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行策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农业是农村的产业支撑,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
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设农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市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对高效农业的贡献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把推进“三大合作”作为创新农村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
支持和引导农技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合作组织,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工商企业利用资金、信息等优势组建合作组织;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断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由简单的“抱团取暖”、节约成本式合作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鼓励农民以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二是推进土地股份合作。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实行联组发展、整村推进的办法,扩大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单体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把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与发展高效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土地股份合作中高效农业所占面积达到60%以上。三是推进社区股份合作。
充分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机遇,重点在那些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地处城郊结合部和工业园区所在地的村组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建设标准化厂房、门面房和宿舍楼等,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的原则,使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
二是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措施,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为了少走弯路,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树立一些先进典型,通过典型来示范和带动面上的工作。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探索发展高效农业和农村“三大合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2.农村经济发展
我市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全国进百强,全面建小康”是我市今后发展的目标,“全民创业,全民招商”是我市今后发展的措施。
在这样一个全民热情高涨搞经济建设的氛围中,正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何谈全国的小康。
所以,农村经济发展在这股大潮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干部因素 经过笔者认真的分析思考,制经农村经济发展的干部因素主要有”二难”。
1 、观念难转变。 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不少干部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干部认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用再搞大的动作,怕项目搞垮了,造成了损失,引起群众不满,有损政绩,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
无论什么事都等政策,靠上级,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主动去”跑、找、引、争”,从而使许多好的开发项目,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2、资金难争取。
现行的金融体制普遍存在着申贷资金难的问题。由于某些干部怕担风险,不敢担责任,总害怕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使得申贷手续十分繁杂,又是工资抵押,又是房照抵押的搞双保险,对农民来说,你让他去哪里弄工资,最后使农民想搞项目却又苦于弄不到资金,使许多可开发的资源白白的闲置和浪费,想致富的农民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二)农民因素 发展农村经济,政府的引导固然重要,农民自发搞建设更为重要。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因素主要有”二低”。
1、科技素质低。 就交界镇而言,从目前农民的知识水平看,90%是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全镇总人口19939人,农业人口13566人,高中2375人,占人口总数的11。
9%,这样的比例还含2个国有企业在内,如果将2个国有企业的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扣除,那就低得更加可怜。我们试想一下,靠这些人去发展经济,岂不是痴人说梦。
2、发展经济积极性低。 现在的农民绝大多数还是小农意识浓厚,两眼死死盯住承包田,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弯钩镰,弯钩犁,老牛拉车去种田,农闲时,东家拉,西家扯,三五成群唠家常,不思进取,不想方设法的去创收,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三亩耕地一头牛,稀里糊涂混春秋。
就是偶尔有想出去打工的人看到一些上当受骗的例子也就望而却步了。 二、解决制约因素的措施 (一)找准”切入点”,发挥干部作用 目前,我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广大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提供了契机,广大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做好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为农民寻找致富的门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好的项目,利用一切有效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献计献策,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对新项目要干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拿我做实验,风险由我担,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热情。
(二)积极引导,提高农民致富积极性 没有人不想致富,主要是看项目是否可靠,对于新的项目,只要干部带了头,有了好的效益,自然就有人仿效。同时应该对农民多做一些培训工作,让他们在掌握一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多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尤其是《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农民外出打工息息相关的法律。
农民只有具备了这些防身的法宝,才敢大胆的走出门去,其家人才可以放心的把他们送出门去。 三、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站好队,找好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干部一是要变领导意志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官逼民富,想问题,做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把计划当作指令性任务下达,应让农民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去规划、设计、实施,领导干部主要是对其规划给予指导,使之更加科学化,更具操作性,这样就把领导意志、上级计划和群众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避免上下不合拍,导致逆反心理;二是变急功近利为引导逐步发展,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好事必须办好,急于求成者就不要忘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违背客观规律只能适得其反。
