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动策划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首先,市场的超强洞察力:活动策划人员面临的单一的行业,参加活动的也不是单一的人群,因此,平时就应该密切注意整个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各类人群的喜好与禁忌。这样全面的把控才能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方案。
其次,组织策划以及应变的能力:活动策划人员作为活动的策划者,要有很好的组织策划能力,活动策划人员能够将人员、物品、事件、方案等有机资源整合起来,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要将自己所想用笔描绘出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其他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执行。
最后,具备一定公关能力:活动策划人员并不是一个会写、会想就能将活动举办成功的,他还需要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的交流与配合,有时候还需要向其他行业或公司寻求帮助,这些都要求这活动策划人员都要有一定的公关能力,能够有效的利用其他资源,保证活动正常的实施。
2.专业知识竞赛计划书
有趣味性。
题目有趣味性一点就行了。
“书香飘校园”知识竞赛 活动名称:“书香飘校园”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和意义: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既考大家知识面的宽窄,知识的深浅,又考大家随机应变能力。
既促使大家平时多读书,多点知识积累,又锻炼了大家的胆量,应变能力。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4号,25号 活动内容: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以组队的形式,每组3人,限报12队,初赛分上下半场进行,每场前两名进决赛。
然后这4支队进行决赛,决出前三名,第四名为优胜奖。最后第一名要和嘉宾队进行一次友谊赛。
此次比赛分为必答和抢答环节.初赛必答环节中每队有5道题,每题10分, 答错不扣分,答对加分.抢答环节30分钟. 抢答环节各队同时进行,题目数量不限,每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决赛分为必答环节和抢答环节.必答环节每队15分钟,答错不扣分,答对加分.抢答环节各队同时进行,题目数量不限,每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 如果抢答完了以后,有队伍的分数相同,就对这些队伍再出5道抢答题,决出胜负为止. 初赛和决赛当中,每支参赛队伍有一个锦囊,锦囊只能使用一次,可以请现场观众帮忙解答问题. 五、活动流程: 阶段 时间 工作内容 具体分工 备注 活动前期 4月15日 向有关社团收集好竞赛的题目 联系灯谜协会,书画协会,法学社,茶道社,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相关社团 4月15,16日 嘉宾联系 邀请主席团 邀请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嘉宾队,主持人2人 4月21日 活动宣传 BBS发文 工作人员要叫同学朋友帮忙顶文 4月9号 海报制作,宣传单的制作 和宣传部商量,尽快拿出方案 4月12日 张贴海报,派传单 申请二饭,四饭楼下,活动当天的海报板, 4月13日至17日 接受报名 要注意统计好报名队伍, 4月21日 物资准备 嘉宾礼物,现场礼品 活动开展 4月24日和25日5点30分 活动前现场布置 工作人员各司其职 要注意营现场的气氛 6点30分 活动进行时 各参赛队伍签到 要随时联系迟到的参赛队伍 7点 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初赛分为上下半场,每半场6支队比赛,时间可能有点紧,所以主持人要注意把握时间 全程 照相 全程 奖品派发 给观众互动环节当中答对题的观众 9点 嘉宾队和第一名的队伍进行一场友谊赛 这个是决赛才有的. 10点 活动结束 为嘉宾和参赛队伍赠送礼品 初赛是没有嘉宾的,决赛才有 为各落选参赛队伍赠送纪念品,拍照 第一名奖励300元,第二名奖励200元,第三名奖励100元,第四名奖励礼品一份. 10点15分 收拾现场 活动后续工作 后续宣传 简讯编写 简讯在知识竞赛结束两天内放到新闻中心上 知识竞赛比赛规则 比赛总则 比赛时间由7:30开始,10:00结束,为时150分钟;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 初赛分为12组,每组各3名组员,可设1名后备组员;比赛分为必答题与抢答题环节,每组按照积分高低,前4名进入决赛; 决赛分为4组, 每组各3名组员,可设1名后备组员;比赛分为必答题与抢答题环节,每组按照积分高低,决出冠军、亚军、季军; 队伍签到 参赛小组应设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员的到场情况,并及时向主办方报告; 比赛参赛队伍应在比赛开始前30分钟向比赛主办方报到,并签名作实; 比赛开始前5分钟仍未能签到的参赛队伍,视为弃权; 比赛计分 比赛分为必答题环节、抢答题环节和风险题环节; 参赛队伍分数由比赛开始,按照答题情况加分或减分,比赛完结后清零; 必答题每小题20分,回答正确即可加分,回答错误不扣分; 抢答题每小题10分,回答正确即可加分,回答错误倒扣5分; 风险题分3类,分为10分,20分,30分; 必答题环节 必答题环节为时60分钟,各参赛小组轮流作答,预定每小组各有6题,共有15分钟时间作答; 必答题每小题20分,回答正确即可加分,回答错误不扣分; 本环节,参赛小组各有锦囊1个,使用锦囊:作答小组可邀请台下观众帮忙作答,作答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 本环节未使用的锦囊不能累计到下一比赛环节; 抢答题环节 