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这项改革,降印花税算个啥

作者 | 深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依然很焦灼。

经济数据不太好看,行情也很低迷,一直寄予厚望的活跃资本市场政策迟迟未出,但又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势。都说朦朦胧胧的爱最让人心神不定,这话还真奏效。

试问各位投资者,是不是只要一天还没有落地,你都会在去和留中不断摇摆?

现在能够激起市场情绪的,除了小作文还是小作文。

但是,市场上涨不能老是依靠小作文,只有痛下改革决心,才能真正做好资本市场。

01

市场化改革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话没毛病,但要等到经济好转,股市才好转,又是一件很耗时耗力的事情。

因为经济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且极具周期性。在上升期,你让它冷却,它偏不,你觉得它已经很夸张,它还可以再血脉喷张。反过来,如果进入了下行期,哪怕你三跪九叩,它都可以头也不回地往下走。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并不怎么好看,外贸、工业、消费、信贷,除了不及预期还是不及预期。有人说是刺激不够,还要继续刺激,这话也没毛病。

但你有没有想过,单纯地印钱,政府牵头启动各种大项目,或者说刺激消费,真的有用吗?

难道靠刺激就可以成功对抗经济周期吗?

我没这么大的信心。

回过头,再去看看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表现,应该说基本没有遇到过大波折。即使内外环境不好,国家每一次都能够转危为安。

就拿1997年金融危机来说,刚刚融入世界的外贸业,羽翼未丰,突然遭遇重创,加上次年的自然灾害,国企职工下岗,以及银行业坏账等问题,形势确实比较糟糕。

再如2008年金融危机,那个时候我们的经济已经深深纳入全球供应链,并且是公认的世界工厂,那个时候讲起咱们的经济模式,必提5个字:外贸导向型。金融危机的冲击,最明显的就是外贸订单没了,这跟今天的产业转移没啥关系,那个时候的发达国家居民,都被债务杠杆压得“无家可归”,确实没有啥购买力了,是真的穷。

这两次的任何一次,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并不比1980年代末差,比起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税收锐减,银行坏账频发,跟其他国家一样,其实也没什么新鲜事。

但为何国家最终都能够转危为安?

我想还是用5个字来概括:市场化改革。

97年那一次,用的是让商品房市场化,以及后来加入世贸组织,既扩大了内需,又收获了全球产业链转移的红利,如果加上差不多同时期进行的高校扩招、西部大开发等等,经济就重新循环了起来。

08年那一次,用的是基建+房地产,其实也是扩大内需,加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热潮,经济也一下子重新活跃了起来。

在2001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GDP增速经常可以去到双位数,靠的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外贸红利,另一个是国内需求红利。

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中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危机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有办法应对。这两次,不管是加入世贸也好,住房商品化也罢,所做的都是市场化改革。

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老美是肯定不会让咱们加入世贸,后来的世贸红利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把住房商品化,也不会有后来的房地产热潮,不会有如此大的GDP增量。

02

啃点硬骨头吧

现在,是个股民都知道经济预期不好,对于未来的市场预期也是不好的。只有扭转预期,才有可能真正止住下滑的趋势。

但是,究竟要如何扭转预期?

我觉得深层次的东西,还是要依靠市场化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释放更多的增长动力。

从资金面上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投资能力是有的,万亿级别的存款还躺在银行里,不少企业的资金储备也相当丰富,关键是如何把这些资金真正通过投资和消费,运转到整个经济系统里面去。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各种政策的效果仍然相对有限。企业家没有看到市场化改革,自然也不敢贸贸然扩展生意;民众没有看到市场化改革,自然也不敢投资,更不用说加杠杆,至于消费,单靠吃吃喝喝,能拉动多少GDP?

所以他们宁愿躺平,选择提前还贷,也不愿意花钱。

现在说资金不充裕,肯定是假的,不断地降准降息,银行的放贷经理就差没跪在各位老板面前,求大家笑纳了,但同时,资金空转,无法更好地用于生产和消费,也是真的。

很尴尬,确实很尴尬。说白了,还是预期问题,是信心问题。

市场化改革不仅仅对于经济,对于股市也是一样的。

跟外国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化程度确实不够高,做空机制不完善,退市机制不完善,监管和处罚的力度太轻,很多金融工具都没有,这才是造成经济总量10年里已经翻一倍,但A股10年前是3000点,现在还是3000点。

没有市场化改革,A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新陈代谢系统,更不可能高效地运转,让老百姓赚钱只能成为美好愿望。

其实,市场化改革措施大家都懂,比如放开退市,做不好的公司就滚蛋,你看看还有多少公司不好好干的?加大处罚力度,弄虚作假的,坐庄的,罚他个倾家荡产,情节严重的甚至要蹲牢房,你看看还有多少公司高管,多少机构敢乱来的?

