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的12经络
人体12条经络名称1.1、手–少阴–心经1.2、足–少阴–肾经1.3、手–厥阴–心包经1.4、足–厥阴–肝经1.5、手–太阴–肺经1.6、足–太阴–脾经1.7、手–太阳–小肠经1.8、足–太阳–膀胱经1.9、手–少阳–三焦经1.10、足–少阳–胆经1.11、手–阳明–大肠经1.12、足–阳明–胃经这十二条经络分别连着人体的十二个脏器,所以它们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脏,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十二脏器的名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只要看是那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2.人体一共有多少条经络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
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
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
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
3.人体的 12条经络指的是哪些
经络的主要内容与主治作用中医认为,人体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的是主干;“络”,指的是分支。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因此,经络具有疏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当人体有病时,如外感风寒,首先侵袭皮毛肌表,进而传人肺脏引起咳嗽、胸痛、吐痰。
相反,内脏有病,又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如肾病可见腰痛,肝病可见胁痛等。由于每条经络都分别属于某一脏腑,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病人临床出现的症候进行辨证,判定病在哪一经或哪几经、哪一脏腑或哪几脏腑,然后再有的放矢地选穴配方,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因此,经络不论在诊断或治疗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络的主要内容为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其中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尤为重要,通称为十四经。
现将十四经的循行(有穴通路)、起止及其主治作用分述如下:1. 督脉督脉统帅人身的各阳经,循行在背中线,起于尾椎下的长强穴,止于龈交穴,与任脉相交会。全经共28穴。
主治:热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大肠、肛门疾病。2. 任脉任脉统帅人身的各阴经,循行在腹中线,起于生殖器和肛门中间的会阴穴,过阴毛沿腹部、循腹中线上行直达咽喉,过下颏环唇入眼眶,止于承浆穴。
与督脉相交会,全经共24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3.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上外侧的中府穴,沿上臂内面桡侧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的少商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计11穴,左右共22穴。
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4.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上肢外面桡侧上行,经过肩、颈至面部鼻旁的迎香穴止,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
计20穴,左右共40穴。主治:头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5.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侧沿眼眶下方的承泣穴,经过颧部,环绕口唇,沿下颌骨向后至下颌关节附近分成两支:一支经耳前,沿发际,至额角的头维穴;一支沿颈前、胸腹、下肢胫骨外侧前缘下行,止于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计45穴,左右共90穴。
主治:头面疾病,口腔、咽喉疾病,胃肠疾病,瘫痪痿痹,热病及神志病。6.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的隐白穴,上行至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正中,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达腹部和胸部的外侧,止于胸胁部的大包穴,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接。
计21穴,左右共42穴。主治: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4.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人体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
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5.人体经络详细内容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6.人体有哪些经络
人体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是十二经脉,十二经脉都有固定的穴位;奇经八脉中只有任脉和督脉有固定的穴位,其余六条经脉没有穴位。
十二经脉及其治疗作用概括。 1、手太阴肺经——容易感冒保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人要无病,肠要干净; 3、足阳明胃经——求气生必求胃经; 4、足太阴脾经——疲劳透支健脾经; 5、手少阴心经——心脏疾病打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吸收不良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颈肩腰背膀胱经; 8、足少阴肾经——精力不足养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失眠多梦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奇难杂症理三焦; 11、足少阳胆经——结节肿瘤通胆经; 12、足厥阴肝经——情志忧郁疏肝经。
7.谁知道人体十二经络的相关知识
人体十二经脉概略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166346239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十二经脉分类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
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肢
前部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部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部
足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
肢
前部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部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部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2、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项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人体经络分布示意图:
3、表里络属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在循环路线上,凡是有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由于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存在着这种表里关系,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不仅由于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等。在治疗上亦相互为用,相为表里络属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脾经的穴位可用以治疗胃或胃经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