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1.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为了转变传统的专项化的培养方式,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1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目标上的要求 人文课程的设立并不只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面上的拓展,同时与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人文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渗透出一种教育上的理念,其与高校在教育目标和高校的学校特色相契合,让学生能够在人文课程的学习中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等素质的提高,通过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配合来实现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总的来说,高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精神的,同时还能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通过宽容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方卖弄能够和谐而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实现其自我感悟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精神境界上的生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使得人性上受到了束缚,并且道德精神方面也存在负面消极的影响。
高校在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只是凭借专业性的课程却很难实现,还需要通过与人文课程的配合,在知识结构完善的同时,实现事业的开拓,最终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强大的人际协调能力。 2.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文学术上的危机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意识 人文学术上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危机,从深层意义上看,其是人文精神上的失落。
从我国现代的历程发展来看,其从精神上的满足到现今的实用性的满足的转变,在认知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冲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上出现了经济上的规律与教育上的规律混为一谈的现象,这就导致教育的过程中传达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意识,很多的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经济效益来进行衡量,与政治没有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经济、法律等社会性学科的学习,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却很少问津,这就使得其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进而导致缺乏积极的人生观念。
2.2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观 受到传统的选择式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高校在进行人才的选择过程中,更加爱注重一定的社会阶级、一定的社会行业中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大部分的高校在非常长的时间之内,都施行该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这种功利式的教育使得教育中更加的注重其专业性的教育,进而对于其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所疏忽,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理想和信念,只是进行单方面的索取但是却从来不讲求风险,盲目的进行金钱以及物质上的享受。
同时还导致了毕业生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工作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 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3.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其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来自现实和历史上的挑战,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能够理性的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进而实现其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有勇气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来实现人才在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性提高。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过去的教育经验,在兼顾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实现人文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协调发展,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与渗透,结合社会的发展来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培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2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 从目前高校的教育来看,其主要实行的是专业性的教育,但是由于在进行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专业面狭窄的现象,这就使得整个教育呈现出了一种功利化与职业化,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认知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也就是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才能够有出路,这就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存在着厌学和敷衍的现象,这就使得人文学科的课程教学效果十分的不理想。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目标的培养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巨大的改革与发展,这就需要把握专业性教育与大学生人物素质培养之间的重要作用以及辩证关系,进而实现其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功能、内容等的高度统一,保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和人文修养,最终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谈谈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000字左右
大学,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四书》的《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条,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亲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
国外有英格尔斯曾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感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这十二条中,关于专门技术生产过程的内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谈综合素质的。
在当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官僚。
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我们要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
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人的素质教育是多元的问题。现在大学遇到的问题:第一,专业教育的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等等客观因素,学校管理者与教育模式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专业教育问题。第二,把人文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
现在很多的人文课程都意识形态化,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虑各个专业把自己的优势拿出来,举办全校性的讲座。
第二,人文教育的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本身就要加强研究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创造研究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颜泽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与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类为此经历了三次学术之战,这三次学术之战围绕科学与人文来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导致了人类知识的增加。
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中国的科玄论战;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发生在英国的斯诺命题──斯诺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填补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论战,科学主义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不屑一顾。从三次学术之战来看,科学与人文之战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第二,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通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人文的美好联姻,例如达·芬奇既是著名画家,也是科学发明家、建筑师;只是到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才发生了分离,而现在,科学主义占了上风。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静待人文主义在历史浪潮中复归,而是主动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大学的目标、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运动以后,就提倡科学救国;然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开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
现代教育的工具性气息更浓重,孩子被送到学校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基础教育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已经开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学除了求真,还要求善。
科学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人文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人文与科学不能偏废,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不能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了脊梁骨。
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头路。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
我们说要搞好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搞上去,而且现在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作为校长,我们要:第一,想清楚大学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将其逐步推行、实施。
要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 易江(南华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的强势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视的原因之一。强势文化即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中国两个世纪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下,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大学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强势文化的延伸,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为每位家长所接受,成了主流价值观。
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人文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偏颇,忽视了人文活动的目的。 人文活动的目的有一个小循环,一个大循环。
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追求利润,追求现实价值,追求财富,所以我们提出要让人富起来,走向了小循环。于是就导致人为工具,人为目的,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
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是短浅的。有这么一个故事,陕北一个放羊娃被问在干什么:“我在放羊。”
“放羊干什么。”“羊养大了去卖钱。”
“要钱干什么?”“起房子。”“起房子干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生个娃。”“生个娃干什么?”“放羊啊!”今天讨论的就是人能否从自己作为自己的掘墓人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
我们追求财富的最。
3.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
其实一样重要,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对象都会有所不同。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互结合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培养既有社会主义理想又有事业心,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全方位综合素质,既能发明创造又富有协作和奉献精神,既能促进科技经济进步又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
一、高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一词,古已有之。在古汉语里,最早的“人文”是与“天文”和“地理”含义平行的词汇,泛指除天文和地理之外的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
现代则专指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包括民族习惯和地方风俗,而“人文科学”正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科学。本文所指的人文素质培养,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并不包含对人文的研究。