抢答题环节为时60分钟,各参赛小组一起抢答,由获得答题权的小组回答,题目数量不限; 主持人宣读题目开始后,即可进行抢答; 抢答题每小题10分,回答正确即可加分,回答错误则倒扣5分; 抢答题每题有60秒的抢答时间,若超时未有队伍抢答,则所有参赛队伍倒扣5分; 抢答题每小题在回答错误后,有1次补答机会,抢答时间为10秒,由先前未能抢到答题权的小组抢答; 若是问答类型题目,首次抢答错误的小组,每题扣5分;补答正确的参赛小组每题加10分,补答错误不扣分; 若是选择类型题目,首次抢答错误的小组,每题扣5分;补答正确的参赛小组每题加10分,补答错误倒扣5分; 本环节,参赛小组各有锦囊1个,通过抢得答题权使用锦囊:该小组可指定另一参赛小组代替自己作答; 使用锦囊作答的题目,回答正确,则使用锦囊和作答的小组各加5分;回答错误,则使用锦囊和作答的小组各倒扣5分; 使用锦囊作答的题目不设补答机会; 风险题环节 各参赛小组各有3题风险题,可视乎自身分数情况,自由选择作答与否,回答正确加相应的分值,回答错误则一律倒扣5分; 风险题分为10分,20分,30分三类,参赛小组可自由选择题目的分值; 风险题每。
3.策划文案应学什么专业知识
一、必修综合类:
1.广告学
2.市场营销学
3.消费者心理学
二、必修专业类:
1.写作
2.文学
三、选修课程:
1.管理学
2.金融学
……
有人问:“什么是优秀文案作品?”不同角度的评价也各不相同。
文学的角度称:直指人性,温暖心灵!
市场学的角度:具有销售力!
广告学的角度:创意体现无限魅力!
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支配、引导着消费者购买的决心!
……
参考:邓国华的文字
4.求 大学活动策划书 范文
保证原创!我自己刚写完的!累死我了,费了我二个小时呢……!王爽 ! 有关2012年5月11日《校园摄影爱好者交流会》策划书 一、背景: 在校园中并非只有美术系的同学热爱摄影,还有许多其他院系的同学是业余摄影爱好者,酷爱着摄影这门 艺术,为了更好的扩展广大爱好者对于摄影的了解,我院将展开一场全校性有关《校园摄影爱好者交流会》。
只要你对摄影有热情、有兴趣,无论你是否有摄影知识的基础,均可带着自己得意的作品报名参加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的:1、此次交流会是全院系的活动、可以成为各院系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往来的桥梁,升华各院系之间的的友情。2、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学喜欢上摄影,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摄影,壮大摄影这支队伍。
3、令爱好摄影的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摄影心得、体会与技术,享受“双赢”、“受益匪浅”的喜悦。在愉快的交谈 中在摄影方面上有所收获。
4、请专业的人士点评参加者的作品,并指点迷津,提出作品的不足与特色,以供后人借鉴。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5月11日,下午三点。
地点:艺术楼一楼音乐厅。 四、活动形式:本次活动以“交流会”的形式举办。
五、活动前的准备工作:1、在交流会即将召开的前2天,请学生会社会实践部、文艺部人员协助我信息中心人员布置现场。请音乐厅的灯光老师试光。
2、由这次主办方信息中心出二个人专门对参加者的作品审核,并从中挑选出15副中心思想有一定意义、积极向上的作品,以供在交流会当天让评委老师点评。3、在交流会前3天,诚邀美术系的老师在5月11日三点时,光临交流会现场,并转达老师在当天会场上讲授有关摄影的相关知识。
4、活动一周前要出2到3个人到学校周围的影像馆拉活动经费的赞助(最好能把赞助店的主要负责人请到会场)。5、在学生会内部推选一位对摄影有一定了解的主持人,协助主持此次活动。
六、活动流程:第一项:致敬参加交流会的嘉宾(美术系老师、赞助商),感谢支持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协助工作的同学们、积极报名者以及到场的各位同学们。第二项:由主持人解读摄影的魅力,分享摄影者的创作乐趣。
逐步引出美术系的老师传授摄影的专业知识。第三项:作品展示。
由事前选出的15位作者带着作品按照顺序依次登台,展示作品(此时的灯光由全场光转为单聚上台者),可适当的加对作品进行简短性的综合概括,回忆当时创造时的体会与感动,分享最感动的瞬间。第四项:由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特色与不足。
第五项:现场互动,选出“我最喜爱的作品”、“感动之星”、“温馨瞬间”、“心灵召唤”以及“鼓励奖”等奖项。第六项: 请嘉宾给获奖者颁奖。
“感动之星”、“心灵召唤”、“温馨瞬间”的得主将发表获奖感言。第七项:现场对摄影萌发兴趣者,现组织一个“摄影之家”的小分队,感兴趣的同学可当场报名,(此时放背景音乐-我们是一家人)。
第八项:主持人谢幕。 七、活动注意事项:1、在活动中,现场协助人员要维护好秩序,在会场七项之前要保持安静。
2、照顾好前来参会人员的安全,做好进退场的合理性的安排。3、会后请各选手登台与嘉宾合影留念。
八、活动经费:此次交流会的场景装饰费:215元。 主持人的服装费用:180元 嘉宾席上的饮品费:157元 总约计:人民币552元。
5.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打造共享的知识文化
很多人都听说过煮青蛙的故事,这里赘叙一下:将一只青蛙放在大锅里,锅里加水并用小火缓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隐约感觉到外界温度慢慢变化,却因惰性没有立即往外跳,最后只落得被热水煮熟却不自知的结局。
对企业来说,剧烈的环境变化往往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炙热大家都可以立即感知,反而是渐热式的改变更难防范。 现在竞争环境就正发生着一场渐热式的改变,在这个变局中,有一个标志性词语:知识经济。
