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了解自己采访对象专业知识

1.如何掌握采访技巧以及认识采访对象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

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

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

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

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

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

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

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

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

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

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

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

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

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

在采访残疾音乐家。

2.如何把握采访对象心理

1、采访对象是否接受记者采访,这和他的职业、生活环境及个人喜好有关。不同的采访对象因个性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2、要“迎合”对方,就是察言观色,根据采访对象的喜好、心情来决定是否采访对方,把握好火候。记者不能强制对方接受采访,而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和支持。

3、先做朋友,再谈事。 就是先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聊天, 再谈正事。初次见面应该寒暄一番,谈点别的,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工人。由于记者的出现,对方往往较为紧张,如果你和他拉点家常、谈工作上的趣事他会很快接受你。采访中我常常和对方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关系,我们随便聊”。其实,并非“随便聊”,但这句话一出,对方的紧张情绪会马上缓解许多。采访中记者不能“端着”,我是记者高高在上,应该俯下身子倾听对方说话, 尊重采访对象。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对行业中的业务,要熟知一点,做好采前准备。对领导采访,不能因为他是领导你就紧张,不知所措。不论对方是谁,在你面前就是采访对象,应该不卑不亢,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3.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心理,可分别采用何种类型提问技巧进行采访

对名人的采访存在着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不怯场,大胆适应。对于任何一个名人,无论他的知名度、地位、职务如何,我们都要从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的目的出发,大胆地、主动地接近他、熟悉他、了解他。

即使开始有一些对人物、环境、气氛等不够适应,也要理顺心态,确保采访顺利展开。大多数情况下,越是有地位有声望的名人或是领导人,越是谦虚、热情,乐于通过采访,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宣传政策和知识。

2.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采访能否成功并不在于一开始采访对象表现出来的态度,而在于我们自己是不是能主动把握住采访的主动权。

有时候,记者主动地同对方拉家常、聊天,恰当地引出话题,某些采访对象会由寡言变得热情健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3.不格格不入,寻找利于沟通的话题。

要做到不把名人当“外人”,就要尊重采访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时间,尊重他们的谈话等等,这一点,估计记者基本上都能做到。但要寻找与名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故事等,并不容易,能找到这种利于沟通的话题,就更利于熟悉与加深了解名人,争取对方的理解、信任,促进采访的成功。

4.知难不退,迎难而上。有的采访对象可能故意回避提出的问题,这在采访名人时经常出现。

对于来自采访对象方面原因造成的难题,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或向对方解释采访意图、目的,改变其不合作的态度;还有就是及时另找恰当的和采访对象有关的人,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素材。对于记者自身因素造成的困难,则必须及时调整好,尽快展开采访活动。

5.不千篇一律拘于形式,而是见机行事。接受采访的名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采访的时间、环境、条件不同,采访的性质不同,都可能影响到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的难易程度。

在采访中,可以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但在一个话题上,有时采访对象说开去了,即出了采访提纲的范围,也不要轻易打断他,而要听下去并留意抓住关键点,同时,主动把话题往需要的方向上引导,这往往比专门提出某个话题更易让对方接受。对于采访内容、采访方式等,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

比如,对于不利于采访对象的一些负面话题,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但要注意被采访名人的性情,而且还要从提问、交谈、观察的技巧上留意,包括说话的语气都应当讲究,力求赢得对方的配合。

4.怎么搞好采访工作

李萌我又来给你解释了:

第一,采访要做好访前准备。包括你的问题,你采用的方式,比如是一问一回答的形式,还是他叙述你记录,等等,不同方式不同对待,访前最重要的是把采访的核心确立出来,由访谈的开始的随机问题后延伸到专业的问题,举个例子,你先见面的时候,和他聊聊天,说说访谈外的事情,在切入正题开始采访。

第二,一个访谈做的成功与否是有主持者以及所提的问题决定的,所以说事先一定准备好访谈的提问,抓住要点,节约时间,但是又要给被采访者,留有活动时间,什么意思?就是你的时间不能定的太死,要随机应变,就像你昨天给我说的。

第三,访谈要做好记录工作,你不记录,或者记录不全面,会导致信息的失真,2个方法,1你专门提问,找另外一个人记录,2你拿一个录音笔就OK了,所以你看选择哪种?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理才能打开心扉。

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

(一) 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是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

合作者往往有如下心理: (1)需要: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记者采访,这是因为采访活动符合他们的需要,意识到记者的采访是在支持他们的工作,或者报道本身有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如有的单位或个人有大型活动时,总是邀请各大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为他们报道新闻。

在这种需要心理中,有个别人或单位想利用记者的采访报道为他们自己或单位扬名。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要防止谈话中有水分。

有些数字要核实,以免报道失实。 (2)信任:只有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记者的采访活动才能深入进行。

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对记者的信任来自过去交往中的友谊,或者记者的外表、风度、学识修养。

记者的谈吐和提问的技巧也可以影响采访对象的信任感。 (3)善谈:由于采访对象的性格、气质、职业不同,在接受采访时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采访对象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因职业的锻炼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样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不紧张不胆怯,往往能很好地配合采访,使采访谈话处于良好状态。这类人如教师、演员,经常讲话的干部、领导等。

