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经营分析的专业知识
运用定量分析、业务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现代经营分析体系。包括:经营基础分析、财务分析、市场分析、劳务分析、生产分析、物资分析、经营信息管理分析等。具体分析方法都是从会计、统计、工业工程、应用数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中借用来的。
分析方法 ①定量分析。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综合地表现在财务报告中。把财务报告中的实物指标和货币指标结合起来,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定量分析中,通常采用会计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平衡分析和边际分析等。②业务分析。以货币和实物单位表现的各种经营活动结果指标的分析。对于经营分析而言,业务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经营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业务分析包括工程分析、管理分析、组织分析等内容。③行为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根据人的行为进行的,因而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的作用主要指每个人的能力和积极性,而决定集体效率的是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在行为分析中,通常采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对个人行为、群体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进行分析。上述三类方法的结合应用,实际上是把企业看成一个系统,沿着系统的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特性分析 在经营分析中,通常用收益性、生产性、成长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五个特性概括企业的经营现状。其中的每一特性都用几个不同的指标描述,然后将五种特性绘制成经营分析图(图1),借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经营分析图的绘制方法是:先画出三个同心圆,再将其平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代表收益性、生产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同心圆中最小圆代表同行业最低水平,中间圆代表同行业平均水平,又称准线,最大圆代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在五个区域内,从圆心开始以放射线形式分别画出相应的指标线,指标的刻度及同心圆的大小,由相关指标及同行业水平决定。在此基础上,将本企业有关指标分别标在各指标线上,并将各点连接成一封闭曲线。如指标处于标准线以内,说明该指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需加以改进;如接近或位于最小圆内,说明该指标处于极差状态,是企业经营的危险标志;如指标处于标准线以外,说明该指标处于理想状态。不同的指标通过经营分析图反映出企业经营的不同状况,大体可分为:
①稳定理想型(图2)。它表明企业经营素质好,企业应采取积极推进策略,掌握由稳定理想型→成长型→稳定理想型,或稳定理想型→积极扩大型→稳定理想型的一般规律,使企业健康发展。
②保守型(图3)。它表明企业过分强调财务安全,属保守型经营素质。企业应积极改善市场策略,开拓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促使企业向稳定理想型发展。
③成长型(图4)。这是经营状况处于恢复期,而财务方面未能适应快速发展情况出现的图形。此时企业应注意筹措资金,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④特殊型(图5)。它是拥有特殊技术的企业所显示出的图形。对此,企业要注意增加销售并积累资金,促其向成长型进而向稳定理想型发展。 ⑤积极扩大型(图6)。这是从量的角度积极扩大时出现的图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据详尽的利润计划扩大营业内容,投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注意节约,促使企业向稳定理想型发展,避免向活动型、均衡缩小型转化。
⑥消极安全型(图7)。它表明企业在维持消极经营。这时企业应充分利用财务方面的优势,提高生产、销售、利润等增长率,同时促使企业开发产品,使企业经营向积极扩大型进而向稳定理想型发展。
⑦活动型(图8)。这是企业销售额急速增长时常见的图形。企业应制订长期利润计划,采取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充实企业资金,以促使企业经营由活动型向成长型进而向稳定理想型发展。
⑧均衡缩小型(图9)。这是一种最差状态的图形,所有经营指标都低于标准线,问题成堆,很少有改进、更新的余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认真研究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明确企业的前途。或者设法使企业由均衡缩小型向活动型进而向成长型、稳定理想型发展,摆脱倒闭厄运;或者确认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主动申请清算,以图再生。
2.请利用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提高企业的运作管理水平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
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
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
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如射洪县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
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
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
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
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
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
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
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
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
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
3.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如何让将个人与企业有效的结合起来考虑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为企业员工做职业规划时,应尽量将个人的意愿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为员工制定与企业同发展共成长的职业规划目标:
1,首先帮助员工一起梳理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了解员工目前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技能和能力、经历和经验、性格与素养、价值取向等。受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年人往往容易忽略自我,更多地受到父母、老师之引导而确定自己的大学学校与专业,其实,员工对自己并不了解。因此,企业在帮助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时,首先要帮助员工认知自我: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往往是难能一蹴而就的。
因此,企业在一开始员工入职时,要对员工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样的面试交流,需要每季度做一次,通过这样的沟通交流,不断帮助员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正面了解自己的优长,了解自己的真正欲求,这是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缺乏了这个基础,所作出的职业规划往往会脱离实际,或者会朝规划夕更改,失去其实际意义。
2、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员工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其运营模式,其未来发展前景,要帮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理念,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赢利模式,业务流程,企业人力资源的成长政策与战略等,从而,使得员工对企业的发展与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助其个人的成长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相统一。
3、在前面的两个前提下,帮助员工规划一套成长的路径,一条发展通道,明确无疑义,例如:行政专员2年,行政主管2年,总裁办副主任2年,总裁办主任3年,总裁助理/行政总监3年,副总裁。等等。
