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专业知识讲座

1.急求小学科学知识讲座稿

小学科学的一些知识,应该对你有用!!!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针孔照相机是根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制造的。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照相机、摄像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造的。

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红颜色物体反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黄色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

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5. 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的。

瞳孔像照相机的光圈,能控制光线的强弱;晶状体像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视网膜像实验中的纸屏,能映出图像。 9. (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物体的?)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

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10. (为什么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

11.(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眼。 12. 预防近视眼要做到: 1) 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 看书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3)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 4) 躺卧、走路时不要看书; 5)少年儿童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1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

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14. 岩石都是由矿物构成的。

花岗石是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15. 聚集在一起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

可以做燃料的叫做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不仅是燃料,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经提炼后可以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三种矿物。

可以提炼出金属的叫做金属矿产。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等。

16. (煤是怎样形成的?)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中。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经过亿万年变化逐渐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 17. 矿产的开采方法主要有: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管道开采等几种方法。

石油、天然气属于管道开采。煤等固体矿产可以露天开采、也可以地下开采。

18.各种矿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在岩石风化、沉积等过程中形成的。 19.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石油”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著作。

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指导下,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20.(我们为什么要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21.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家禽都是由野鸟驯化而来的。

按照人类的需要,把野生动物培养成家养动物的过程,叫做动物的驯化。 22. 生物的启示:鱼——船、桨、舵、潜水艇;茅草——锯;鸟——飞机;蛋壳——薄壳结构屋顶;蝙蝠——雷达;长形卷叶——筒形叶桥;苍蝇——蝇眼照相机;人——机器人;人脑——电子计算机。

23. 根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一天)。

24.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2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或365天)。

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变化。 26.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

每逢农历十五傍晚,月球总是在东方。 27. (月相。

2.急求小学科学知识讲座稿

小学科学的一些知识,应该对你有用!!!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针孔照相机是根据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制造的。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照相机、摄像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造的。

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 2.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红颜色物体反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黄色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

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5. 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的。

瞳孔像照相机的光圈,能控制光线的强弱;晶状体像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视网膜像实验中的纸屏,能映出图像。 9. (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物体的?)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

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10. (为什么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

11.(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眼。 12. 预防近视眼要做到: 1) 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 看书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3)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 4) 躺卧、走路时不要看书; 5)少年儿童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1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

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14. 岩石都是由矿物构成的。

花岗石是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15. 聚集在一起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

可以做燃料的叫做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不仅是燃料,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经提炼后可以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三种矿物。

可以提炼出金属的叫做金属矿产。如:铁矿石、铜矿石、钨矿石等。

16. (煤是怎样形成的?)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大多夹在砂岩、页岩中。煤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经过亿万年变化逐渐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最初来自太阳。 17. 矿产的开采方法主要有: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管道开采等几种方法。

石油、天然气属于管道开采。煤等固体矿产可以露天开采、也可以地下开采。

18.各种矿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的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在岩石风化、沉积等过程中形成的。 19.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石油”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著作。

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指导下,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20.(我们为什么要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有限,又不可再生,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21.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家禽都是由野鸟驯化而来的。

按照人类的需要,把野生动物培养成家养动物的过程,叫做动物的驯化。 22. 生物的启示:鱼——船、桨、舵、潜水艇;茅草——锯;鸟——飞机;蛋壳——薄壳结构屋顶;蝙蝠——雷达;长形卷叶——筒形叶桥;苍蝇——蝇眼照相机;人——机器人;人脑——电子计算机。

23. 根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一天)。

24.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2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或365天)。

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变化。 26.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

每逢农历十五傍晚,月球总是在东方。 27. (月相。

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六年吸、所有知识(包括实验步骤,名称,器

有很多,我编写了33节实验微课,里面有步骤和结论,先发一部分给你,还要那个实验可以说。

小学科学教育版实验微课33节

小学科学教育版实验微课(南昌青山湖蔡林来自一线原创)(探究性实验)

探究就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互动合作、多方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过程。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为:从事实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目标:改变小学科学课整体面貌,让全部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

三年级上

1、纸的观察P54(注意褒扬方式多样)

目的:了解纸。

一、导入:问:纸最早是哪个国家、谁发明的?(四大发明还有指南针(战国)、火药(唐朝)、活字印刷(北宋毕升)。

答:中国、东汉的蔡伦发明的造纸。

问:纸的种类有哪些?

