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质量专业知识

1.精益品质是什么

说精益品质,首先得说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

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

精益生产又简称“精益”,利用杜绝浪费和无间断的作业流程──而非分批和排队等候──的一种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

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理念是:全过程的高质量,一次做对 。也可以叫做零缺陷。这应该就是你所说的精益品质的意思吧。

2.求精益生产基础知识

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在每一道工序进行时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团队工作法

团队工作法(Team work)。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这与日本独特的人事制度关系较大)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 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 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3)业务控制观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3.精益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原则有哪些

精益质量管理的4大原则及5大法宝如下:

一、精益质量管理的原则

精益质量管理在借鉴了精益生产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形成了 “三不”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1、不制造不合格品 每一位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和每一道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是保证不制造不合格的关键,这是“三不”理念中的重点,只要每位员工都不制造不合格品,就能保证“不流出不合格品”和“不接受不令格品”的执行; 2、不输送不合格品 操作者或者质检人员发现不合格品后,立即暂停本道工序的生产,以防不合格品被输送到下道工序。为了保证及时发现不合格品,员工的自检和质检人员的全检或抽检非常重要。操作者应熟练掌握产品的各项属性及其检验方法,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自检;质检员依具体情况而定,对每进工序的产品分别进行全检或抽检,保证不合格品不被输送到下道工序; 3、不接受不合格品 操作人员在发现前道工序输送来的产品不合格时,应立即通知前道工序及质检人员,请前道工序立即停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彻底解决问题后再开工。 4、质量持续改进 精益求精是精益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产品的质量方面,通过不断地对产品质量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找到和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持续地改进。

二、精益质量管理的五大法宝

1、员工职业化 精益质量管理五大法宝之一是员工职业化。精益质量管理将员工职业化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是与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的一个显著区别。精益质量管理借鉴有关管理革新项目成败经验教训,将员工职业化作为推行精益质量管理革新的首要关键要素。 对生产作业系统而言,员工职业化包括工人的职业化,也包括主管以及更高层次人员的职业化。虽因角色不足,但都对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产生影响。员工职业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的首要关键成功要素,是精益质量管理的一大法宝。 2、生产系统化 生产系统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二大法宝,是精益质量管理的核心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作业系统,系统化的涵义就要是从作业系统全局寻求影响质量、效率、成本的全局性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达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 3、工序标准化 工序标准化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工序标准化也是生产系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序标准化列为精益质量管理的第三大法宝,是基于工序在生产过程的重要地位。工序是产品形成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工序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5M1E(人、机、料、法、环、测),构成工序标准化的六大要素。 4、度量精细化 度量精细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第四大法宝。度量是六西格玛管理和ISO9000质量体系特别强调的管理要求,在生产管理中常以统计一词表达相关生产结果。度量与统计是有区别的,度量隐含着与标准的比照,数据结果是处于坐标系中的。而统计则未强调与标准的比照,对偏差常不作深究。 5、改进持续化 改进持续化是精益质量管理第五大法宝。持续改进是精益生产、六西格玛、ISO9000体系共同强调的理念。改进持续化在精益质量管理中起承前启后作用,是度量精细化的延续和要求,缺少改进持续化则度量的作用将削减,而员工职业化、生产系统化、工序标准化则会缺少新的活力和要求,管理将止步不前甚至于倒退。

4.精益生产的基本知识

1、精益生产方式的定义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据,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2、精益生产方式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

3、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是:“精”就是精干,“益”就是效益,“精益”就是要投入少,产生多。

4、精益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在思维方法上的根本区别在对企业经营目标无止境的尽善尽美的追求。

5、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

a.实行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杜绝一切超前超量制造;

b.产品开发和生产准备周期短;

c.主机厂与协助厂关系密切共同利益;

6、精益生产方式的起点在销售,而且把用户看成是生产制造过程的组成部分。

7、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方法包括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平准化生产、快换工装、标准作业、同步节拍生产、改善活动、设备零故障管理、目标成本、三不流质量控制法等十个方面。

8、精益生产方式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做法是用拉动式管理替代传统的推动式管理。

5.精益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该干什么

精益生产与产品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益求精是精益思想的精髓所在,在产品的质量方面,通过不断地对产品质量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找到和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持续地改进。 精益生产方式是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够灵活地生产适应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诸多方法,对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精益生产质量管理方法能平滑实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和成本的综合改善,避免原有生产项目与质量项目相互孤立以及项目切换困难的弊端,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6.精益质量管理的三个关键控制是指什么意思

