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科学家的专业知识

1.想成为科学家该怎么做

先要好好读书,科学家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其次也需要有特别的创新能力。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多看些资料。科学家其实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对某个方面坚持钻研下去,就是科学家。

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要敢于说真话。在坎坷和磨难面前要乐观,要笑对人生。人生不是平坦的,想要做出成绩,就要先通过信心和信念的考验这一关。

凡可以称之为科学家的都是一些实干的人,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居里夫人,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还有黑洞之王霍金等。

扩展资料:

科学家的使命

当科学进步到今天这样,大部分人都不必再参与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物质资料的生产,更多的人被从满足生存的第一线解放出来的时候,科学家就从曾经半专业化的状态进化成了一个专业化的群体。并且越来越大。

原因很简单:人类社会已经有更多的余力来探索如何更轻松的脱离自然动物的状态,而剩余人群的增加,意思是说从事非第一线生产生存必需品的人的增加,必然会壮大在各个时期被分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人群,作为一个人群,用来维护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家

2.想做一名科学家都要学些什么

】“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要敢于说真话。在坎坷和磨难面前要乐观,要笑对人生。人生不是平坦的,想要做出成绩,就要先通过信心和信念的考验这一关。”这是温诗铸院士在谈到科学家素质时,对年轻学子语重心长的寄语。

12月22下午,精仪系馆四楼大会议室座无虚席,精仪系精硕20041党支部组织的“温诗铸院士访谈会”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同学。在座谈会上,神采奕奕的温诗铸院士虽然须发皆白,却腰背笔挺。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大家阐释了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做科学研究。

温诗铸院士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1979年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进修。从1981年至今一直主持摩擦学学科建设。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落后就要挨打”从童年时代就深深烙在温院士心里,这也成为鞭策他这不断进取的动力。本科毕业后,温院士很快挑起科研的大梁,不畏外国技术封锁和新中国一穷二白,带领课题小组研制了中国第一个陀螺仪平台,接着又为我国的原子弹研究提供了第一台铀分离样机,还创制了中国第一台超长进刀量的程序控制机床。进入中年,温诗铸院士海外学成归国,将世界先进科学理论带给中国刚起步的学术界,开 “中国摩擦学”之先河,培养了国内第一名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发表了第一篇中国作者的《美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新世纪伊始,正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纪念之际,年过古稀的他又在准备学科大盘点,着手把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汇编总结,希望“重铸辉煌待后生”。

谈到如何做科学研究,温诗铸院士特别推崇钱学森的科研三字经“基,广,干”,这也是他对年轻一辈的希望。

基,就是扎实的功底。“科学研究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扎实的功底不行。”温诗铸院士强调。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两弹一星时,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料的匮乏,设备的稀缺,更大的困难则是自身积累的贫瘠。为此,年轻的温诗铸几乎整天泡在系图书室里,把里面的所有书籍都翻遍了。他还坚持做读书笔记,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为了阅读更多外文资料,他先后自学了俄语、英语、日语、德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温诗铸院士具备了向上攀登的深厚潜力,为日后攻克难关打好了坚实基础。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是攻坚战,而不是游击战;一定要有钉子精神,不要浮于表面。”

广,就是广阔的视野。“科学研究要重视时效性,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再向上。” 温诗铸院士十分注意文献调研,密切关注学科杂志最新文章,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汲取最新成果。他在研制我国第一个陀螺平台时,在外国人刚提出设想时他便紧追这个思路不放,完成了平台的核心结构空气轴承。他还特别注重学科建设。英国学成归国后,他就一直致力于 “摩擦学学科”的创建。他风趣地解释说:“就像串糖葫芦一样,项目就是一颗颗散的果子,学科就是中间的棍儿,这样才能构建体系,成就一派之势。”

干,是指实干的精神。“科学研究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方能有所建树。”他说。无论是攻关我国第一台放射性元素分离机,还是钻研超大进刀量程序控制机床,温诗铸院士都是起早贪黑,苦干加巧干的结果。无论是在高层次研究队伍的培养,还是学科基地的建设,这位科学引路人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

“求知而知之,知之而有不知,再求知,周而复始,致知之道也。”温诗铸院士的这句话将激励大家在科研上不断进取。

3.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怎么做

成为科学家的一个标志是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家必需有参与科学研究,发表,交流等活动的自主性。而如何赢得这种自主性呢?这种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钩的。说白了所谓的成果无非就是发表文章或获得专利权。这对于一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家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我们总强调科学家应该首先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学发现为职业,就必须从精神上有一种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内质。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科学研究成了一种社会建制,特别是当现代科学活动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之后,科学就一下子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科学也随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科学从业人员也象社会中其他人群那样,有白领,兰领,师傅,学徒,领导者,被领导者,剥削者,被剥削者,甚至也有资本家,工人,甚至还会有无赖,骗子,夸夸其谈者和滥竽充数者。这等的原因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都可以被称为“科学家”。只有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独立性,并且可以参预科学研究和交流等活动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科学家。

但话又说回来了,不管你是不是一位具有独立能力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从事的是科学研究,那么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也就是具备求实,敬业精神。

这一点和一个人是不是科学家没有关系。

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发表一些有力的文章是你找工作的撬门砖,否则这个发表文章的任务就必须在博士后阶段尽快完成,否则你肯定不会有轻松日子过。除非你不准备再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就是你不准备再成为科学家了。

