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跟美育关系

1.美育和美学的关系

美育的含义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和德育

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差异表现为目的的差异、方式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

联系: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失去了德育,美育就失去情感感染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美的艺术之所以感染我们,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对于善的事物的追求和对邪恶事物的排斥。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机制的引入就尤其必要了。

美育和智育

智育指的是培养人认识和领会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教育,它包含知识信息的传授和知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相对而言,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

二者的差异:一是内容的差异。二是实施的差异。

美育和智育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智育通过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的教育引导,逐渐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美育则注重人的整体能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调动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塑造一种在感性直观层面上,瞬间把握事物内在特征的思维能力。这种审美直觉方式就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审美的完成同样需要创造性的领会美的活的形象。

美育和体育

美育与体育的主要差别在于二者之间的教育基础不同。美育属于精神意识教育,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

二者的联系在于一个铸造精神,一个塑造身体,身心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完整人格。

2.谈谈学习大学美育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如果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没有美学课程的美育是不完全的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美育美,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评价、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学校美育主要包括审美实践和美学知识教育。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设美学课程,使人掌握美学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知道怎样创造美,做一个“审美的人”。[1]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美育的实施离不开美学知识教育,开设美学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根据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美学课程只宜在大学开设。因此,在高校开设美学公共必修课是实施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美是智慧的结晶,审美是智慧的闪光,美学是智慧之学。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能够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协调发展。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因此,美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大学美育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蔡元培说:“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5]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美既可以从德、智、体中表现出来,又可以诱导德、智、体的深入发展,使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智得到充实,人格得到完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德育、智育、体育涉及不同方面的素质教育,而美育涉及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某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言,美育不及德育、智育、体育那样突出、深刻、有力;就全面素质教育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又不及美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美育的这一特点和优势表明它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6]美育是寓教于乐,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引善,升华人的思想品德;以美导真,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以美怡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3.美育对人的素质培养包括哪些方面

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我们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激烈挑战,国力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在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强推的教育改革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优先地位。因而,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面抓智育,或德育,而是注重各育的协调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顺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

然而,受到西方功利思想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功利主义思潮,在价值观念的变革、转换时期,由于传统价值尺度的破碎,失去了约束力和感召力,而新的统一的、社会的价值尺度尚未形成。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这导致功利主义在我国盛行。讲究实用、追求金钱、世俗化潮流本身就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危害,这是功利主义导致的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

功利主义的危害之大,已经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导致我国教育改革还停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中。应试教育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必然产物,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遮蔽了人们的教育智慧!这使得我国在处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偏差,导致了这两种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没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和效果。

4.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网络资料,请参考。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学科: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的第二种含义: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

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又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二者的差异。学科和专业的构成是不同的。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

一、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二、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

三、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人”的介入,专业活动不可能完成。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

学科和专业经常容易为人们所混淆。专业往往被人们等同于二级学科。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高校中必然出现分化甚于综合的局面,造成学科专业之间各自独立分割,资源不能共享;人才培养表现出过于专门化,知识面拓展不开;科研表现出研究方向狭窄,整体效益低下等。

专业知识跟美育关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