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专业知识含品德

1.小学品德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有哪些

第一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

第二章 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框架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成长中的我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

第六节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要求

第三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模块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一节

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二节 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三节 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四节

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2.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包含哪些内容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养;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运用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

学制二年,按三年业余学习时间安排教学计划。

本科为学制四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八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专业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1、必修课:10门(42学分)

2、限选课:2门(8学分)

3、选修课:文史方向16门(共76学分,任选18学分即可)、理科方向17门(共63学分,选18学分即可)

4、集中实践环节:教育教学调查、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共8学分)文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书法、文艺理论、儿童文学、中国文明简史、声乐基础、美术基础、人文社会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理科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基础、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数学史、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自然科学基础、数学实验、计算机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史、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法、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英语

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歌曲与表演、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分析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微格教学、普通话

3.山东小学语文教师岗位的笔试内容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教材教法都是什

你好!山东省各个地市不太一样。

大体上岗位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不含综合写作)和教学基础知识两部分,分别占整个试题分数的30%和70%。教学基础知识主要为相应学科的专业主干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师德规范及学科教材教法等,按语文等14个学科分别命题。

笔试采用百分制计算应聘人员的成绩。为保证新进人员基本素质,笔试设定最低合格分数线,由市招聘主管机关根据应聘人数和考试情况确定。

笔试成绩在网上公布。公共基础知识占20%,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

专业知识占80%,考: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综合教师,主要考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教法,兼顾中学语文、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

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5.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你认为提升专业素养重要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提升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这几个方面做起。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

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

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

(A)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B)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要求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奠定基础。首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评价其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些知识要能够真正内化和善于运用。

其次,各学科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交叉、贯通与融合,各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张和相互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不直接相关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

这既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二)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对教师了解掌握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甚至于某些理科基本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如一名教师讲《麻雀》一课。

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切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

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总之,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说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广度,那么,强调文学素养的提高则更多着眼于其专业素养的深度。

笔者认为,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在专业素养方面被忽视的一项,而它恰恰是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新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走过不少弯路,曾经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常识课。

而以听说读写(书)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字词句篇知识为内容、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容易导致教师把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和技能,忽视语文的整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在让学生受到人格和审美的熏陶方面越来越被淡化。这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种种因素,包括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文学教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文学因素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发展,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

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但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语文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绝不能分的。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了关于阅读的要求:一、二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就是感情沟通;五、六年级,要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这些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都是文学独特的功能。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中之根,语文是人类“诗意地。

6.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1、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包含了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对此,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知识和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从小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首先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丢弃素质,激励学生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

主要从新课程资源、文章思想内涵、开展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思想健康发展。

7.小学语文和小学品德关系之间又怎样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日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

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

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

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

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下面,笔者将从多角度探寻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个学科之间可能建构起的关系,提示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协调性和融合关系,有效地整合资源,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等,重构、整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联系地、发展地认识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同一学年:主题相同,教材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一,意义同构(一)故事情境与主题活动:认知迁移和提升、资源互补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教师针对学生嘲笑一位同学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用这样一段话指出事情的本质:“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43页)语文的教学要求是:(1)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下来;(2)读课文,交流一下,读后会想到什么;(3)课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抄下来。如“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44页)语文是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读,获得感悟。启示学生明白道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从社会认识和道德审视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包含三层含义:(1)事物本身具有多样层面;(2)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自我的表达;(3)因为每个人不同,才会有他们各自判断的理由和经验,所以要认同别人可能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从教育目标来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为学会理解和认同自己及他人,彼此建立平等、尊重、和谐的关系;在认知、能力方面则体现着认识人、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

当然,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要阐释这些观念。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因此学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也是必然的。

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出现文本内容的类似、主题目标一致的协调性和融合度,由此这就意味着学科之间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以及相互补充、丰富和提升等方面有所共享。与语文《画杨桃》课文相对应,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有《不一样的你我他》这一话题。

相对于语文教材的故事性文本,品德与社会教材首先是从三个体验性的主题活动展开的。(1)“我的自画像”:让学生用各自的表达形式展现自己的个性,进行自我介绍,在每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是不同的。

(2)“画圆圈”;画中的圆圈可能是什么。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展示自己个性的想像,通过比较意识到正因为每个人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作品,这里没有好坏优劣,仅是表达形式和创意不同而已。

(3)“我们一起作画”: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给花瓣和花叶上色,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因每个人的不同而共同创造出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根据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背景知识的作用,在于对文本的综合理解,它以句子基本意义的译码为中心。

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还能使读者运用必要的知识理解字面以外的意义(命题)”。[1]所以,可以认为,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通过深入的、逻辑递进的体验活动中获得了感悟:在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明确每个人各有风采,基于这种认识基础,理解到正因为“不一样的你我他”,才会有不同的感受,才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感悟和认识就是学生解读语文《画杨桃》的先行认知经验和背景知识。其结果,将有助于学生回答语文教材第44页上的问题,不是止于口头、观念上的回答,而可能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理解和表达。

由此,学生就是在对静态的文本内容(语文)的理解与动态的活动体验(品德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互补中,建构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关系和思考方式。就事物而言,同一个。

8.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可不可报考思想品德入编

不可以。报考入编需要与本人的教学学科相对应。师范专业可以报考教师招聘的编制。非师范类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2012年开始全国统考,笔试必须通过教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学的还要多加一门专业知识的考试。需准备复习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或者去考自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具体报名时间,可以咨询当地教育部门。题目

教师编制考试题目由各地方招聘简章要求所定,教育综合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新课程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考什么专业就看什么专业)两门科目分别为120分,教育综合知识占40%,学科专业知识占60%。

扩展资料:

教师编制考试的相关介绍:

1、教师的编制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事业单位工作待遇。但实际操作中,因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同,有些地方教育系统在缴交社保方面只缴交部分,不缴交生育保险和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2、有编制的教师工资组成由基本工资、津补贴、职称工资等组成。职称工资可以随着职称升高而升高,工龄增加工龄工资也增加。无编制人员工资固定,在职称晋升和工龄方面,一般无法保证。近几年虽然在改革,但实际操作中仍然与在编老师存在很大差异。

3、有编制的教师工作更有保障,更稳定。可以调动,退休后享有相应的社保和职业年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编制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编制

小学语文专业知识含品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