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股份(000938.SZ)推进了大半年的247亿元的收购方案突然画上“休止符”,让资本市场所料不及。
9月25日,紫光股份披露收购控股子公司新华三剩余49%股权事项最新进展,表示对收购流程作出调整,先定增、再收购。作为紫光股份的“印钞机”,新华三延迟收购让紫光股价表现不佳。9月25日,紫光股份股价开盘后下跌,截至收盘,紫光股份每股报价23.51元,跌幅6.71%。
中止还是终止?
对于中止收购,紫光股份表示,根据紫光国际与H3C Holdings Limited和Izar Holding Co签署的《卖出期权行权股份购买协议》的约定,获得中国证监会就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注册是本次交易交割先决条件之一。目前,需要对程序进行优化调整,收购方案并未做任何调整,目前与收购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对此,钛媒体App以投资人身份致电紫光股份,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资产重组会继续,公司会先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工作,再推进重大资产重组。
此次宣布中止收购方案这意味着,历时近10年,紫光股份对将新华三收入囊中的野心还需要再等等。
根据公告,今年1月,紫光股份披露《重大事项进展公告》,称该公司全资子公司将收购新华三49%的股权,在此前已持有51%股权的基础上,此次交易完成后,紫光股份将间接持有新华三100%的股权。
为此,紫光股份退出了配套“行动方案”,募资和收购并行。
5月27日,紫光股份在发布的《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中表示,紫光股份拟由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HPE开曼购买所持有的新华三48%股权,交易作价34.2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0.71亿元);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Izar Holding Co购买所持有的新华三1%股权,交易作价7146.4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22亿元)。公司本次合计收购新华三49%股权,合计作价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5.90亿元)。同时,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20亿元(含本数),募资净额将用于收购新华三49%股权项目。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上半年,公司货币资金为119.83亿元。
国信证券曾发布研报称,新华三是国内ICT企业龙头,收购新华三后,紫光股份归母净利润有望显著提升,但交易不能顺利完成,将影响紫金股份的成长性。公告表示,紫光股份将在10月10日举办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定增、《卖出期权行权股份购买协议》、融资授权、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等议案。
对“现金奶牛”的渴望
7年前,紫光股份以166亿元价格拿下新华三51%的股权。7年后的当下,紫光股份不惜再度募资,也要拿下新华三的全部股权。这是因为自控股以来,新华三已经成为紫光股份的“现金奶牛”。
根据此前发布的收购预案,新华三拥有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智能联接、边缘计算等在内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术服务。
根据IDC最新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新华三在中国以太网交换机、企业网交换机、园区交换机市场,分别以 34.5%、35.7%、3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中国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份额31.2%,位列第二。今年,新华三又陆续推出了800G CPO硅光数据中心交换机、 800G标准交换机、DDC交换机、新一代智算AI核心交换机等多款全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产品,提供全场景的数据中心产品解决方案。
钛媒体App查询财报发现,新华三业绩近几年增长良好,且在紫光股份中占据核心位置。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新华三实现营收分别为443.51亿元、498.1亿元和106.42亿元,分别是紫光股份总营收的64.62%、67.26%和64.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34亿元、37.31亿元、6.96亿元,占紫光股份净利润的62.55%、57.84%和158.54%。
到了上半年,新华三实现营业收入249.91亿元,同比增长4.87%;实现净利润18.23 亿元,同比增长2.62%,分别占到紫光股份总营收、净利润的70%和178%。
紫光股份表示,自2016年公司收购新华三控制权以来,新华三的资产质量、收入及利润规模均大幅提升。本次收购新华三少数股权完成后,新华三将成为公司间接持100%股权的下属公司,将最大限度提升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规模,进一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巩固并提升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华三的资产负债率达到70.48%。去年,新华三的总资产达330.44亿元,负债合计232.88亿元。一季度,因为“新华三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紫光股份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45%。
紫光股份此前在定增预案中预警称,若未来新华三的研发能力不及预期或相应产品市场认可度下降,标的公司将面临因市场竞争加剧而导致自身产品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利润水平降低的风险,进而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未来业务增长及盈利能力。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郭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