这样失败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是没有的,只要我们回头看一下过去,我们就更加会明白上述话语的意义了。 在这里笔者仅举一个小例子,如:前几年推行的地膜覆盖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本身是一件好事,只因操之过急,而导致农民反感,引出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三是变指令性干预为指导服务,不要命令群众去干什么,而是要引导他们去干什么,要通过干部带头和典型引路来引导发展,只要领导干部做了,而且又有不错的效益,群众自然会跟着干。
交界镇的沙河村木耳和 董家村的棚室蔬菜就是最好的实例,先是由村干部带头干,年末产生效益后,第二年农民就主动的与村干部联系,想学习技术跟着干,现在这两个村都已成了木耳和蔬菜栽植专业村了。 (二)走出去,引进来 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面积却有减少的现象,只靠几亩农田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活需要,所以。
3.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一、走区域经济之路 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菜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走多种经营之路 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走庭院开发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
六、走产品运销之路 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 七、走典型引导之路 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发展交通之路 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劳务输出之路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4.怎样发展好农村经济
尊敬的县领导: 你好!我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青年。一直在外工作了7、8年,看见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地方的新农村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我们的县,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关心下也有很多的乡镇有了很大的起色。还有部分农村很落后,这也是本身自然条件所存在一些问题,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人来创造的。我每次回来看见家乡没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唯一的改变就是去年把村的路修好了,有老乡开玩笑说还有草长多了。现在很多女孩子去外打工也不愿再回到家乡,年轻的男的能到外的安家的也在外安家了,40岁以下的基本也都在外打工去了。可这是生我们的地方啊!我个人认为还是底层领导班子和农民的认识没有得到提高: 1、领导班子建设: 前几天刚村干部选举完,现在还是存在拉票现象。村民在选谁说白了就是看谁关系好,看不顺眼的我不选,对我没有好处的我不选。我个人认为选谁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新的领导班子定下来以后能拿出什么眼的规划计划,把村搞好、把农民的经济搞上来。 2、对领导班子的不信任: 有的做了多年的村领导,即是选掉了上面有人啊同样也能当领导,村领导办事效率低、部分存在经济问题,有村民反映有的村干部已经在宜昌买有房子(但买房子不排除本身的合法经济收入,但在真正的修路和移民的款项及其它的有没有问题,还得希望能去查查以免让村民误解)。 3、家乡也发展了很多农作物项目,村民的认识观不够高,领导也没有带领学习这反面的知识,就出现了农作物发展不起来,就是出来了不好销售。这也使村民对农作物发展不能认可。村民始终说是地方差不能发展什么,使之村民不能很好的和领导保持一颗心。村民的心态: 1、看不远、为自己、勾心斗角.(例如:村里选举,住一块的你选张三,我选李四,不选一样的就会之间产生矛盾)我觉得要着实想办法提高村民的意识。我想对村领导提出几个质疑:1、村领导有没有做好工作计划与规划要上墙? 2、一年挨家挨户的去拜访多少村民? 3、是否清楚目前村存在的问题和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4、一年中村干部在一起开了多少次会又研讨了什么? 5、是否扪心自问过,舍自己为自己的家乡和人民。 希望在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去督促底层干部带好好头,把我们的家乡和秭归县建设的更加美好! 谢谢! 相关回复 (2008-11-18)来信主题:
信息来源:人民来信
办理过程: 县政府办公室收到该信后,送刘县长阅批后转组织部办理。
受理单位: 组织部
办理结果: 感谢来信人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关心。关于来信所提出的村级班子换届选举问题和带领导群众发展致富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老百姓普遍关注和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全县已完成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制订村级发展规划是换届选举的一步重要环节,是投票选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大会,讨论制定该村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引导广大党员、村民围绕规划选干部、配班子,以统一村民的思想意志。在村两委班班子选出后,要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制度,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我县目前还正在探索实施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要求各级党代表经常走访基层群众,深入了解民意,及时反馈民情。当然这些好的制度有待于各级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认真予以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同时我们也真诚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予以监督,并为家乡发展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良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5.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6.论述题:谈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600字以上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3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3 坚持工业反映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4 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三、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到“十二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1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2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3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二)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 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子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 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
2 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广不足,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低。
“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强集成性农业技术和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开发适合于农民使用的实用技术和设备,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支持涉农企业向农户推广专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三是农民培训要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3 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中国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
