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还有救吗?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婷

碧桂园还有救吗?最近一周,围绕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巨头的生死大考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8月7日,碧桂园未如期兑付两支美元债利息,引发信用危机。此后,碧桂园向公众透露,当下公司出现阶段性的流动压力,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

至此,碧桂园最真实的情况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一场艰难的自救随之而来,它事关一家资产万亿的世界500强房企,牵涉成千上万的员工以及供应商,更可能牵动行业在重整洗牌之后的走势。

碧桂园自救,如何自救,能不能自救?成为外界最关注的问题。

碧桂园通过公告表示,千方百计开展自救,措施分为四步:一是竭尽全力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二是最大限度削减支出,三是董事会主席兼控股股东杨惠妍大力度支持,四是全力做好保交付、保信用工作。

所谓“自救”,其实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那一年,杨国强为快速发展的碧桂园按下缓冲键。此后,碧桂园负债一路走低,至2022年,碧桂园净负债率降至十年来最低值。

效果其实是显著的。2022年,在许多房企融资受阻之际,碧桂园进入多家机构的“白名单”,获得大额授信。同时,碧桂园作为3家示范房企之一,跻身绿色通道。此外,碧桂园保交付数量领先行业,规模常年位居行业第一。

上述行为和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碧桂园的认可。

碧桂园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自救的决心与外部环境。政策利好连下,行业转机已现。

8月以来,高层密集发声,一线城市也发出信号,房地产政策有望得到优化。

与此同时,多名业内人士呼吁,监管单位与融资机构应给予更多支持,为以碧桂园为代表的优质房企提供实质性帮助,提升市场信心。

道阻且长,行将且至。尽管陷入流动性困难,但在积极自救、行业转好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碧桂园仍有希望渡过难关,重回平稳健康发展轨道。


图源:视觉中国

自救早已开始

7月31日、8月10日、8月11日,碧桂园一改低调作风、密集对外发声。短短10天内,拉响亏损预警、发布自救措施、致歉,刮向碧桂园的风雨渐大。

“公司面临自创办以来的最大困难。虽然对本轮市场调整周期有所预判,但对市场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续度估计不足。”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在致歉信中坦言。

这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变化,房地产行业下行速度之快、调整程度之深,远超所有人预期。包括杨惠妍在内的从业者,在年初都曾是乐观派。

时间回到3月30日。刚刚接棒的杨惠妍首度亮相碧桂园业绩会,一袭黑色西装之下,杨惠妍沉稳应对媒体提问,清晰表述战略打法,为“首秀”赢来掌声。

此番亮相,杨惠妍踌躇满志。不久前,她在年报中写道,酷寒已过,暖春将至,碧桂园人一定会勇毅前行。

意气风发之际,杨惠妍操刀一场战略转舵——撕掉“三四线之王”标签,调仓一二线城市。为此,杨惠妍祭出三大招: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占比对半分、打造适合高能级城市的产品、寻找土地机会。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碧桂园内部早在2015年便提出要战略覆盖一二线城市。

事实上,在大多数行业观察人士看来,碧桂园的三四线战略踩准城镇化风口,最终在竞争大势中登顶。如今提出一二线战略,也是遵循市场规律的选择。

2015年之前,一二线地价非常高,三四线战略正好与彼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相匹配。此后,从战略覆盖一二线到换仓一二线,均是碧桂园根据市场变化所做。战略覆盖与换仓一二线,都被视为碧桂园在调整周期里主动求变的积极信号。

碧桂园将雷厉风行的作风用以降杠杆,这在日后成为其关键的救命稻草。

2015年,碧桂园内部设立一道财务红线,如净借贷比率不高于70%、现金余额占总资产的比重须高于10%等。至此,碧桂园领先于“三道红线”5年,在内部降杠杆。

截至2022年,碧桂园总借贷余额同比下降14.7%,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69.4%;净负债率进一步降至40%,达到十年来的最低值。从净负债率指标看,碧桂园与以稳健著称的万科相比,也不逊色。

通过主动或被动地降速,碧桂园获得了一年多来抵抗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筹码。近3年来,房地产企业融资端收紧、销售不振,碧桂园仍通过自有资金偿还大部分外债。当入水口缩小而出水口仍在时,平衡收支的压力压向碧桂园,危机一触即发。