(4)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个人当他情绪好时,找他办事就比较爽快,而且也容易办成。情绪不好时,就容易碰钉子。

采访对象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到采访谈话的心理。轻松、稳定、愉快的情绪,有利于采访谈话的进行。

因此,记者要选择采访对象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去采访,这样双方可以在良好的情绪气氛中打开话匣子,使采访获得成功。不合作的采访对象往往有如下心理: (1)谦虚:有的采访对象,特别是一些先进人物,尽管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出于谦虚的品德,往往不愿意宣传自己,不积极向记者提供生动的材料。

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只有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打外围战,先采访他周围的人或熟悉他的人。 (2)紧张:大部分人初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有的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善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

越是紧张,越谈不成。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先从轻松的话题谈起,待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后,再谈正题。

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 (3)反感:有些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采访有反感的心理情绪。

产生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前吃过新闻报道的亏,所以见到记者采访就反感;二是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以前有过虚假的报道而导致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三是单位风气不正,怕接受采访后,遭到孤立和打击,而不愿出头露面;四是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害怕被新闻单位曝光,见到记者就回避;五是对新闻机构有成见,甚至把防新闻单位与防火、防盗相提并论。

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对采访活动的反感心理。 (二) 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有如下一些因素:一是社会群体心理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一个阶层、一个环境之内,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生活条件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是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所致。 (1)官员、干部:这类人比较难采访,虽然他们都很善谈,善于分析、归纳问题,但他们往往是照本宣科,官话、套话多,很难说出实质性的东西。

这是因为他们面对镜头时,顾虑较多,压力较大。 (2)农民:和农民打交道比较容易。

他们大多朴素、直爽,没有太多的顾虑,容易实话实说,但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有时讲话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言谈,面对镜头发怵、紧张,有的方言较重,交流困难。记者提问时最好用地方话、口语化,避免交流困难。

(3)专家、学者:这类人学有专长,而且平时都很忙,惜时如金,热爱自己的专业。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一无所知,对他们的成果、著作缺乏常识,对方就会感到不被重视、不被尊重,和你谈话是浪费时间。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愿同知音者谈话的心理。因此,我们在采访这类人以前,要做好认真的准备,通过外围采访,了解采访对象的著作、成就等,做一个合格的对话者。

这是成功采访专家、学者的关键。 二是个性特征的影响。

个性特征决定着人的行为。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际和言谈。

性格内向、沉静,不善交际和言谈。不同个性的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态度是不同的。

6.归纳采访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现场采访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现场采访做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采访前的准备 (一)了解和采访有关的情况,掌握必要的资料。大到大政方针,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二)了解采访对象。通过第二手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了解,并善于分析掌握其心理。对一些即兴式的采访,应根据现场的气氛环境、人们对节目的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这对采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设计采访提纲。根据节目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定一个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四)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引发开去,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 二、运用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提问的节奏应加快,所提问题要直冲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二)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提问方法。正问法:从正面提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设问法: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以启发引导采访对象,谈出其某方面的真实感受,并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还有反问法、追问法、潜问法等等。(三)提问要尽量具体。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四)提问应该具有引导性。去年大庆市让胡路改造工程刚刚结束,我们采访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在采访出租车司机时,对话是这样的:“师傅,您经常跑这条路吗?”“是的。”“这条路以前是个什么样?”“以前啊不能提,到处是坑,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以前我根本不想跑这条路。现在路修好了,在这条路上跑心情也舒畅多了。”把司机的真实感受直接传达给观众,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五)提问要有深度、有意义。主持人还应善于揣度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六)注意倾听、及时反馈。主持人要聚精会神地倾听。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神态、语调、口气等,作出各种合乎情理的反馈。这种反馈,或点头示意,或眼神表情,都会给对方以积极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使谈话层层深入。 三、要重视现场采访中的屏幕形象 (一)镜头前要有适当的表现欲。主持人在镜头前对新闻事件本身要有一种能动的反映,还要善于控制情绪,根据新闻的不同体裁,该高昂时高昂,该平缓时平缓。要使用口语和个性化的语言,以展现个性魅力。(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历经不同的新闻事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采访对象,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主持人要善于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更好地树立出镜形象丰富自己。(三)加强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表达能力、思维方法、对问题的洞察力等,主持人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7.须有 采访时间: 采访对象: 采访实录: 采访心得:

采访时间:7.11

采访对象: 爸爸

采访实录:问:爸爸,您小的时候都玩些什么游戏呢?

答:我小的时候,玩的都是自己制作的。

问:大多数跟我们现在一样吗?

答:大多数不一样。

问:哦?怎么不一样?

答:像我小时候玩的陀螺,以前是木陀螺,没有现在的高级。木陀螺只要用一根绳子抽一下,就转了。

问:哦!我明白了!

采访心得:从这次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辛。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这样好的生活条件及环境。

8.采访周围你觉得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写一篇800字感想什么的

这学期前前后后也采访了许多人,涉及的面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没能采访到真正的“高层”人物还是比较遗憾。从刚开始的紧张羞涩,渐渐地到驾轻就熟,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物采访我自己还是有着较多的感受。

采访对象的选择

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小组作业时,我们的选题是“父亲节”。这个选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这么多,如何挑选更适合这个选题的人物呢?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