也就是通过知识传授、引导教育、亲身感受、环境熏陶等多种途径,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格、气质修养,从而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教育哲学理念。
反思一下人类历史行程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展望新世纪的社会生活图景,我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目前我校学生在人文素质与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均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学校只能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一目标重在强调“应用”,即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科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知识的增加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课程的设置也都与本专业或本岗位相关。除了德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几乎等于零,而仅有的德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也主要是以传授基本知识为目的,往往都是以基础课的面目出现,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文素质缺陷,即缺乏”三心二意”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没有自信心,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高雅的意境。 在情感层面,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同学确实比较冷漠。
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表面上好像很客气、相敬如宾,实际上往往是动口不动心的比较多一些。有那么一部分同学,很难像以前的学生那样,看到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的文章,很容易激动,甚至奔走相告,就是买蜡烛也要这个晚上把它看完,要不就睡不了觉。
从责任层面讲,现在有些同学非常有个性,都没想过自己和集体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交了钱来读书的,我应该这么样。他们就没想到,我来到这个学校,它为我提供什么,我应该为它承担什么,走向街头,走向社会,能不能有一种意识:我是中国物理研究院工学院的代表,我的一举一动都应该为我的母校负责。
这样的毕业生已经不多了。 从行为举止层面讲,问题就更多了。
很多同学,讲话都不太注重礼貌,既不像外国人,也不像有文化的中国人。很多人有文凭却没文化,文化文化,要被文所化才叫文化!一些大专毕业生连最基本的请假条都写不好,基本的格式都不清楚. 我们经常说要弘扬中国文化,但很多同学还没有资格来说这个问题,连什么是中国文化都不知道,怎么去弘扬?那不是皇帝的新衣吗?有些学生,电话都不会打,信不会写。
没有礼貌。我经常跟一些朋友讨论,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而且还是人文学科的学生。
不懂礼貌,让人难受。 “如果说高职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
很多高职校长表示,进行人文教育首先是学生的需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很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容易过时,因此,高职学生也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人文教育也是企业界的需求。
企业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只有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从传统的“会干”变为“能用”,既要求人才在掌握本专业、本行业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三、高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一)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高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科学教育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活动。它既不是对前段教育过程中素质培养不足的补充,也不是突击性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而应是高等职业学校核心的基础的教育主题的有机组成部。
4.什么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个体的精神直接相关的文化世界的学问。
人文类学科,是指以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大致可以包括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艺术等大的学科。 人文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人文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传续人文知识的有力保证,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必要指南,同时,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文化基础。人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课题。
5.什么是“人文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能胜任中等学校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及能在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培养人文科学教育基础理论人才的教改试验专业。 该专业主要是融合人文科学的多学科基础,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人文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专业口径宽,基础扎实,人文功底深厚,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多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既能胜任中等学校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又能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厚实的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和分析人文科学著作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基本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实施教学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3、了解人文科学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的学科背景下,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5、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二级考试。 6、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三、学制、学时与学位 (1)学制:四年 (2)学时:2696学时 (3)学位:哲学学士学位或历史学学士学位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蛮多的,不过每个学校都不尽相同。
6.上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收获
摘 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不少高校特别急功近利,片面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我们的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部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处在逐步树立的阶段,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为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体体现为从艺术、文学、人文社会、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审美情趣、科学素质、人文修养、文化品味方面不断实现提高”。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科学进步,而且也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价值、人的生存,重视人的素质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为时代培养优秀的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教学和科研都是围绕专业来设置课程,重视实用专业的设置,注重自然科学教育,注重技术的培养和训练。大部分高校是单一的“专业加基础”课程格局,人文素质课程不超过总课时的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灌输“技术至上,实用为主”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一般不具有经济和技术效益,甚至可以说是“务虚不务实”的学科,这在价值取向上就决定了人文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另外,人文知识源远流长,单单我国的文化传统就分为四种:由清代上溯周秦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统;“五四”新文化传统;延安传统;“文化大革命”传统,这是海外学者划分的。而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自己的,再加上西方国家的人文知识,这些文化纷繁复杂,学术价值上又能见度低,所以人才的成长和学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7.什么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个体的精神直接相关的文化世界的学问。人文类学科,是指以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大致可以包括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艺术等大的学科。
人文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人文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传续人文知识的有力保证,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必要指南,同时,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文化基础。人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课题。
8.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什么叫素质?简言之,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
素质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综合业务素质,三是文化素质,四是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学做人,第二是学做事。
我认为做人是更重要的。如果你不会做人,即使你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现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是都随着学历的增高而提高,社会上曾经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
这说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在德育上强调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文明的教育和基本品德的教育重视是不够的。基本文明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二是“责任感”教育,三是“道德品质”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大学生应该把为国家负责,为学校负责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 第二,业务素质是核心。
21世纪是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这个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并且要具备二张通行证:一是英语,二是计算机,至少英语方面最好要能背出一百篇英文,能说一千句常用句子。能掌握一万个英语单词。
计算机方面功过一级、二级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三级,要参加一些计算机资格水平考试。并将英语、计算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第三,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人文、经管方面知识的学习,相应能力、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的强烈呼声。
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市场经济社会要学会自我推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话讲明白,其次是要求准确,更高一点的就是要精练;另外,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增强我们撰写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文学艺术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
第四,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要重视身心健康。
有的同学只讲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差,将来也很难有所作为。当今是一个竞争社会,一个人很难永远是成功者,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要能理性地面对失败,要能勇敢地接受挑战和竞争。
最后,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同学们首先要有理想;二要肯下苦功夫,有措施;三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要做到这几点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21世纪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
2. 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要求摘 要:本文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深入探讨了素质的涵义,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关键词:大学生;素质;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素质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个人素质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社会对不同人群的素质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除了基本的共同要求之外,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要求。未来的大学生必须能有效地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中的有用信息、知识,并能自觉地服务于进步和正义的事业。
根据人的基本素质的含义分析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必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有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