在市场化和强监管之下,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金融大鳄,因为它一旦成为大鳄,就注定面临猎人的枪,死路一条,即使今天侥幸能逃脱,明天一样要挨子弹。

如果这两项改革能够推行,将会是全体A股投资者的福音。如果还有更多更大的改革措施,那A股的尴尬局面,就有希望改变了。

03

印花税是绝招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热议降印花税,好像印花税一降,就能完全扭转股市低迷的现状。

当然,从过去降印花税来看,短期确实可以刺激一波上涨行情。

2000年后,国家对印花税的大调整一共四次,涉及的是税率高低和征收方式。这四次印花税率调降之后,上证综指成交量在当周最高上升分别是71%、98%、114%、139%。犹以2008年“4.24”印花税行情为例,前一晚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后,次日股市暴涨超9%,千股涨停。

理论上讲,印花税下降有助于降低投资者成本,促进市场成交规模走高,这个是业界共识。当指数全靠成分股拉动、其他个股大面积低迷的市场出现时,下调印花税往往能刺激新资金入市。这一次如果真的落地,来一波大涨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加上T+0,预计交易量还会更猛一点。

当然,交易量增加,也可能会导致股市的波动更为剧烈。于是一些清醒人士,就明确指出短期刺激后市场仍会沉寂,因为交易成本并不足以改变交易情绪。还是以2008年那一次降印花税为例,短暂反弹后A股继续探底,底部耗时3-5个月才最终确立,见底时,指数已经从3500点跌到了1664点,几乎腰斩。要知道,那个时候,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是山雨欲来,单单靠印花税调整,显然无力对抗这个大趋势。

所以说,降印花税充其量只能算一个短暂刺激因素,还真不是“万能药”,更不能解决股市长牛的制度问题。

目前,A股印花税的税率是0.1%,也就是一万元的交易,需要交10块钱印花税。如果税率下降到0.05%的话,等于降低一半的印花税费用。这对于大资金而言,确实能够省下不少费用,如1个亿,能够省下5万元,而对于小资金量来说,意义就相对有限了,特别是广大的小散户。

不过,在其他的改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实施,同时也能够见效的,恐怕也确实只有降印花税了。

从国家财政的角度,降印花税也确实有可行性,2022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2759亿元,仅占全年公共财政收入的1.35%,同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合计超过4.2万亿元,远超证券交易印花税税费规模。

换句话说,国家即使少收点印花税,对财政也没有什么大影响。另外,2021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税率调整权限从人民代表大会下放至国务院,税率调整的灵活度大大提升。

实际上,股票印花税在很多国际成熟股市是没有的,如果趁这个时间点,国家最终做出下降甚至取消股市印花税的决策,其实是在和世界接轨,是市场化改革中走出的关键一步。

现在前戏已经做足,媒体放风,专家发话,企业建议,我们就期待会有真正落地的一天吧。

04

结语

行情低迷,确实在消磨着广大投资者的信心。

实际上,股市的增长动力,从大的方向上看,就两个,一个是经济持续向好,上市公司持续赚钱,另一个就是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要真正破除A股十年前是3000点,现在还是3000点的魔咒,只能靠市场化的改革,降印花税、T+0等增加交易活跃度的措施是一个,但如果继续深入,放开退市、加大监管,甚至增加更多的市场化金融工具,协同效应会更加明显。

相反,如果不痛下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单纯降个印花税,省下那点钱,说实话都不够被人割一把韭菜。再说,对于大多数股民而言,真不缺那点钱。

从大的方面讲,A股其实还有不少市场化改革红利待释放,只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打破利益格局,真正推行并且执行到位,那才是真的让老百姓从股市赚到钱,然后再去消费,带动经济重上增长通道。

现在,真的是时候啃一下改革硬骨头了。

2023年,全球金融市场波涛汹涌,A股经受多方面挑战,指数几经震荡方向依然未定。

很多行业大起大落,概念浪潮起伏,投资者想要在股市赚到钱,也越来越难。

这几个月,我们遇见了房地产、新能源、大健康、大消费等行业的艰难考验,也见证了中字头、机器人、大金融等概板块的强势崛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