 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 生活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 去捕捉、去采撷, 为课堂教学服务。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我们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围墙与篱笆”的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学生设计围墙的位置,预算出砌围墙所需砖的块数以及考虑用哪种材料最省,哪种方案围出的空地最大等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校五年级有学生178人,在野炊活动中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
2.如何将生活知识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 。
一、找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参观,回来后并以自己储蓄的零花钱为例,让学生模拟银行储蓄、取钱,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搭建数学生活平台。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现行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 实实在在的数学”; 在使用教材时, 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 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
如在学习“ 三角形”这一知识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 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 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决问题后, 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增强了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 学习了比例尺后, 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 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 然后求出实际距离, 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 生活数学”,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 去捕捉、去采撷, 为课堂教学服务。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我们在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围墙与篱笆”的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学生设计围墙的位置,预算出砌围墙所需砖的块数以及考虑用哪种材料最省,哪种方案围出的空地最大等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校五年级有学生178人,在野炊活动中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如何做到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从备课预设、组织学生预习、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加强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默契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学习目标层面,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学内容的尽可能丰富,也不是教学难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精心备课,将课堂预设设计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抱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态:我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学习经历,积累了那么多数学专业知识,却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知识点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差,简直是大材小用。
教师的这种心态直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轻视,认为无需备课也能将知识点很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教师迈向高效课堂的最大阻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何根据学情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学情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点。
对典型的例题不但要能熟练解决,还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思考以学生的水平和思考习惯会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师的课堂预设还全面而灵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防止课堂突发情况出现,教师无法应对,导致课堂教学程序无法进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细的课前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
充分预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且学习内容逐渐变得复杂。
预习,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迎接心理,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且在学习前大致确定了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致浏览课本,而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思考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测量》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解决一系列的预习题目:(1)请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你家的客厅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观察使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你认为该用哪个单位呢?)(2)测量你家茶几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思考:使用的长度单位与客厅长宽的长度单位一样吗?自己拿不准,可以向家长询问。
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3)测量你使用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
(怎么选择长度单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经懂得怎么寻求帮助了吧,)(4)测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
(这么小的东西,该用什么单位呢?老师也不知道了,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即使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后,课堂学习中参与热情会更高涨,思维深度也会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标突破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适时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畅得当: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合作、参与。
相反,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
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于简单,仍然停留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要通过追加问题迅速将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高,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则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生生合作环节。
小学生年龄小,即使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围绕目标学习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4.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如何做到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从备课预设、组织学生预习、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加强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默契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学习目标层面,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学内容的尽可能丰富,也不是教学难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精心备课,将课堂预设设计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抱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态:我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学习经历,积累了那么多数学专业知识,却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知识点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差,简直是大材小用。
教师的这种心态直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轻视,认为无需备课也能将知识点很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教师迈向高效课堂的最大阻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何根据学情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学情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点。
对典型的例题不但要能熟练解决,还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思考以学生的水平和思考习惯会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师的课堂预设还全面而灵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防止课堂突发情况出现,教师无法应对,导致课堂教学程序无法进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细的课前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
充分预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且学习内容逐渐变得复杂。
预习,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迎接心理,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且在学习前大致确定了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致浏览课本,而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思考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测量》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解决一系列的预习题目:(1)请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你家的客厅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观察使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你认为该用哪个单位呢?)(2)测量你家茶几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思考:使用的长度单位与客厅长宽的长度单位一样吗?自己拿不准,可以向家长询问。
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3)测量你使用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
(怎么选择长度单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经懂得怎么寻求帮助了吧,)(4)测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
(这么小的东西,该用什么单位呢?老师也不知道了,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即使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后,课堂学习中参与热情会更高涨,思维深度也会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标突破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适时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畅得当: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合作、参与。
相反,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
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于简单,仍然停留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要通过追加问题迅速将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高,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则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生生合作环节。
