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教师考试试题
一、新课程理论部分(20分)( 一 )、填空。
(16分,每空0.5分)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__________,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__________。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__________观、__________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__________者,也是新课程的__________者和__________者。
5、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课程__________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__________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 二 )、简答:(4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二、专业知识部分(80分)( 一 )、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方法。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
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二 )、选择(10分,每题1分)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 三 )简答。(40分,每题8分)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 )、案例分析(10分)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大概就是这样。
2.小学科学教师考试试题
一、新课程理论部分(20分)( 一 )、填空。
(16分,每空0.5分)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__________,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__________。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__________观、__________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_________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__________者,也是新课程的__________者和__________者。
5、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课程__________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__________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 二 )、简答:(4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二、专业知识部分(80分)( 一 )、填空(20分,每空1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方法。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
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二 )、选择(10分,每题1分)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 三 )简答。(40分,每题8分)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 )、案例分析(10分)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大概就是这样。
3.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课小草与大树的答案
一、为什么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均为实验版。
通过前一轮的实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通过前一轮的实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修订的条件基本成熟。
●编写人员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加深。●应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为课标和教材的正式修订做好准备。二、本次教材修订的目标是什么?●突出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
如: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得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凸现科学教学的任务(是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而不仅仅是事实)。
●体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三、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原则?●体现科学课程发展的方向: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
●整体框架不变,适当调整和修改(因为课标还没有修订)。●保留原来的精华,吸收一线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建议。
●解决原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概念不明显;部分年级、部分课时容量过大;部分内容要求过高等。四、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主要变动?1、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
◆原教材: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上,可能太过于偏重“过程”。因此,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有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修订版教材: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强调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例如,三上科学《植物》单元:◆原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和“一片完整的叶”等四个一级活动(4篇课文)组成。
单元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2)组织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①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②经历对大树和树叶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③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过程;④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的过程;⑤经历初步的、在观察的活动中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修订版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等7篇课文组成。
单元目标是:科学概念:(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他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与方法:(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2、教材内容的调整。
(1)单元整体调整。修订版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都由四个单元组成(原教材由四至六个单元);其中三、四年级每个单元都是7篇课文,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是8篇课文。
(2)内容增减调整。如三上动物单元,增加了“蚯蚓”、“金鱼”和“动物的共同特点”等内容;删去了“蜗牛和蝗虫”比较的相关内容;对“蜗牛”和“蚂蚁”等内容进行了整合。
(3)教材内容的难易度调整。如“沉和浮”单元,从三下调整到五上;把原五上的《健康生活》单元内容调整到四上并改为《我们的身体》单元。
(4)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原教材:一般一开始就直接呈现探究活动;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材一开始呈现的就是活动标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接下来便是活动操作方法介绍。
◆修订版教材:一般一开始提出问题或科学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或其他学习方式),进而理解科学概念。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是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
4.小学科学的专业知识
一、科学知识:1.电磁铁只有通电时才具有磁性。
2.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绕向有关,当电磁铁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当电磁铁的线圈绕向改变时,它的磁极也会改变。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导线的粗细等有关。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电池数量多,磁力大;反之,则磁力小。
4.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5.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6.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7.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
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收化学能。8.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9.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0.课本第62页的漫画,能量是这样转化的:太阳能——植物果实储存的化学能——人体储存的化学能——自行车的机械能——发电机的电能——电炉的热能——水蒸气的热能。11.各种各样的电池:干电池(普通电池和钮扣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蓄电池——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12.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
古代植物死后,经过沉积作用,被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又经过地壳的变动,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了煤。13.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14.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15.新能源: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
二、科学探究:1.下面是601班的同学做电磁铁的两次实验,通过下列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次实 验 线圈匝数 10 20 30 第二次实 验 电池数 1 2 3电池数 1 1 1 线圈匝数 10 10 10吸的铁钉数数 8 9 11 吸的铁钉数 8 14 182.实验证明: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用指南针检测:在通电情况下,铁钉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北极相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我们可以判断这端是电磁铁的北极;同样,铁钉的另一端与小磁针的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南极相斥,这说明这端是电磁铁的南极。
这样做,我们就测出了铁钉电磁铁的钉尖、钉头各是什么极了。3.实验证明: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吗? 问题: 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4.实验证明:电磁铁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