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人文精神

1.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就拿艺术来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

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

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

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然而,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轻视人文学科的风气,在大学教育中则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更容易出现功利与技术压倒一切,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

著名学者、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哲学系、艺术学系、宗教学系系主任叶朗先生,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人文学科的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弘扬等问题。他在各种场合都大声疾呼,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曾多次向中央领导提出“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1999年,中央经过研究,接受包括叶朗先生在内的教育界很多同志的建议,正式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最近,叶朗先生身体力行,组织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系、艺术学系等一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人文学科的建设,主编出版了“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丛书,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不久前,笔者走访了丛书主编叶朗教授及部分书作者。

在问及人文学科的含义时,叶朗先生指出:所谓人文学科,是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因而它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总是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

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这并不等于说人文学科没有“用”。从根本上说,人文学科能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从而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逐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因此,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塑造,关系到国运兴衰和民族的未来。

关于这套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的“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之一种的“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丛书,叶朗先生指出,大学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它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编写这套丛书就是希望对于在高等学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所帮助,所以这套丛书不仅要面向人文专业的学生,而且要面向理、工、农、医以及政、经、法等非人文专业的学生。

由叶朗先生主编的这套丛书已经首批推出了《美学的意蕴》、《艺术的意蕴》和《伦理学的意蕴》3种。

《艺术的意蕴》一书作者,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陈旭光博士在接受采访时颇有感慨地说,“本书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对色彩斑斓、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的心灵之巡礼,称得上是一次‘灵魂的探险’。”这本书紧紧扣牢艺术与人的互为本体的关系的角度,主要从艺术及艺术学的学科定位、艺术的独特功能、价值和人文意义等核心问题立论。

当笔者怀着一种急切的渴求披阅浏览上述各有新意、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著述,又与叶朗先生等人面谈之后,不禁感慨万千,同时对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的建设充满信心。

2.什么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正方观点陈述』大学教育更应培养科学精神 【**芳草**】大家好!首先阐明我方观点: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

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书育人,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更不会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科学教育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当然重要了,但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要有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有高的科学素质。

依此类推,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所以,大学教育还是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建立在相关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见,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人文素质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行为规范;二是深层的道德情操。

表层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家庭、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阶段。道德情操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是在生活的磨炼中积累起来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大学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方面固然有作用,但它绝不是最关键的时期。人文素质养成,除了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积累以外,人生道路中成功与失败的转折点是最关键的时期。

【Miss China】更应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跟着感觉来的! 【注册昵称很难】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青少年时期看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感性,适合培养人文精神;青年时期看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理性,适合培养科学精神。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海空共享】科学的精神要比人文精神要来得重要。所以前者比后者更要进行培养。

科学的精神是严谨的,它很有可能已经包含了人们日常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的精神是创造的精神,是求精的忘我精神。

大学教育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反方观点陈述』 大学教育更该培养人文精神 【厅苛刻】先表明我方观点:大学教育更该培养人文精神!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后的目的。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

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要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一件发明,如果被好的利用,结果可能造福一方,同理,如果被居心不轨的人利用,其危害也是不容小视的!高科技发展不仅要征服无知,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这种变化如此深刻,以致已能真正地进行一种人与自然的新的对话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然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

再一点,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北京2008奥运会就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说明人文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中国人民大学还召开过以倡导人文关怀、铸造人文精神、关注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盛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人民大学师生表示要再次奋起,为弘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发展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呢。

人文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多修几门课程、多知道一些知识,乃至于成为“有脚的书橱”和“活的百科全书”,而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格。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

在大学挤掉人文教育,这种现象隐伏着严重的后患,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进而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两者孰更重要呢?在科学教育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说明正方辩友已经看到了它的重要性! 我认为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所谓成事必先成人! 【小马不恃MLH】人类的科学素质是在具有高层次人文精神的指挥下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永远在线的业余版主】清华学生的科学精神怎么样呀?还不是照样把硫酸泼到人类的好朋友——狗熊身上了吗? 【幽夜风云】我认为应该先培养人文精神,再培养科学精神。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人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精神啊!人才、人才,先人后才!我知道的中国大部分俗语都是“以人为本”,人排首位!哪个人敢说自己不是先成人的?有多少家长不是先教育孩子成人? 【漫游世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不能分彼先此后,关键是我们要确立做人是第一。

3.谈谈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000字左右

大学,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四书》的《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条,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亲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

国外有英格尔斯曾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感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这十二条中,关于专门技术生产过程的内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谈综合素质的。

在当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官僚。

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我们要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

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人的素质教育是多元的问题。现在大学遇到的问题:第一,专业教育的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等等客观因素,学校管理者与教育模式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专业教育问题。第二,把人文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

现在很多的人文课程都意识形态化,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虑各个专业把自己的优势拿出来,举办全校性的讲座。

第二,人文教育的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本身就要加强研究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创造研究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颜泽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与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类为此经历了三次学术之战,这三次学术之战围绕科学与人文来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导致了人类知识的增加。

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中国的科玄论战;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发生在英国的斯诺命题──斯诺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填补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论战,科学主义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不屑一顾。从三次学术之战来看,科学与人文之战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第二,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通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人文的美好联姻,例如达·芬奇既是著名画家,也是科学发明家、建筑师;只是到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才发生了分离,而现在,科学主义占了上风。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静待人文主义在历史浪潮中复归,而是主动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大学的目标、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运动以后,就提倡科学救国;然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开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

现代教育的工具性气息更浓重,孩子被送到学校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基础教育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已经开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学除了求真,还要求善。

科学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人文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人文与科学不能偏废,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不能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了脊梁骨。

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头路。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

我们说要搞好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搞上去,而且现在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作为校长,我们要:第一,想清楚大学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将其逐步推行、实施。

要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 易江(南华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的强势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视的原因之一。强势文化即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中国两个世纪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下,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大学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强势文化的延伸,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为每位家长所接受,成了主流价值观。

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人文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偏颇,忽视了人文活动的目的。 人文活动的目的有一个小循环,一个大循环。

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追求利润,追求现实价值,追求财富,所以我们提出要让人富起来,走向了小循环。于是就导致人为工具,人为目的,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

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是短浅的。有这么一个故事,陕北一个放羊娃被问在干什么:“我在放羊。”

“放羊干什么。”“羊养大了去卖钱。”

“要钱干什么?”“起房子。”“起房子干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生个娃。”“生个娃干什么?”“放羊啊!”今天讨论的就是人能否从自己作为自己的掘墓人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

我们追求财富的最。

4.什么是人文精神

━━━━━━━━━━━━━━━━━━━━━━━━━━ 标签: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就拿艺术来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 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 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 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

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本课中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态度。

人文主义(humanism)通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了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

拉丁文的普遍通行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

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对拉丁文原始资料发生浓厚兴趣,纷纷寻找古代文献,于是大家去研究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因此原文校勘学和语言学应运而生,遂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和《圣经》有了新的看法。许多人士慷慨解囊资助艺术工作,艺术家自觉仿效古典的内容和形式,蔚然成风。

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

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人文主义者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系,他们也就播下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种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

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

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一个人的精。

5.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系列功能中,文化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总在时代的风雨中坚守着大学的文化价值,调整着自己的文化航向,但大学人文精神滑坡现象依然令人担忧。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告诉我们: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通过组成系统的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将发生从要素的量的组合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面对历史新起点,建构一个由大学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形成规模优势是实现高校的文化价值的关键。

6.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

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主要内容编辑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神核心特征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