小学生年龄小,即使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围绕目标学习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5.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新理念 1、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
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数学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活动,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
为了适应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
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
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
6.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能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性。2、拓展问题情境时空,探索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7.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谈谈怎么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 、“体验” 、“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应用题前可布置学生做一回小小调查员,完成下列表格: 品 名 黄瓜 白菜 萝卜 猪肉 单 价(元) 数量(千克) 总 价(元) 这样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他们在学习上坡度,对他们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1、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内容时,我用CAI课件演示李蕾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 物 招 领 李蕾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校少先队大队部 2002.3 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我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A元所表示的意义,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由于学生容易认识具体、确定的对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数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因此开始学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本题中的“失物招领启事”是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便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去。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
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如,学过了100以内加减法之后,创设了“买汽车”的教学情境:微型汽车大削价,小林花去100元买了几辆汽车,他买了几辆汽车,是哪几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我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为: (1)把100元分解为两个数的和: (2)把100元分解为3个数的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50+20+30=10040+40+20=10030+30+40=100 (3)把100元分解为4个数的和 (4)把100元分解为5个数的和 40+20+20+20=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
8.如何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解读新课标,理解“四基” 、“四能”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 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 基”变“四基”“双能”就“四能” 、,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 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的改变! 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 增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增加的 , 这两项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 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特别是基本活动经 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 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 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能,强调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 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双能”到“四能”,体现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 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 种发现是一种自我超越,不仅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 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 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确的概括。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 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 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只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 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 二、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一)用新课标精神来驾驭教材 如何才算是读懂、读透教材?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 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 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 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 首先,要理清脉络,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 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 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 用。”
因此,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或是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 的情境, 又或者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 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灵活地处理,大胆地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 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便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了 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 下,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以至药到病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 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 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的技能? 2、通过预习, 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 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教学活 动。这样的备课和上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重 点或生长点;同时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让学生开展课 前的自主预习, 学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预习笔记成了教师组。
9.小学生的数学要牢固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就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一、过硬的专业知识
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比如,作为数学教师,你就应该是解题的能手,并且要能够具有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 否则,你就很难在学生中建立威信, 也很难在课堂上应付自如。专业知识一般指数学教师特有的数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能力
主要体现在对算理的透彻理解,对运算性质、运算定律的灵活应用以及对数据、运算顺序、算式特点的巧妙处理和高度敏感,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算出结果。
2、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能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整理教材知识结构、探索和表述解题思路,从而增强解题能力。在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数学规律的探索和猜想的建立中能熟练地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教学。
3、空间想象力
要求能从空间图形及某些意志条件分析中图形中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能画出实物、模型的直观图,能根据一段文字的描述想象出几何形体,并能准确地画出某些几何形体的直观图。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或解答与生产日常生活中的题目,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产或日常生活中发现编制应用题的题材,同时也要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广博,才有精深。所以,要求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即要有渊博的知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多看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 还要多看一些提升素养的书籍, 来丰富自身的人格魅力, 是很有必要的。
二、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精心选编练习。如果你认为教材中配备的练习不合适,就要自己选编练习。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业上的随意性,因为那样等于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具有根据教材灵活编写练习题的能力, 哪些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 可以突出重点难点的多练习练习, 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掌握。
三、调控课堂教学能力
熟练地组织教学,恰当地调控课堂的情绪,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相信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的。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求教师在叙述数学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能清晰、准确、通俗、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知识。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试想, 哪个学生会喜欢上课时罗嗦、思路不清晰的老师呢? 有些数学教师,其它方面的基本功较扎实,但语言表达不过关,结果是“一肚子墨水到不出来”,教学效果当然就不理想, 学生听了半天也不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 纯粹是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当你能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你做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般有如下几条要求:
1、用词准确、语句精炼、叙述严密;
2、音量适中、节奏鲜明、叙述流畅、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3、能正确、清楚、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文字和常用的数学符号;
4、能正确、美观地画出线段图和题意分析图;
5、表扬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学概念、法则或定理进行表述,讲数学故事等方法来训练语言基本功,也可以通过分析“病句”来提高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是衡量一名教师水平高低的另一个标准。教学中,有好的想法、好的做法,就可以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