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专业知识不足的对策

1.新护士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2.1 工作主动性差:青年护士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自我意识强,以我为中心者大有人在,没有彻底转换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工作缺主动导致患者投诉。

2.2 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青年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临床上遇到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不全面,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2.3 工作应变能力差,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缺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表现为对科内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以及心肺复苏的程序与方法未完全掌握,不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与用法,对危重病人观察不到位。吸痰不彻底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及窒息3起,管道固定不牢,翻身致深静脉置管脱出2起,引流管脱出2起。

2.4 工作条理性差:新护理单独值班遇到患者较多时,工作无条理,无计划,心中无数,顾此失彼,忙乱无序。

2.5 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理压力大;青年护士由于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不协调,踏入工作岗位后,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人际关系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不能适应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心理压力大,同时由于频繁的昼夜倒班,生活节律紊乱,加上新护士比较年轻,爱动贪玩,导致夜间精神疲惫,工作分心而出现护理缺陷。

2.我国当前护理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1.1 沟通不足:我院护理系教师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对学生思想、生活不管,不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热爱专业的态度。

1.2 观念滞后:由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教学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招生、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投入,而对教师继续教育等软件投入相对较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和精力去系统地完成护理知识的更新,导致护理教学不能真正体现整体护理的特色。

1.3 尚未完全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长期沿用培养医生的模式来培养护士,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基本沿袭于医疗专业,即医疗专业压缩后加护理,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

1.4 课程设置欠全面:护理课程设置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够。

1.5 专业性人才缺乏:护理师资薄弱与当前迅猛发展的护理事业不相适应。一是表现在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主要由大专、本科学历组成,二是缺乏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如心理护理学、社会学等;三是知识老化,虽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现代护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四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仍以课堂灌输式为主。

1.6 科研能力不足: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论文显著增加,但文章总体质量不高,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7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手段单一。

3.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

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出发,而阶段性课程设置模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科几乎没有差别;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过时,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不利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势在必行.。

4.社区护理发展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一)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并进行规范化培训 各地卫生部门的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战略地位及深远意义,根据社会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的长远发展和成本效益,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优先考虑有愿望又有临床经验的医院护士向社区护士转岗。

因为通过护校系统学习并在医院工作过一阶段的护士有以下优势:①有临床经验的护士经过社区护理的学习、培训比刚毕业于护校的护士更能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②医院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掌握了较熟练的各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熟练,即使在社区医疗设备不如医院完备的情况下,也会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照顾好病人;③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医院护士也逐渐认识到与病人交流和给予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区中,更要从预防和保健的观点来和更多的个体、群体或机构交流,进行教育指导,有临床经验的护士更能发挥作用;④医院的常见病同样多见于社区,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可以用自己的知识随时帮助病人。

此外应考虑充分发挥离退休护士的作用,鼓励她们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去,因为她们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观察并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问题,所以更受居民的欢迎。 社区卫生和社区护理的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掌握比在医院中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并有宽阔的视野,远大的健康目标,以负责的态度来完成社区护理。

因此,作为社区护士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 (二)勇于实践,探索社区整体护理模式 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

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是当前较为理想的护理模式,但这一护理模式,目前仅在医院内实施。在不断拓展社区护理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探讨如何将整体护理运用到社区护理中去,逐步扩大整体护理的实施范围,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三)重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研究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健康教育等工作。 而目前,全国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但数量相当少,而且这部分专业人才将来主要是进行社区护理研究、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很难满足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因此,各级医学院校应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同时还应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 我国现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可组织有一定社区卫生环境和较好护理教学基础的试点学校共同研究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为0。 70∶0。

55∶1。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学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它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不足。

我国卫生部于1993年、1997年对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了调整,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人文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内容,但只占其课程总量的5%左右。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还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理人员的要求。

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形成体现现代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是既必需又必要的。护理课程设置中社会学、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应该有显著的增加,专业基础知识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护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中应更加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增加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能力方面,护理教育应突出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护理专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型人才。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