答:作业本纸、书本纸、餐巾纸、卫生纸、毛边纸、宣纸、卡纸、A4纸、瓦楞纸、牛皮纸等。

二、特性:问:纸有哪些特性?(问题引导)

答:能书写、可以折、能吸水、可剪纸、能包装、可画画、会沉等。

问:用放大镜观察能看到什么?(分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答:纸的表面有小孔,撕开边上有纤维。

三、联系:问:纸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答:木头、毛竹、干草等。

问:地球上有70亿人口,每个人都要用纸,用很多纸会怎么样?

答:用很多纸就要砍去很多树木和毛竹,就会破坏环境。

4.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材料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有谁做过升旗手?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二、合作探究4、讲解滑轮的概念。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讨论。12、实验验证。

三、知识拓展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2、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滑轮,所以这里再讨论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适合用滑轮,比如前面讲到的搬箱子上卡车,就不适合使用。

5.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动植物一些基本的生殖方式之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克隆技术等无性繁殖方面的知识。

属于本单元拓展性的一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得关于克隆羊多利的各种资料,形成对“克隆”这种科学技术的简单理解。

并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小羊多利的诞生你怎样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甚至辩论,使问题深化,从而对于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这样一个事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整节课通过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到体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重大意义,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想要了解的克隆技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关于克隆的相关信息。

2.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有一些无性繁殖的方式。

2.知道克隆技术,初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意识到该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两面性。

2.产生由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无性繁殖的图片资料和有关克隆羊多利和克隆技术的光盘以及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入 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大多通过两性的结合繁殖后代,这种繁殖方法被称为有性繁殖。但是同时有些生物也会以另外的方式产生后代。

二、介绍无性繁殖 1.谈话:植物界的扦插、嫁接、根繁殖、茎繁殖等都是无性繁殖,这些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除此之外,在低等动物中还存在着如下的繁殖方式: (1)讲解出芽繁殖(出示水螅的图片) 水螅在一定条件下会从母体的细胞壁上长出一个小芽,小芽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形成一个新个体。

(2)讲解孤雌生殖(出示蚜虫的图片) 蚜虫有一种生殖方式就是由雌性蚜虫独自产下后代,称为孤雌生殖。特别的是经孤雌生殖的后代全都是雌性。

(3)讲解断裂生殖(出示海葵的图片) 海葵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断裂,断裂后的不完整个体又会重新生长完全,各自成为新的海葵个体。 2.总结:以上三种生殖方式都不需要雌雄结合的过程,也不需要受精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自然界中的无性繁殖都发生在低等动物和植物中,从来没有高等动物无性繁殖的例子,直到多利的诞生。(引出下一个话题) 三、了解克隆技术 1.谈话:多利是谁?关于克隆羊多利你知道多少呢?请把你查阅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交流。

(课前布置过查阅资料的作业) 2.学生分组交流相关信息。 (关于多利,学生们从各种媒体上查到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多利的出生时间,多利的制造者是谁,名字的由来,多利的三个“妈妈”以及人们对多利的诞生所产生的各种反映等等) 3.汇报:(教师要求有针对性地汇报有关多利是什么时间出生,由谁制造,又是怎样制造的)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专用名词的含义,虽然他们所查的资料中有关于多利的制造过程,但是他们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多利的诞生做简单形象的讲解。

4.教师简要讲解克隆羊多利的“制造”过程: 取绵羊A的一个卵细胞——去核,只留细胞的外壳。 取绵羊B的一个乳腺细胞——去壳,留细胞核。

将A、B两羊经过处理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在实验室将其培养成一个胚胎。然后植入绵羊C的子宫内,它发育长大出生后就是多利。

5.教师小结:小羊多利没有爸爸和传统意义上的妈妈,它不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的,它是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无性复制,这种技术就叫克隆。 四、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意义 1.谈话:大家对克隆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多利的诞生你怎样看?你认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2.学生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有人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认为克隆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福音,但也有人担心克隆技术如果用于人类,将出现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混乱。由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形成了两种观点的辩论,辩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3.教师谈话: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大家现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么科学家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下面请看一段纪录片。

