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胡巍
头图|阿里巴巴官网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74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员工关系
2024年3月11日晚上8点51分,脉脉APP热榜上有两个关于阿里巴巴公司(下称“阿里”)的话题。排在第9位的是“阿里调整员工激励:股权之外引入长期资金”,第1位的是“阿里拿期权骗人……”。
前者算是好消息,吸引了部分人点赞;后者似乎很坏,包括不该出现的脏话,评论区一片负面评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关联,就是受后者影响,也有人给了前者差评,例如:“期权不行了,这又来个股权,股权不行了又来个长期现金,就是不发年终奖。”
很多人想知道:阿里究竟有没有给出过期权回购的具体承诺,以及,离职员工们是否也应承担期权的固有风险?
离职员工自称:期权价值碾压薪资
“阿里拿期权骗人,迟迟不兑现,这么多年一点说法都没有。”这里的“多年”,被一些人描述为近十年。在脉脉APP上,不断有人传播消息:阿里旗下本地生活服务集团(下称“阿里本地”)的离职员工正在维权,因为企业承诺的期权长期未兑现。他们的核心诉求,是要求阿里按照13.67美元的价格进行回购。
为什么要求这个价格?李维(化名)自称是阿里本地的前员工,她给出一个说法:2020年,曾经有一批当时已离职的员工实现了期权兑现,每股价格就是13.67美元。
她声称,自己于2016年入职阿里旗下的口碑网(阿里本地的前身之一),雇方承诺给出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现金薪水,另一部分则是一次性获得的雇主企业的期权。“实际上年终奖也是由现金和期权两部分组成。”
她还说:“公司有一个规则,每次承诺的期权分三次发放,工作满2年发放50%,3年75%,4年100%。”也就是说,无论是入职,还是发年终奖时得到的期权,都必须从获得之日起,继续工作4年才能全部拿到手。“但这是阿里和许多企业的惯例,我们也认。”
李维入职的2016年,中国商业史上的第一次“百团大战”仍打得如火如荼。为了胜出,参战的团购网站们一面大肆烧钱,一面高薪聘请优秀员工。虽然资本市场上有很多人知道,最终的胜出者不会太多,但赛道本身的经济前景颇好,在赢者通吃的惯例下,幸存者将获得丰厚回报。
李维入职的2016年,正值团购网的“百团大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阿里旗下的口碑网就是大战中颇有实力的竞争者。“正因为看好阿里,看好行业前景,所以就算降薪也愿意入职口碑网,因为大家都认为期权变现后将是很大一笔钱,比拿现金报酬还要划算。有些同事,是主动从阿里其他部门跑来口碑网的。”李维说。
还有多位自称已离职的阿里本地前员工说,按照当初的估算,相比现金薪资,期权的价值具有“碾压优势”。但包括李维在内的几乎所有离职员工,都不愿透露手中的期权数量,以及获得期权时的估价。
对于企业来说,期权激励的一个好处是稳定团队;正如前文所述,雇员们想要拿全每期期权需要4年,期间跳槽就会损失全部或部分期权。另一个好处是,将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只有企业效益上去了,期权才会更值钱;否则,不仅可能贬值,极端情况下还可能成为废纸。
李维和阿里本地的前员工们回忆:2018年,口碑网、饿了么等被并入阿里本地;2020年,随着业务线融合,口碑网的期权也转化为阿里本地的期权。“1.83股口碑网期权,兑换成1股阿里本地的期权。转化是强制性的,当时我们就有些担忧。但‘逍遥子’张勇等多位高管公开发声,要大家放心,公司与员工共进退。”
有前员工介绍,很多企业的期权通常在两年内可以行权。但他们的期权并入阿里本地后,员工们至今不曾行权。某种意义上,这算件好事,至少,没有行权就不必缴纳行权款。
2018年,在口碑网期权转化为阿里本地前,口碑网的员工们曾集体经历过一次行权。这几乎是李维入职后经历的唯一一次大规模行权,她缴纳了一笔行权款(她拒绝透露行权价以及总的行权款),但至今无法收回。一位2017年入职的前员工则告诉虎嗅,他一入职就拿到2万多股期权,当年这次行权的价格是每股1.5美元。虎嗅以最保守的方式估算,他支付的行权款至少有23万元人民币。
2020年,李维又经历了入职后唯一一次大规模回购。前文曾提到,每股回购价格是13.67美元。但这次回购与李维无缘,因为她当时根本不知情。这些前员工们介绍:只有当时就已经离职的员工才能够兑现;而尚未离职的员工,无法参与此次回购。还有人指出,13.67美元,正是入职时与雇主谈好的回购价。“倒是我们这些仍在岗的、与公司共进退的人,后来没有了期权变现的机会。”
期权没有变现,反而让阿里本地得到一笔行权款。类似“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往事,是令很多前员工愤怒的原因。尤其是还有些人表示,自己在当下手头拮据。
更让前员工愤怒的是,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与阿里沟通的途径。李维称,曾经阿里有热线电话可用于沟通期权问题,但此后被撤销。还有前员工说,近期有大量离职员工给阿里、阿里本地以及相关负责人写邮件,但没有收获实质性答复——他们发给虎嗅的一些截图似乎可以证实这点。但截至发稿,他们尚未证明截图等相关材料的真实性。
前员工提供的他们与阿里、阿里本地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往来邮件截图。但截至发稿,前员工们尚未证明截图等相关材料的真实性。
期权价值不重要?