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过程控制阶段和“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下面分享质量管理的三个关键控制内容。

一、进料控制–来料检验(IQC)

班组长要严格把守住进料控制这一关,因为物料的好坏是影响产品的直接原因。要搞好班组质量管理,不仅要在班组成员中进行,而且要看到加工商所在班组成员的质量素质。

二、过程控制–过程检验(IPQC)

质检员在检验加工商所提供的材料无质量问题后,这些材料就会进入生产线,从这以后的质量控制就叫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包括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两部分。查看更多精益质量管理内容登录/

1、半成品检验

包括首件检验、中间检验和末件检验。首件检验是对每班生产线开机运转或生产线调整后生产的第一件或前几件产品进行检验;中间检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检验;末件检验是指完成批量生产后对最后几件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2、成品检验

包括外观检验、特性检验、尺寸检验、包装标示检验和耐冲击试验等。外观检验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外观没有变形或受损;特性检验是检验产品的化学、物理、电子特性对产品功能的影响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尺寸检验是检验产品的规格和尺寸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包装与标示检验是检查产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同时对标示的位置、内容,是否有检验员盖章等进行检验;耐冲击试验是对产品的冲击力和抗压力等是否达标进行检验。

三、成品控制–最终检验(FQC)

当产品完成后,班组要对成品控制进行严格把关。只有各个环节都严把质量关,才能最终实现零缺陷。成品质量控制是产品出班组前或者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检验工序。检验内容包括:检查产品表面有无划伤等,抽查产品检100验程序是否按质量要求进行,检查并完善产品质量印鉴制度,检查为客户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文件是否齐全等。

质量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事后要检查、处理、改进和事中把关、控制、更重要的还要的还要进行事前的预防以及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事后的检验把关是“基础”,事中的过程控制是“关键”,事前的预防控制是“必然”。质量管理的重心就是如何通过事前的有效控制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过程,如何通过对事中的过程控制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7.怎么做好质量工作

质量工作,我做了3年了 有一点体会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从本质上来讲,这个工作或者说这个部门是给公司消耗利润的。他需要公司投入很多的成本到这上面来。但从深入一点角度讲,他又是为公司节省费用和创造利润的部门。好的产品带来更多的市场,更多的合格产品,让我们免除了售后的困扰。

质量工作的实质就是 在当前公司目标的前提下 维持公司投入成本 免除的售后成本 创造利润 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举例: 现在公司的合格率是50% 第一年公司可以投入100万 来提高合格率到80% 那么 算起来 是值得的。 第二年公司感觉创造的利润比较合适 合格的产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名气 还可以投入100万 ,那么第二年我们这100万 可能只能提高到90% 到了第三年 公司想再次尝试提高到95% 可能就需要投入300万 那么 这时我们就需要算一下了 从90到95的合格率 带来的效益能不能和这300万相挂钩,如果能持平 我们可以投入 如果觉得不值得我们就需要控制一下了 。

质量管理 这只是大方面, 小方面 不过就是查一下不合格率,判定一下 是哪个部门的责任或者技术设计问题或者人为问题或者采购问题 让他去改进。 每月做一下曲线图,年底 从图中来分析出谁的原因占多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质量缺陷。 具体很多东西 你看看慢慢掌握。

8.企业精益质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精益质量管理研究目的是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基于制造企业质量、效率、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管理重点。作业工序是基本生产单元,是形成产品的基本过程,对产品质量有着关键影响。作业工序除显著影响质量外,对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均有直接影响,作业工序是精益质量管理的基础关键点,其管理的重点是质量。作业系统由作业工序组成,作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对生产效率有着关键影响,进而对生产成本有着直接影响,也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作业系统是精益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其管理的重点是效率。

精益质量管理研究对象是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其中作业系统包含作业工序,精益质量管理对象如图2所示。精益质量管理“精益”的研究重点是作业系统,重点是效率改善,其核心工具是“JIT指令”;“质量”的研究重点是作业工序,重点是质量改善,其核心工具是“Cpk指标”。“精益”与“质量”研究中均要综合促进成本的改善,并通过自身的改善达到成本的改善。

针对作业工序的质量改善是精益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是推行精益质量管理的切入点,也是精益质量管理推行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对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是效率的基础,质量也是成本的基础。通过作业工序质量的改善,实现精益质量的基础保障之后,过渡到作业系统精益的改善,总体实现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质量、效率、成本的改善。由于作业系统和作业工序与外围管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作业系统及作业工序的精益质量管理,可进一步实现外围管理系统改善。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