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

1.思政内涵如何融入高校的专业课程

据报道,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创新实验室里也有“工程伦理教育”,思政内涵纷纷融入专业课程,“文、理、医、工、艺”并无差别。

报道称,学校负责人表示,师生不是局限在每一个汽车配件的尺寸大小和功能特性,而是在工具理性、性能参数之外抓好“汽车配件承载队友生命安全”的责任意识,车队出赛前一天,师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赛车里面、外面可能伤害车手的锋利处进行包扎处理。

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同样连着第二乃至第三课堂的专业实践。日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内,一批学校所在街道的环保志愿者专程前来看展。原来,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学子用手绘形式忠实记录了曹路镇河道整治前、中、后的变化全程。

据悉截止目前沪上高校深度开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现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

2.如何把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

关键词:思政工作;两课;六心;校园文化;党团;社团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基本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只要大学存在下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校的基本政治工作之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牵肠挂肚的工作,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需要日常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非常优秀,是一支勤奋敬业、任劳任怨的队伍,一支能“粗”能“细”、能“文”能“武”的队伍,为支撑学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 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好“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3.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是部队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运用这个手段进行管理,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虚化的,而是具体的,需要实实在在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其工作重点体现为在观念上要有新转变;在管理上班子如何执行上级的政策,落实各项工作的实施;在方法上用有效的活动载体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在方式上强化以人为本,如何解决官兵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化解官兵之间、群众之间的一些矛盾,营造稳定和谐的警营氛围和工作警营环境。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在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一) 抓好“四破四树”转变点。第一,破除思想政治工作“高于一切”的旧观念,树立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保证中心的新观念。第二,破除思想政治工作“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启发觉悟、丰富知识、规范行为的新观念。第三,破除思想政治工作“我说你听”的旧观念,树立团结凝聚、人格带动、示范吸引的新观念。第四,破除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旧观念,树立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控制的新观念。应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政工人员的事情,而是所有官兵都应担负起的工作,都应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齐抓共用的氛围。党政干部要主动改变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要主动积极地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军事干部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是份外之事的观念,把它作为天然的、重要的管理手段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新格局,并融入日常工作主战场上发挥先导作用。

二)抓住班子成员的合力点。一个部队工作的好坏,主要因素在于部队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行为上是否形成合力。在部队,合力体现出来的效果,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班子是一个队伍的支架,是一座脊梁,有一处不合、出现问题,这个整体就会松垮。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与部队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班子在工作的部署上要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目标一致。这就要求党组织在拟定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之前,要认真及时地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整体工作的实际,形成统一意见、统筹安排,要有超前介入的意识,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就不会没有方向和目标。因此,一个部队的年度工作规划、月度工作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班子集体研究了,工作自然就考虑的比较全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只要大家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按照制定的工作内容、目标和要求,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推动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找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的切入点。由于部队多年形成的惯例,在人们的印象中,不自觉地简单的把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区别开来。在这种环境下,党组织工作如何根据军事工作的需要,及时融入军事工作之中,这就需要找准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让官兵感觉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做样子,在搞形式,甚至有阻碍部队工作正常开展的错误认识。

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首先,是取决于政治工作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班子成员在工作安排上必须掌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和存在问题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以规章制度为主线的日常工作活动中,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起到推动日常工作开展的活性剂。其次,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工作要让官兵易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一定的规定和要求,难免与军事工作有一些摩擦,这些都应该是正常的,军事要正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活动载体和形式也要有。因此,党组织在落实和实施工作过程中,就应该转换落实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4.怎么把道德要求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和谐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要求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谐。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作为社会整体和谐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道德观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新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道德观就是人们对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抽象和概括。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的新道德观,是一种有助于社会整合、为选择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利益主体——大学生所共识的能够协调其行为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即大学生个体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氛围、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

(二)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要通过对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他们的利益的尊重,帮助他们确立起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

它在和谐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举足轻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当前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

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道德观。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近年来,高校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诸多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在一些大学生中有所抬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存在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如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缺乏正义感,是非观念模糊,行为举止粗俗,吸烟酗酒;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缺乏道德责任感,寻求感官刺激;对互联网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将个人事业成功列在人生追求目标的首位,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索取与奉献并重,并以索取多少来决定奉献多少。

当代大学生这些道德不和谐的表现及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提出,是高校道德观教育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的新途径、新实践。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实践探索 从本质来看,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

因此,在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对学生始终要怀有深切的关怀与理解,关切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成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一)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消除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不和谐因素 心智模式,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评价、一种判断。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

5.如何创新思政课堂使之更好的融入

1重视情感效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平等教学,用自己的热诚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学会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感情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你所上的课,教师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诱导甚至感化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另外,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详细地解答,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愿意接近的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创设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营造良好的情景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之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情景。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6.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构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然而,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于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往往重政治教育而轻思想教育,在价值观相对单一的历史时期,单纯的政治教育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冲击,价值观更加多元,灌输式、口号式的政治教育已经很难取得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甚为必要。

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困难。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然而,改革近半个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非易事,我国启动“两课”教育改革时日已久,但成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突破单一的政治教育藩篱,陈旧的政治教育课仍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将首当其冲,应当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开设,使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教材选编应该系统权威,避免为了服务于政治教育而零散地教授传统文化知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同时,加强教育人才培养,形成有机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氛围。

7.如何把养成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1、陶冶功能,即指人们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和教育的功能。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深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作用。当然,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日常的情感教育中,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它会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动力功能,就是指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力。教学实践表明,单靠学习目的或其他外部条件来促进学生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如果能以创设教学情境为中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能在激奋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认识的飞跃,唤起求知欲望,并能使学生在心理上造趁成一种悬念,并以自身全部的心理能力参与其中。也就能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气氛,就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

3、强化功能,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行为的功能。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刀光剑影式的咄咄逼人的教学方式,即使道义上公正,也是会引起接受者的不快或紧张反应,往往不能经深层思考而遭抵制。情感教学,即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即为正强化;又有使学生的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发生改变,即为负强化。这一功能一旦能正确运用于教学之中就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性动机的作用。

4、协调功能,即能不断调整师生关系的攻能。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传收知识、发展功能、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也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毫无情感交流中,学生思维被动,沉默寡言,甚至提心吊胆,怎么能有良好的求学心态?为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实施情感教育,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创造一种情绪,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