从发生后的那刻起,历史就失去了还原的可能,留下的只是不同人的叙述。
刘婷(化名)是阿里本地的一位在职员工,入职不到两年,对企业有较高认可度。
她的印象中,入职阿里本地时,在期权方面,企业“应该没有做过相关承诺”,她也没有和HR讨论过相关话题(包括期权估值)。
但一位专事劳动纠纷领域的律师告诉虎嗅,获得了期权的员工,一般都会签署与期权内容相关的协议。“至少我处理过的是这样。”这位律师说。
刘婷还表示:“我曾在另一家知名电商工作数年,也是拿了期权的。但公司上市后,老板要求我们再持有一段时间,但没等这段时间结束,企业就濒临倒闭了。不仅期权不能兑现,连工资都未结清。”
所以刘婷认为,期权天然具有风险,员工在入职前就应该考虑清楚。她介绍,包括她在内的很多阿里本地员工,如果是近两年才入职的,与HR谈判时,都要选择是多拿现金还是多拿期权,“一般都希望报酬中的现金比例高一些”。但她还说,入职时,也不是想要期权就能得到,一般要到一定职级才有资格,比如,应届毕业生入职就没有资格选要期权。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李维入职的2016年前后,近几年电商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商数量不再那么多,烧钱不再那么大方,或许,期权的估价也不再那么粗犷了。
这种变化可能影响雇员的心态。正如刘婷等,他们可能没那么在乎期权价值。但对于拿到很多期权的离职老员工,如果贬值,损失将很大——毕竟当初入职,他们在现金与期权之间做过权衡,尤其很多人还是降薪入职——这是否也是他们近期频繁发声的原因?
尽管与虎嗅对话的这些前员工们,均未透露他们手中期权的估值,但他们都声称,阿里曾给过他们回购承诺,并有过关于期权定价的沟通。总结起来,大致出现过这样一些描述:企业承诺回购,企业承诺两年内回购,企业承诺离职后两年内回购,企业曾就期权定价与员工沟通过,企业给出过行权价和回购价……
前员工们说,他们手头有企业作出承诺的证据,比如录音、阿里内网相关材料照片。但他们尚不愿出示,并声称:这些证据可能涉及一些员工隐私,也关系到阿里的企业内部信息,“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公开。”
虎嗅联系上阿里,请求其公布事件经过及关键细节,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实质性回复。虎嗅还向阿里发送了前述离职员工们提供的邮件截图等材料,但阿里未予证实或证伪。
律师观察
历史是由不同人描述的历史。只不过有的人证据多,有的人证据少;有的证据可靠,有的证据不可靠。但对于这起期权纷争,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无论是阿里一方,还是自称离职的员工一方,他们所出示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是一致的——均为零。
“暂时无法判断员工是否需要承担期权相关风险的责任。”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的刘扬扬律师表示,这是因为雇佣双方“是否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约定是否清晰,是否超过了行权有效期,是否满足行权、回购的条件,员工是否违约,等等情形,目前无法确定。”
但也有些说法体现出某种一致性。刘扬扬依据经验介绍:“有的公司签订期权激励协议会用英文版本,且员工签字后的协议也是统一由公司保存,员工根本来不及看内容,或对内容一知半解就签字了。”
此后,虎嗅询问离职员工,他们中的确有人表示:相关协议是用英文书写的;且协议也是保留在公司电脑里,员工们平时难以查看,也很难通过拍照等方式获得和保存这些材料。
离职员工中有人表示:相关协议是用英文书写的。但截至发稿,前员工们尚未证明该截图的真实性。
根据经验,陕西渭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春林律师认为,期权能真正完全兑现的情况不多。“这有很多因素。有一部分是员工自身原因导致的,比如约定的服务期未到,业绩未达标,企业连续亏损,没有达到约定的条件等。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约定不明,在具体兑现时,往往是企业掌握主动权,即想给就给,不想给,你也难以通过诉讼或者仲裁主张。”
这可能意味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实中,在应聘和办理入职时,劳方经常战战兢兢,资方作出的很多承诺,比如薪资、工作内容等承诺,不太可能写入合同。尤其当社会上的雇主普遍如此行事时,雇员不太有勇气要求对方作出实质性承诺。
“劳动关系,本身就是在劳资双方不对等的基础上产生。”云南刘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文华博士说,“除了某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多数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议价能力,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员工处于弱势地位。”
他介绍:“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员工进行了一定的倾斜性保护。但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只解决了劳资关系中的一些平常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对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期权激励等内容,则难以囊括。”
对雇员的倾斜性保护是否还有加大的空间?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景峰律师认为有可能。例如,法律应尽可能设法推动企业“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供承诺。如未提供书面承诺,在员工主张权利时,企业应承担不利后果”。
他还补充,期权纠纷的产生,经常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比如行业趋势变化。当互联网行业处于快速增长和繁荣时期,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手段非常吸引人;但当行业增长放缓、进入调整期,资本市场不再那么看好时,期权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引致纠纷。”
或许反过来,魏景峰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立。
如同刘婷,她在老东家获得的期权可能沦为废纸,反映出其老东家正濒临倒闭的事实。但这是李维不能接受的,她的诉求依旧是:阿里按照13.67美元的价格回购期权。
感谢您的阅读。ESG从业者或对此有兴趣的研究者、投资者,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申请加入我们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