图源:图虫创意

风雨欲来之际,人们关心杨家父女的动向。

去年年底,碧桂园被传出资金危机。非常时刻,杨惠妍为碧桂园提供超50亿元免息贷款。上市至今,杨惠妍及其家属,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公司约386亿港元,且从未减持碧桂园的股票。

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杨氏家族带头降薪。2022年,杨惠妍薪酬为38.5万元,降幅高达98%;同期,杨国强降薪幅度近80%。

降本增效效果立竿见影。自2017年以来,碧桂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支出占收入比例已连续6年下降。

危机到来之前,碧桂园已通过一系列举措增厚安全垫。作为千亿房企中少有未违约的民营房企,碧桂园坚守至今绝非易事。没有人怀疑过坚守至今的企业的偿债决心,亦不会有人将原因归功于运气。

然而,这场调整持续时间之长超出想象,碧桂园不得不走进风眼直面风暴。

一切为了保交楼

多名业内人士谈及碧桂园时均表示,碧桂园犯了多数房企都会犯的错,但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风险并作出修正。年初逆势拿地或许误判后市,融资节奏也有优化空间,甩卖项目时可以更果断。但在保交楼方面,碧桂园履行了企业的责任。

保交楼一直是碧桂园的管理底线。10年前,碧桂园山东一项目曾因进度环节及交楼预查验阶段多次预警,均未能落实有效纠偏措施,致使项目西地块首批别墅出现逾期交付的重大问题。杨国强对此怒不可遏,将项目总经理撤职,团队奖金为零,公司分管领导罚款百万元。

此后,逾期交付在内部属于最高级别的风险。即使在逾期交付频繁发生的2022年,碧桂园都没有出现过逾期交付。

2022年,碧桂园交楼大约70万套。同期,TOP50开发商交付的房屋约400万套,碧桂园一家占比是17.5%,是第二名万科的1倍多。仅碧桂园一家的交付数量,便相当于万科、恒大、融创等三家之和。今年上半年,碧桂园交付量27.8万套,稳居行业第一,超过融创和保利发展的总和。

一名碧桂园营销线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下集团最重要的事就是保交楼。在公司内部,资金调度优先等级最高的是保交楼资金,公司会压缩其他款项费用,为保交楼让步。

碧桂园在四大自救措施中提到,是全力做好保交付、保信用工作。时代周报记者查年报时发现,碧桂园保交付资金额度庞大。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约1475.5亿元。其中,受限资金规模是192.7亿元。此外,还有406.7亿元的现金为预售监管资金,二者相加规模接近600亿元。

“目前,受限的预售监管资金的规模有上千亿元,保交付是没有问题的。”一名碧桂园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碧桂园高管认为行业复苏在即,保交付与保信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强撑至今。

碧桂园的生命线,在于销售。销售带来现金,有了现金才有买地与偿债的筹码,以此形成正循环。融资端持续收紧之下,碧桂园最重要的自救手段是销售。

2022年6月,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继续用高压态势来实现开源节流,全力以赴保证企业稳健经营。


图源:视觉中国

“没有销售,一切等于零”,莫斌指出,针对区域的目标缺口,碧桂园成立了3支由高管亲自挂帅的专攻队,帮助一线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话音刚落,碧桂园启动大规模去化行动,以价换量。

刺刀见红,这是一场釜底抽薪式的自救行动。为了获得生存的筹码,碧桂园不得不牺牲利润。2022年,碧桂园销售均价下滑至7600元/平方米;营业收入、净利润、营业利润等核心指标都录得负值。

此番冲刺曾获得短暂的胜利。今年一季度,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18.7亿元,呈现企稳恢复态势。进入4月,市场急转直下。前7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金额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较2021年同期下降61%。

“虽然公司上下已全力以赴自救,但市场整体尚未回暖。”杨惠妍在致歉信中指出,公司将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拼尽全力扭转当前的困局。

为此,碧桂园成立由杨惠妍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8月10日,碧桂园管理层将28个区域总裁全部召回到总部开了为期一天的闭门会议,部署后续保交付、资产处置等事宜。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后续债务重组将成为碧桂园的工作重心。

碧桂园还要还多少债?