科学家的贡献

科学活动有时看上去更象一种信誉投资。不仅是因为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里每一位科学家都需要有人资助,而且没有信誉的科学家也算不上是实质意义的科学家。好象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有贡献的科学家顶得上很多的政治家或将军们。这句话如果评价处于“小科学”时代的科学家是不过份的。但是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科学研究集体的贡献,而不是单个人的贡献。但是在现实中,人们还总是习惯于把科学发现的功劳算在一个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名下。因此如果说科学成果能够给科学技术人员带来“信誉”的话,那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其中的少数人,体现社会中常见的“马太效应”。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科学研究越来越是一种职业的原因了。

对于一个准备成长为科学家的青年人来讲,你所需要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学术信誉。但是鉴于目前人们的认识习惯,对于一个年轻的科学生来讲是很难不需要自己的导师分些学术信誉给你的。因此当你在挑选导师的时候就一定要看你将来“导师”的为人。特别是看他/她能不能帮助你最终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在英语里有一个名词“mentor” 相当于汉语的”恩师“。那么衡量你的导师是不是你的“恩师”的判断依据除了你是否真的学了些什么之外,最终一定要看你的导师在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者的过程中起没起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有些人会以为只要是导师做到了“授业解惑”就行了,但我觉得那确实远远不够。因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除了需要做出科学贡献之外,还必须能够培养成独立的科学家。这其实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应该算在一个科学家的贡献里面。

因此在现在的科学环境下,对于一个有志于成为科学家,准备献身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讲就必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同科学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热爱科学,才会产生献身科学的动机和愿望。

二,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尽可能地系统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所必不可缺的东西。

三,鉴于现在大科学的特点,如何最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成为科学家还需要一定的策略。其中选择导师是关键。

古人云:择业不可以不慎。同样择师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4.想做科学家的人很多,谁才能够成为科学家

谁都可以成为科学家。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成为科学家需要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因为国家的教育很发达,如果没有学到本科的话,估计自己靠实验是很难成功得。

当然也可以自己买书看,并不一定非要去读大学。不过需要家庭的支持。

有了知识基础和经济基础,成为科学家的下一步就是找对项目,出成果。

有了成果就能够凭借成果获得各种荣誉,金钱。荣誉自然包括了科学家的头衔啦。

但是真正的科学家是站在求真的立场去看问题的,而不是为了金钱。

所以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科学家呢?

有信仰,有知识,有本钱(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

5.我多想成为科学家为题目

我多想成为科学家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神奇的地球”等节目,它们让我领略到许多知识,又增长了见识。

自古以来,有许多科学家为他们的事业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才探索出物质的组成——分子和原子,进而发现了最小颗粒——夸克,据说目前有关人员仍在研究夸克的组成。

我崇拜杨利伟,他为中国的航天工业取下了惊人的业绩,我羡慕他能升入太空,寻求那未知的世界,也佩服他的勇气可佳,他是英雄。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要和其他科学家一起探索夸克的组成,甚至于宇宙的奥妙;我要和杨利伟叔叔一样升入太空,去观察那与众不同的空间;我也想去九大行星,考察是否有像地球一样能让人移居的星球……

记得在历史上学过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者——邓稼先,他也是一名为人类全心全意付出的英雄,钱学森也是。

一个人活着要有意义,像杨利伟、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的生活是充实而有滋有味的。我认为当一名科学家所做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可以补足以前一些科学家们的欠缺,以及他们没有发现的问题,探索他们未曾搜索的星球,从而为人类作贡献。

我想知道许多科学知识,如太空是什么样子、月球和九大行星各有的特征,甚至想了解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

为了能当上一名科学家,我会努力的!

6.请问想成为科学家在高中的时候该抓哪些基础

我读初中时就问过老师怎么才能成为科学家。

我是做数学的,就以数学为例吧(其他学科也一样)。

首先,你必须现在开始自学起大学数学专业知识。 不要关注中学数学,那些东西一文不值!(其他学科类似)也许你会说现在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它们。 那我得说,你是在找借口。 只要你想学,总会有时间。

其次,多做习题—但绝不是中学数学的习题。 大学数学的习题和中学不同,它实际上是把课程里的一些有趣的但没有详细提及的问题作为习题的形式给出,要你自己动脑筋去解决它。 这实际上是在训练你的研究能力。要知道,即使你是个优秀的中学生,你可能仍然不懂得主动的解决问题。

第三, 要自己找问题做。 当然一开始你可以通过习题,找些小问题做做,或者看书的时候,自己试着把那些结论推推看。 这是启发你的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 当然创新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你必须多看多读,开阔眼界。

第四,多读文史哲的书,将来保证收益无穷。 我就是这么走过来得,非常清楚文科的重要性。 它会使你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对将来的研究大有裨益。不过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要长期训练。

你会发现,那些没有这方面熏陶的人,他们的思维零碎,跳跃,杂乱, 甚至肤浅狭义。 我见过不少这类人。 这样的人将来难成大气。

毫不夸张的说,凡是最好的科学家,他也必然是最优秀的哲学家。

最后,让我告诉你,一个人成为科学家,的确需要一点天赋。 但即使没有这种天赋,你也完全可以通过渊博的学识,努力的工作及独立自主的创新等等来弥补它。

就数学而言吧, 90%的数学家智商平平(但并不傻),其中却有众多世界顶级的数学大师,包括现在的大数学家siu.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