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知识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e69da5e887aa7a6431333365663539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拓展资料: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综合实践活动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人资料怎么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 一、指导思想为了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规范的开展实施,创建学校特色,形成自己办学风格与个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基本理念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活动的特点 :(1)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考察”、“实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评价具有多元性。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3、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

3.综合实践的知识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

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

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

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

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

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

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

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

4.如何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行教材知识面偏窄难,专业性强,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与时代相切合。考试注重记忆和理解,缺乏问题、思辨和创新意识。因此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难以融入社会,模仿和理解能力强,而创新能力不足。阅读知识产权出版社《反义连文》一书,能够有效地弥补课堂缺陷,把学生培养百科全书式综合型人才,具备和拥有逆向、辩证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

反义词是语言现象,它的本质是自然辩证关系在人类思想或语言中的具体表现,是人类对自然辩证关系的总结和提炼。它是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或范畴),只不过各门学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而已。因此,掌握更多的反义词,有助于学生学习各门学科,拓宽思路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学习教程和思考问题,有助于教师专业和其它领域全面发展。

5.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可以有哪些

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强调学生要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专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从性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质上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有时也被称作“经验课程”。

扩展资料: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建立在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而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紧密性,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指向性,因此它与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子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

这也决定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和学分的确认,其过程性、内容性、方法性和主观性与其它传统学科有很大的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