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流动人口”(专业一点的)
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
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位移,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 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根据流动性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常住流动人口一般指在该地区居住较长的一段时间(如5年)。
目前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
目前中国没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主要是省市一级。最早的省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1987年的《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离开了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就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流动人口中学龄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改变。
2.什么叫“流动人口”(专业一点的)
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
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位移,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 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是指来到该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该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根据流动性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常住流动人口一般指在该地区居住较长的一段时间(如5年)。
目前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以公安部门为主,主要抓流动人口的治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部门分别管理流动人口的不同方面。
目前中国没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主要是省市一级。最早的省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1987年的《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挂钩,离开了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就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流动人口中学龄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改变。
3.流动人口工作的心得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我区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做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额敏”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流动人口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强化管理工作,保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充分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维护了我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我区各级党政领导能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不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以“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把其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二)以抓“服务”为宗旨,加强基层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为抓好服务管理工作,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坚持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入学等,与本区居民实行同等待遇。公安机关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暂住人口、房屋出租户的管理手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外来人员坚持平等化、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
社区民警以入户调查、安全检查、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手段,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不法侵害;在基层村队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由综治委(办)牵头,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充分发挥治保、调解、治安联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十户联防”活动加强各村队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预到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来。 (三)以增强归属感为主旨,营造和谐氛围 为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与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本着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的生存、生活质量。认真落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在入学条件等各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
切实强化计划生育服务,对外来妇女实行了与本区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生服务。开展了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检查活动和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
使我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四)完善管理措施,严格依法管理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我区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章立制,协调配合,使我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一是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制度。我区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分类管理、建档,确保做到“四知”, 在各村队,均建立了流动人口登记册,实行一人一卡,真正做到了“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全年共登记流动人员13120人。
二是强化出租房管理。流动人口落脚点管控,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暂住人口选择的暂住处所看,租赁房屋居住是主要形式,因此,我区以此为切入口,狠抓了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在区公安局的组织领导下,各基层派出所(警务区)认真贯彻公安部《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力度,建立了登记、安全检查等管理措施,做到对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完善和规范了出租房屋的档案,并与房主签订了治安责任书和保证书。全年共登记办理出租房屋382间,签订治安责任书2316份,取缔非法出租房211处,出租房屋办证率达到83%。
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作用,配合公安部门监督各地房屋租赁情况,杜绝了房屋无证非法出租的现象。 (五)提高服务和宣传工作水平 我区十分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不断提高对他们的服务和保障力度。
切实做到保障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平等,严厉查处侵害他们利益的行为,特别是拖欠外来人员工资的行为,大力开展排查调处流动人口群体中的矛盾纠纷。公安部门和综治基层组织在向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的同时还根据其从事的工作性质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技能、业务知识等培训,使他们既掌握一定技能又知法、守法和用法维护自身利益。
