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欣赏陶艺作品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 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 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
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
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
2.简述制瓷的主要条件
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3.说明文《中国瓷器》的主要内容
怀旧而不妖。
莲花的绅士也。 “当我们年轻的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文章中,我记得有一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背诵这篇文章,目的是要学会做一个绅士,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要洁身自好,男人做不落入异端邪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莲花真的辜负这个神圣的理想,超薄的大量淤泥池底部的湖泊和丰富的家庭游泳池,瓦缸盛开。莲花科学名莲,从僧伽罗语莲的莲花是最常见的作为一个宗教和哲学象征意义的植物。
五千年来,莲花代表神圣的阴柔之美和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亚洲的偏远地区,这仍然是野生莲,但大多数的莲花点缀的景观和食用,莲子,莲花根常用适合亚洲人的食物,所以很多人都会心栽培荷花香,通常为白色,粉红色,但也精心培育来自北美的条纹和暗红色的品种有黄色的花朵沉默。
莲花茎通常是中空的直,莲花细发,不沾水,开花后,平顶莲蓬每个孔结活力的种子,如莲子于1951年,是最持久的植物,被发现在在东京附近的泥炭沼泽,三年前,2000荷花,这是发芽,开花,最终结果莲花长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亚,印度,中国,日本,但很多人误以为LOTUS生产的埃及和地中海。古埃及人装饰庙宇首都的“莲花花蕾”,仿自睡莲,而荷马史诗诗“奥地利莲花比赛”(Odyssey)的实际饮用的下降柘日期(没有关系)和莲花酿制的饮料的逸自然忘了陷入困境的情况公元前约500年的荷花蔓延到埃及,可能会带来的波斯人。
的希腊作家希罗多托斯描述埃及的工厂中写道:“越来越像玫瑰百合在河中;水果生长在一个吊舱像黄蜂窝。有很多可食用的水果,如橄榄核的大小,你可以吃新鲜的,但也可以吃干。
“他说清楚莲花已知最早的有莲花艺术品,但也荷花与神的结合在一起,一个戴着莲花的裸体女神像,在印度恒河公元前3000年出土的文物,文献中有关印度莲花女神的记载,最早见于印度的吠陀文献中,连神诞生在莲花,站在莲花上,戴着莲花的花环。有点古老的印度诗人古梵文描述他的妻子并说:“大眼睛像莲花蓓蕾,手,如莲花,莲藕等。
“婆罗门教神话,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在时序上生出的莲花钻了出来,从肚脐到中央比罗尔家庭生活在印度次大陆解释世界的起源有类似的说法:”起初,世界是水莲花,生下的水。当泰坦生活在地狱,莲子干水,莲花座。
“佛教徒也采取问世后的佛教,佛教莲花的主要标志,后来成为佛陀悉达多太子诞生后,立即来到脚踏实地去的七个步骤,学生一步一步莲花,荷花成为了一个符号从公元1世纪前后,他的出生,佛像已经经常坐在莲花上,他的姿势,或莲花坐或坐幸运的,典型的佛教僧侣打坐坐法大日经解释说:“左脚先, ,右脚向前的左上角,右上角称为莲花坐;一只脚右上角的“吉祥坐。 “佛教认为莲花反应从业者的真诚度僧佛,西方七宝池,生藕1,复杂的,其花渐大,如果退惰轮,的花朵枯萎下降。
他们认为: “诸天述说的人吗?飞蠕动像脱胎换骨在阿弥陀佛制动,无论是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花作为佛教传播到亚洲的每一个角落Java的婆罗浮屠佛教坛宝日在缅甸的古老城市,素可泰府,泰国和柬埔寨的吴哥寺和其他地方。
大寺庙钟声塔在斯里兰卡,巴厘岛埋蓝与西藏ü的象征,你可以看到的图片荷花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口头禅:“?玛尼对祢?原谅弼教? “啪英里”的意思是莲花。 日本的莲花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幽灵。
典型的日本花道的方法:荷花与莲花一半的荷花,莲蓬干,新的,未开封的莲花,莲花蓓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但莲花和文化关系最深的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定会喜欢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莲生污泥,不与泥同调的一致好评。中国文学的诗,相关的莲花指望他们数,莲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最常见的是荷兰,芙蕖,邯郸以中国画为夏天的一个标志,中国的瓷器,地毯和服装常画荷花,莲花盛开的预兆收获,但也代表夏天的美丽景色。
附近的北海公园,北京故宫御花园,花园,人工湖的荷叶覆盖,莲花有时近两米以上的水,开车千万优雅,芳香的花朵。荷叶驾驶了船,中国荷花话语,莲花代表贵子,莲花宠儿的。
并蒂莲代表一对恋人,缠绵虽然分手的男人和女人的,但感情是没有绝对的。有人说,在第五世纪,南齐董胡嗯气候“凿金荷花醚和潘飞线,说:”这一步一步莲花也!“所谓的后美女步凌波,也被称为为汤显祖莲花的女人。
崇高的水生植物也可食用,中国到处都是莲花,经济作物。莲藕根茎,含有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脆嫩多汁,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用于汤,炒菜,充满了糯米莲花ATC蒸上好甜品。
米饭可以用新鲜的荷叶荷花或干荷叶,蒸米饭特别的荷叶清香。 ,营养莲子,糖煮,制成的糖藕,莲子汤,莲子也可以被添加的糕点,中秋节月饼,莲蓉视为上品。
干莲子可以磨成粉,或供药用。例如,在斯里兰卡,荷花是一种主要的痔药物。