这与其说是一个新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竞争环境的改变。在这个环境下,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这无疑对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但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实实在在的做着一种工作——知识管理。摩托罗拉主管在每季推广的TCS(Total Customer Satisfaction)活动中,主动让员工了解知识管理所推动的共享及创新对组织非常重要,这样跨部门的品管圈活动,可分享知识及整合其它部门意见;IBM则通过建立知识分享和信任的文化,培养员工贡献想法的习惯;麦肯锡的资深管理者会说服专业人员去和他们的同事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帮助提升他们的人际网络;惠普建立了专家网络,让遍布全球、拥有个别特殊专业知识的员工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被找到;而台积电的每个新人一入司都会被指派一个资深员工来进行传帮带。
这些都是一些先进的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点滴做法,而这些做法也非常值得目前的很多国内企业加以借鉴和学习。但在以往的知识管理咨询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企业会问两个问题:一是知识管理的标杆企业有什么样的知识文化?二是如何塑造这样的知识文化?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欣喜,欣喜在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再一谈知识管理就是OA、就是IT,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然后则担忧,担忧在于总会有企业不可避免地抱着“就文化而谈文化”的倾向。
这些问题带给自己的思索则是多方面的,比如:组织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知识导向的文化?知识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知识文化如何塑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反复思来,觉得有三个方面需要重点抓住:一是知识文化内核;二是知识文化塑造之道;三是知识文化推动之路。知识文化内核:走出共享困境 记得有位外国学者用一种人际活动的观点来探讨企业文化,他觉得可以用四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态: 冷淡的绿文化:组织成员通常都非常聪明能干,偏好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依赖别人的指导。
热烈的红文化:组织成员通常都胸怀大志,认为自己强大有力,可承担更大的领导者职责。 真诚的蓝文化:组织成员是人群导向的,渴望相互支持并注重友善的人际关系,乐好助人。
愚钝的灰文化:组织成员通常循规蹈矩,视野狭窄,只关注份内之事而不是公司目标的达成。 而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正在于组织在知识方面的一种人际活动方式。
如果从价值的观点来看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所倡导的组织人际活动就应该有助于达成两种效果:一是作为个体的每个成员要有更强的能力;二是作为群体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知识聚集效应。因此,理想的知识文化,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图景:以蓝色为底,红色点缀其间。
更直接来说,知识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正是共享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了更大的价值,这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困境图来说明(图1)。假设企业中有两名员工,各自所具有的知识竞争力指数各为6,即 (6,6);但若其中一位员工愿意共享知识,另一位却害怕共享知识给他人会降低自已的竞争力而选择藏私,则其竞争力会因吸收他人知识而提高为8,但共享的一方则因单方面共享而造成相对竞争力降为5;另外,若两者都愿意共享知识,则可以通过共享而产生互动并激荡出更强的知识竞争力,双方的相对竞争力指数均提高为10。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如果两名员工都藏私而不愿意共享,则总体竞争力为12;如果一名员工共享而另一藏私,则总体竞争力为13,而且共享一方的共享意愿会因得不到知识回报而降低,共享难以维系;而如果两名员工都选择共享,则总体竞争力达到20,并会形成不断的共享反馈环。 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藏私型的员工越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会远低于具有共享文化的企业,知识共享文化将是知识文化塑造的核心所在。
在具体的共享文化塑造中,企业通常需要以共享为指向,营造和共享价值取向相一致的组织氛围,比如,AMT为某一家企业制订了这样的以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愿景。 学习——员工有主动学习和成长的意愿,并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与其做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了明确的知识文化愿景,将使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成为可能,所有企业人员,从高层、主管到员工都要经常性地去问自己:“为保持公司、本部门以及个人的知识管理与公司知识文化愿景目标相一致,我所做的已经足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