4,在每一步成长时,都要再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重温其职业规划的目标,有时,根据事态的发展和企业的变化,亦可对原本制定的职业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以更好地把握难得的机会。比如上例中,为了培养人才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管理人才,也可以调整职业规划,如派驻人才到子集团担任核心岗位,在外地历练3年后,再行提拔等。这些调整,建议以企业为主导,对人才有意识地引导,但,一定要征求人才的意见,要人性化地考虑到员工成家生子后有可能的家庭现实,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在做好其职业规划的同时,也不忽略其家庭的规划,求得统一。
5,企业还要关注与员工的职业主题交流,要周期性地与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反馈交流,并作好记录,年终绩效考核时,要对照规划目标进行整合分析,以利了解员工现状,帮助其成长,有步骤地实现职业目标。若企业员工人人都得到职业的成长,企业必定有了长足的发展。
4.如何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一、加强员工培训,必须正确认识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海红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样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来看,员工培训工作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一是员工自身学习意识不强。由于员工知识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理论学习困难很大,同时由于观念滞后,不善于学习,部分员工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个别员工不会、不懂、也不学,甚至还不问。
二是发展潜力不足。部分员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是个别部门缺乏长远眼光,培训工作开展不实,缺乏长期性。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在抓员工教育方面存在学而不真、考而不实、考核不严的现象,学习培训时紧时松,缺乏监管。
四是培训师资力量短缺,培训能力不足,致使培训质量不佳。公司缺少内部专职培训师,大部分参与授课的培训师都是从各部门临时委派担任,因此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培训师因受时间和经历的限制,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专业技术达不到全面、精通,影响培训质量。
二、加强员工培训,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一个企业要有良好的培训机制。完善培训机制运作,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推动力。
加强员工培训,我们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机制,以此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动力与活力。1、企业领导必须重视,树立长远的培训观念。
搞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需要公司领导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上,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的重要意义。当前,海红公司正处在实施易地技改,实现建设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卷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
随着企业的发展,行业形势日新月异地不断变化,目前员工的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将不能满足公司建设现代化卷烟企业的需要,广大员工的知识必须得到不断地更新、充实,才能真正使企业得到又好又快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领导应把目光放远一点,树立起长远培训观念,真正从认识上统一,从行动上支持,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列入工作日程,制订长期的培训目标、计划,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员工培训工作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企业发展。
2、加强培训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培训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就是不重视企业的发展,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不加强培训与学习,就不能提高自身水平。因此,企业应建立员工培训中心,实行统一管理。
把员工的培训工作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确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做到员工培训有人抓、有人管,不断完善员工的培训体系。制定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员工对参加培训,促进个人提高的积极性。
3、加强培训管理,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定期对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进行考核,以考核的成绩纳入他们的绩效考核中,与收入直接挂勾,促使他们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以求达到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4、加大培训投入,建立约束机制。搞好员工培训工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公司应把员工每年的培训投入费用列入预算计划,建立和完善一套约束措施和培训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制度、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培训奖惩制度等,将员工的考核、上岗、奖励等与培训结合起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等,防止出现“闲者多训、忙者少训、优者不训”的现象。
三、加强员工培训,必须科学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员工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培训的内容出现失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会造成时间与资金的浪费。因此,对于员工的培训,要根据员工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着眼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
1、要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内容进行培训。员工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着员工能否干好工作的保证,因此在确定培训内容上,应重点教育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对员工的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员工的技术技能、专业知识有高有低,因此在确定员工培训内容时,要针对员工的技术技能高低,专业知识的不同,分类别、分档次对员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切忌出现一锅烩的现象。
3、对员工的培训内容要有前瞻性。要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进行超前培训与人才开发,重点培训一些实用的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储备,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
4、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步伐。随着行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由原先的专业单一型向复合。
5.如何将工商企业管理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联系
在工作中慢慢印证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填充理论中空洞的地方,实践过程的思考和领悟都可以与之结合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或能力,并回归到工作中,这样才能有效的与现实联系起来。
工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应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有广泛的知识。熟悉各类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够胜任企业管理工作。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