(播放一段著名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评论录像) 4.教师小结:看来,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通过刚才的辩论可以看出,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这就足以说明同学们已经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了。的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类的把握。

任何技术,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为人类服务,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面,人类就将不断取得进步! 五、克隆技术大事记 1.谈话:多利作为体细胞克隆技术的代表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其实在它之前和之后还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播放一段资料。

6.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材料

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二、合作探究

4、讲解滑轮的概念。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知识拓展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2、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使用滑轮,所以这里再讨论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较适合用滑轮,比如前面讲到的搬箱子上卡车,就不适合使用。

7.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动植物一些基本的生殖方式之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克隆技术等无性繁殖方面的知识。

属于本单元拓展性的一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得关于克隆羊多利的各种资料,形成对“克隆”这种科学技术的简单理解。

并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小羊多利的诞生你怎样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甚至辩论,使问题深化,从而对于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这样一个事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整节课通过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到体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重大意义,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想要了解的克隆技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关于克隆的相关信息。

2.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有一些无性繁殖的方式。

2.知道克隆技术,初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意识到该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两面性。

2.产生由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无性繁殖的图片资料和有关克隆羊多利和克隆技术的光盘以及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入 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大多通过两性的结合繁殖后代,这种繁殖方法被称为有性繁殖。但是同时有些生物也会以另外的方式产生后代。

二、介绍无性繁殖 1.谈话:植物界的扦插、嫁接、根繁殖、茎繁殖等都是无性繁殖,这些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除此之外,在低等动物中还存在着如下的繁殖方式: (1)讲解出芽繁殖(出示水螅的图片) 水螅在一定条件下会从母体的细胞壁上长出一个小芽,小芽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形成一个新个体。

(2)讲解孤雌生殖(出示蚜虫的图片) 蚜虫有一种生殖方式就是由雌性蚜虫独自产下后代,称为孤雌生殖。特别的是经孤雌生殖的后代全都是雌性。

(3)讲解断裂生殖(出示海葵的图片) 海葵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断裂,断裂后的不完整个体又会重新生长完全,各自成为新的海葵个体。 2.总结:以上三种生殖方式都不需要雌雄结合的过程,也不需要受精的过程,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自然界中的无性繁殖都发生在低等动物和植物中,从来没有高等动物无性繁殖的例子,直到多利的诞生。(引出下一个话题) 三、了解克隆技术 1.谈话:多利是谁?关于克隆羊多利你知道多少呢?请把你查阅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交流。

(课前布置过查阅资料的作业) 2.学生分组交流相关信息。 (关于多利,学生们从各种媒体上查到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多利的出生时间,多利的制造者是谁,名字的由来,多利的三个“妈妈”以及人们对多利的诞生所产生的各种反映等等) 3.汇报:(教师要求有针对性地汇报有关多利是什么时间出生,由谁制造,又是怎样制造的)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专用名词的含义,虽然他们所查的资料中有关于多利的制造过程,但是他们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多利的诞生做简单形象的讲解。

4.教师简要讲解克隆羊多利的“制造”过程: 取绵羊A的一个卵细胞——去核,只留细胞的外壳。 取绵羊B的一个乳腺细胞——去壳,留细胞核。

将A、B两羊经过处理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在实验室将其培养成一个胚胎。然后植入绵羊C的子宫内,它发育长大出生后就是多利。

5.教师小结:小羊多利没有爸爸和传统意义上的妈妈,它不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的,它是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无性复制,这种技术就叫克隆。 四、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意义 1.谈话:大家对克隆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多利的诞生你怎样看?你认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2.学生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有人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认为克隆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福音,但也有人担心克隆技术如果用于人类,将出现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混乱。由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形成了两种观点的辩论,辩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3.教师谈话: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大家现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么科学家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下面请看一段纪录片。

(播放一段著名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评论录像) 4.教师小结:看来,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通过刚才的辩论可以看出,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这就足以说明同学们已经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了。的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类的把握。

任何技术,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为人类服务,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面,人类就将不断取得进步! 五、克隆技术大事记 1.谈话:多利作为体细胞克隆技术的代表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其实在它之前和之后还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播放一段资料片,学。

8.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设计

《我是怎样出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

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

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五、后记反思。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