上半年全区共举行各类培训班3次,参加培训人员13101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繁重而巨大的工程量,是需要很大的物力和人力来保障的,因受我区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基本措施及制度的落实仍还不够,公安警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工作也还有落实不扎实的地方,其次,对外来人口租赁。
4.有关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的资料
持把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一是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比如在工业园区建设上,该县实行了入园企业“126”标准,即每亩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在100万 元以上、绿化率必须达到20%、建筑密度必须达到60%,改变了以地换项目、以数量论规模的粗放型 增长方式。
先后引资4.6亿元建设月兔出口加工园、金鑫产业园、寸金产业园等三个园中园,建成 后可提供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二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累计环保投入1.9亿元,全县生态公益林 面积达45万亩,铜钹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六石岩和大南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坚持了项目环保 前置审批制度,项目环境评估率达100%,因环评不合格而拒签项目16个,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全省最低,仅为1.28吨。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2007年 引进科技型、环保型项目65个,丰厦新型建材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国十大节能项目之一。目前丰 溪河全段水质都保持在Ⅱ类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噪音控制区达标率在85%以 上。
三是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建制宜,遵循客观规 律,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到“村里的事村民知晓,村里的事村民作主,村里的事村民监督,村里的事村民满意”。
2007年,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8265万元,编制完成了195个行政村、1568个自然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5.有关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的资料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外来人口的涌入,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
应当指出的是,人口流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纵观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及生产结构的变化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一过程,并且是为期不太短的过程。
因此,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犯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从罪犯的职业分析,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
从各地公安机关掌握的情况看,农民约占流动人口犯罪人数的80%。这种情况与目前流动人口中农民所占的比例相一致。
由于流动人口中农民居多,而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往往偏低。因其自身素质的局限,一方面他们向往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到城市当合同工、临时工,担负起城市职工不愿干的累活、重活、脏活、险活。
与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都处于较低水平,自身权益也往往容易受到侵犯。故当他们看到当地居民工作轻松、挣钱又多,家境富裕,家人团聚,不禁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失落感以及压抑感,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导致有的人不惜以身试法,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二)从罪犯的年龄构成来看,大部分为35岁以下的青壮年。流动人口中35岁以下的青壮年犯罪居多,这与目前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的情况一致,他们当中又有许多未成年人。
社会化过程的中断使他们缺少应有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手段,故而易于感染犯罪。由于流动人口青年人多,而青年人大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受到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毒害,部分人往往胆大妄为,丧失理智,不计后果,从事某些犯罪。
这也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严重的重要原因。 (三)从犯罪类型看,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并伴有团伙作案。
从犯罪种类看,表现出以直接的侵财犯罪为主、种类齐全的特点。作案的内容多以杀人、盗窃、抢劫、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贩毒等犯罪为主。
从重庆市的调查来看,1992年到1995年10月该市共查获进城农民作案2689起,其中盗窃2067起,占76.87%,抢劫349起,占12.98%,抢夺61起,占2.3%,三项合计占总数的92.12%。1990年广东东莞发生杀人案件22起,外来流动人员作案的占12起,占总数的54.5%,其中因图财而杀人的有6起,占一半的比例,其中农民案犯占88.4%。
1994年,贵州遵义破获外来人员作案878起,盗窃、抢劫、诈骗三类案件821起,占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的93.5%。其它如凶杀、爆炸、强奸等案件,大多是在非法获取钱财的同时或是在已经获取的情况下出现的继续暴力行为。
(1)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一些外来农民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挣钱。在这种目的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便铤而走险,实施侵犯公私财产的犯罪。
同时,还因农民出来打工,大多是亲戚、朋友结伴而来,同吃同住,加上与外界不熟,使他们成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小团体。在实施犯罪时,多为一方提出,他人响应,合伙作案。
大量的流动人口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较为有利的地缘、亲缘为纽带,拉帮结伙的组成松散的或是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诸如偷窃团伙,流氓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制黄贩黄团伙以及协助销赃团伙来危害社会。团伙成员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因而大案不断。
(四)犯罪的流窜性。流动人口的属性决定着其犯罪的特点,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往往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游荡于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城镇乡村,寻找犯罪目标,捕捉犯罪时机。
他们大多目标不确定,具有实施多种犯罪的突发性,而且由于现代化作案工具的使用,流窜作案的袭扰面日益变广且节奏加快,给侦破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从犯罪的目的来看,具有盲目性和贪婪性。
流动人口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普遍文化水平低,甚至不少人仍处于文盲加法盲的阶段。盲目的求富欲望与狭隘的小农意识,决定了这部分人犯罪的盲目性和贪婪性。
他们偷割通讯电缆,只是为了变卖其中的铜丝,却不知这种行为给社会的整体运行所造成的巨大损害是不能以铜丝的本身价值来计算的。(2) (六)犯罪的凶残性与破坏性。
流动人口犯罪大多表现在不计后果,只图一时之快上。他们的手段一般较为低劣而且往往伴随很大的破坏性。
(3)令人震惊的“昆明百货大楼”爆炸案就是由几个外省打工农民所为。他们见钱眼红,丝毫不考虑百货大楼人员密集、不易疏散的危害,而是用自己手边的土炸药强行炸楼,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收银柜中区区数十元钱。
有些犯罪分子手段惨绝人性,具有黑社会成员心黑手毒的特点。 (七)犯罪的隐蔽性。
当前流入城市的民工大多囿于其择业手段的缺乏,往往从事一些繁琐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居住处大多是市区的城乡结合部这个治安管理的空隙和夹缝地带。居住的隐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