时至今日,碧桂园所面对的困境或非公司不努力或战略出错所致。市场迟迟未见复苏,但碧桂园仍需直面刚性兑付压力。这场仗,碧桂园要靠自己去打。

一年来的行业调整期里,碧桂园表现出明显的兑付意愿。

Wind显示,2020年与2022年,碧桂园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净额呈大幅流出状态,流出总额超1257亿元。同期,碧桂园的有息债务总额净减少额度接近1000亿。这意味着,在融资环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近千亿债务的偿还大部分来自公司内部自有资金。

尽管在风雨飘摇的当下,碧桂园仍在积极兑付。7月至今,在现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碧桂园还是坚持完成了“21腾越建筑MTN002”、“21腾越建筑MTN003”、“20碧地02”及“19碧地02”等债券的兑付,合计兑付本息规模58.9亿元。

销售端长期下挫、资金持续流出偿债,维持一段时间的入不敷出后,碧桂园现金流消磨殆尽,在8月7日无力偿还两只美元债利息,走到实质性违约边缘。

碧桂园还有多少债要偿还?

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今年碧桂园将面对集中到期的债务。自8月开始至年底,碧桂园及其旗下公司有折合约200亿元的境内外债券回售、本金与利息需要兑付。根据年报,碧桂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为937.08亿元。

从资产负债情况看,碧桂园面对的是流动性困境,而非资不抵债。截至2022年底,碧桂园总资产17444.67亿元,总负债14348.94亿元,净资产3095.73亿元。

当下,碧桂园确实也在与时间赛跑,用时间换空间。

8月11日,碧桂园公告称,其旗下11只境内债券将于8月14日开市起停牌,复牌时间另行确定。根据公开数据测算,这几只债券总额超过160亿元。

一名境外机构的交易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碧桂园境内债务正在洽谈展期。若展期成功,公司将获得喘息空间,将精力用于稳定经营。如果能将公司重心从偿债中剥离出来,集中精力整理内务和发力销售,也有益于偿还债务。

“在此次延迟兑息前,管理层已权衡过利弊。面对三季度即将到来的密集兑付期,在此时此刻做出选择,实属无奈。”一名不愿具名的碧桂园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8月7日至今,公司内部并没有躺平,仍在用尽一切办法调配资源,把资金危机处理放在首要位置。

8月7日延迟兑付的美元债利息仍在30天宽限期内,碧桂园还有时间。但自2021年个别房企出险以来,市场已如惊弓之鸟,对负面消息产生应激反应。

“对于即将出险的企业,我们要做的不是拯救,而是急救。”一名碧桂园前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下以碧桂园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销售和融资渠道收窄的背景下,普惠性政策能够让它们受惠需要时间传导,目前他们可能较难因此而有所提振。“如果企业倒在救护车上,那太可惜了。”

多名金融机构研究人士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下政策利好不断,但更重要的是关注政策如何落地以及落地效果。此外,在给予授信额度之余,资金到位情况更为重要,但目前房企可供增信的资产已经不多,这也是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客观因素之一。对于房企而言,现在更需要的是实打实的资金,只有钱能解决问题。

碧桂园还有没有救、要不要救,成为行业激辩的命题。此轮房地产下行周期里,碧桂园是3家“示范房企”之一,多次出现在银行融资的“白名单”里,是坚守至今仍未实质性违约的民企之一。

碧桂园是坚挺至今的房企代表,它能否熬过这一关,对市场信心影响至关重要。碧桂园的走势,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困局能否化解的关键事件。

一方面,金融机构、银行、境内外投资者极度关心,一家受到政策支持且经营无虞的示范性房企,是否能获得续命弹药。更重要的是,对于购房者而言,在政策利好之后、市场信心扭转之际,昔日第一房企假若搁浅,也将影响市场信心。

回顾成长路,碧桂园也非一帆风顺,在2008年与2014年,它都曾经经历过致命风险,最终通过止血疗伤与调整战略安全着陆。如今,面对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碧桂园又将如何向死而生?

10年前,在59岁生日那天,杨国强将《我梦想中的碧桂园》初稿首次面向高管。此后,这篇代表着碧桂园企业精神的文章出现在碧桂园内部的各个角度,过道、楼梯间、会议室、公告、官网等,随处可见。其中一条赧然写道:“这里是欣欣向荣、不断总结好经验并付诸实践的公司”。

如今,杨国强已年近古稀,而房地产市场却燃起熊熊烈火,不少龙头企业倒在火海之中。接过帅印的杨惠妍能否让碧桂园这只凤凰涅槃重生?未来数月将见分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