“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7.从哪些方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
县乡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考察与分析 1。1 县乡政府目标定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乡政府的目标定位建立在两个必要条件之上:国家的政治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社会经济资源动员能力。
县乡政府的目标定位天然承继了中央政府的目标追求,还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推动经济建设的任务,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稳定。 具体表现在实行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开展横向竞争与多种形式的对上竞争等。
政府主导模式确实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也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
(1)县乡政府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有限,尤其是乡镇作为政府的最低层次没有管辖权,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经济事务,也不具备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综合安排与调控的能力;(2)县乡政府由于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程度方面的限制,难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制定实施正确的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3)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加之政府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要政府继续为经济增长负责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4)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乡镇领导又必须承担经济增长之责,加之考核制度不完善,受目标考核等因素影响,容易诱发干部行为短期化。 1。
2 县乡机构扩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1998年国务院曾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乡以上四级政府机构改革。但是县乡机构设置多头重复的扩张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
以四川为例,乡镇财政供养人数由1994年的65。9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6。
64万人,每年增加财政开支8亿多元。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很大部分由行政编制转为了地方负担的事业编制。
(1)机构设置多头重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乡镇政府财政紧张,压力表现为首先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税收上缴任务,其次要保证乡镇本身的工资发放。生存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基层组织将工作目标转向自身,组织行为严重扭曲,农村政府的服务农村社会职能已经日益扭曲为谋求自身利益职能,由此构成了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最直接的障碍;(2)过高的人员成本加重了乡镇财政与农民负担,也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亲姻血缘联系,成为疏离干群关系、排斥农民利益的特殊群体;(3)相对于管理范围狭小、管理事务有限的县乡经济社会事业,日益庞大的政府机构和日益扩张的政府职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大了政府管理运行成本;(4)在全能政府格局尚未改变的情况下,政府发展经济的行政推动、直接干预,排斥了社会经济组织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营,扩大了资源浪费和投资失误,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县乡政府职能越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农村经济的分散特点,县级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变动较少,政权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
县级政府虽然拥有强大的行政功能,却缺乏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在竞争环境的逼迫下,加之各类市场组织发育的普遍落后,政府在管理经济中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弥补自身的劣势。 这是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而言的。
从政府组织内部而言,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相对于人大的越位、相对于所属、所辖事业部门的越位、相对于村民委员会等的越位。县乡政府职能越位,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例如:部分乡镇超越经济能力搞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由于未能进行科学规划与很好的利用市场力量,结果不仅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以四川为例,2003年债务余额居全省乡镇前10名的均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重点镇。全省建制镇债务用于企业投入占16。
9%、交通建设占15。5%、学校建设占10。
7%、政府修建占5。2%。
再如,由于经济行为错位,责权利关系不对等,政企不分、主体不明、关系不清,基层政府组织常常向企业直接投资、间接借贷、提供担保,一旦市场竞争影响和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政策环境变化,担保风险显现,就形成大量债务转化、沉积。 1。
4 县乡政府职能缺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职能缺位与县级财政能力的薄弱有一定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政府财政汲取机制从政府—农民的分配型汲取,向农民—政府的收入型汲取转变,汲取能力相对下降。
但由于农民与干部的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机制的不成熟性,导致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弱化和基层财政相对贫困;县级政府在职能结构上是完整的,但许多机构主要是为了保证中央和省级政权的宏观经济调控及财政收益,并不赋予县级机构独立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部门或地方间的利益纠纷一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保护和默许,就增加了县级调控的难度,由此出现“缺位”。 乡镇一级情况有所不同。
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位的原因大致由于:在职能机构设置方面,相对于党委的“抢位”,政府职能缺位在所难免;乡镇政府作为政府的最低层次本身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有限,又必须承担很多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责任;财政普遍困难的客观因素以及乡镇政府角色错位和工作作风。
8.农村经济怎么发展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
要注意四方面:一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二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三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四要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