莲花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雄蕊可用药物治疗小便失禁和精细泄漏。对于怀孕的妇女,在泰国的神莲花瓣泡茶喝,我相信可以减少早上呕吐婴儿强大的。
“周敦颐”爱莲说“莲花和字符类型的链接,仍然菊花丰富的隐士;牡丹花,荷花,花。
4.学习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体会与收获
东汉晚期,制瓷技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飞速发展,北朝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完善;元代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更为精密,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官营手工业的推动。 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成为稀世之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遍销全世界。
5.品悦陶瓷,专业知识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
6.瓷砖的专业知识
瓷砖
所谓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总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
分类标准
国家分类标准:
瓷质砖 吸水率 小于等于0.5%
炻瓷质 吸水率 大于0.5%小于等于3%
细炻质 吸水率 大于3%小于等于6%
炻质砖 吸水率 大于6%小于等于10%
陶质砖 吸水率 大于10%
吸水率表达: 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
依用途分:
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 、工业砖等
依成型分: 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
依烧成分: 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瓷砖
依施釉分: 有釉砖、无釉砖
依吸水率分: 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陶质砖
依品种分: 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全抛釉、抛晶砖、微晶石、劈开砖、广场砖(文化砖) 依生产工艺分: 印花砖、抛光砖、斑点砖、水晶砖、无釉砖。
随着现代瓷砖工艺技术不断壮大发展,还衍生出多种创意瓷砖来迎合人们不断更新的家居装修理念。如:喷墨印花砖、木纹砖等。
相关术语
1.有釉砖正面施釉的陶瓷砖。
2.无釉砖不施釉的陶瓷砖。
3.平面装饰砖正面为平面的陶瓷砖。
4.立体装饰砖正面呈凹凸纹样的陶瓷砖。
5.陶瓷锦砖用于装饰与保护建筑物地面及墙面的由多块小砖拼贴成联的陶 瓷砖(也称马赛克)。
6.广场砖用于铺砌广场及道路的陶瓷砖。
7.抛光砖经过机械研磨、抛光,表面呈镜面光泽的陶瓷砖。
8.渗花砖将可溶性色料溶液渗入坯体内,烧成后呈现色彩或花纹的陶瓷砖。
9. 仿古砖不同于抛光砖和瓷片,它“天生”就有一幅“自来旧”的面孔,因此,人们称它为“仿古砖还有复古砖、古典砖、泛古砖、瓷质釉面砖等等。仿古砖设计的本质就是再现“自然”。
7.请老师们给介绍一下入门瓷器行业的一些知识吧
瓷器入门 作者: 植物园 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在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处河南省的钧窑,采用厂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
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瓷盘》,是优美的天青色,制作时,由于在天青色的釉下加氧化铜,高温起化学变化,铜还原为红色斑纹,和天青色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艳丽漂亮。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色彩柔和,像玉一样,1921年,日本人茧山从北京琉璃瓶厂买了一件宋代龙泉窑的香炉,兴奋异常,遂把他在东京开设的古玩字号”会仙堂”改名为”龙泉堂”。 1923年,东京大地震,地动山摇,茧山置万贯家财而不顾,只身抱着龙泉香炉跑出震区,真是视瓷如命。
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黑瓷似乎除黑而外难以创造特色,但宋代的匠师却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
见《建窑星点乌金釉茶碗》,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表面,在高温的釉层里流动,形成条纹和星点。 地处浙汀省的哥窑的青瓷器,器身满布断纹(专业术语称作”开片”或”纹片”),以此作为釉面装饰,本来”开片”乃是上艺上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过大而出现的一种裂纹,是一种缺陷。
而哥窑的匠师们却通过工艺的调整,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作为瓷器装饰的一种特殊手段,有意追求一种缺陷美。 见《哥窑贯耳炉》,巧妙的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我们现代所说的龟裂纹就是这种纹饰。
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对我国陶瓷美学的一大贡献。 北宋汝瓷粉青釉双凤耳尊(见下图) 尊高22公分,口径14。
5公分,底径11公分,胎质灰白,口下部附双凤耳,釉色粉青,釉光莹润,玉质感较强,垫饼支烧,露胎处呈姜黄色。 器型秀美为传世品所罕见。
8.描写瓷器的说明文,要求符合说明文的方法,650字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