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 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2.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考试重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或马哲产生的历史条件)简答

1、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生产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它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

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党上的伟大变革或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次正确解

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错误。

2、在内容上,它克服了旧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

论和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完备

的、彻底的唯主义物。

3、在阶级基础和社会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

4、它有两个显著特点:①是它的阶级性:公然审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马克思基本原理的重点是什么

v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v 绪论 v 一、基本概念: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v 二、教学重点: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v 绪论v 三、一般知识点: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v 第一章v 一、基本概念: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v 第一章v 二、教学重点:v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第一章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v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v 第一章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v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v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v 第一章v 三、一般知识点: 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v 第二章v 一、基本概念: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v 第二章v 二、教学重点: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v 第二章v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v 第二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v 第三章v 一、基本概念: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v 第三章v 二、教学重点: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v 第三章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v 第三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v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v 第四章v 一、基本概念:v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v 第四章v 二、教学重点:v 1、劳动价值论: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v 第四章v 2、剩余价值论: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v 第四章v 三、一般知识点: 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v 第五章v 一、基本概念: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

4.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必考的几个知识点

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面对的请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也不与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相同。

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国际也不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2. 论述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分) (4)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技术的联系相当密切,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3.论述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基础。

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的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积极的因素,同时又增加了前两个阶段不曾有的因素。

从而得到发展和晚上。(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2.事物发展曲折性还由于是,新事物代替就事物的经过反复斗争的过程;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出现暂时的停止甚至倒退。

(3)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对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A坚持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旗帜,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某些表面现象迷惑。

B.明确道路的曲折性,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4.论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作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又发展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发展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一切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淡然我们的继承不需要批判的继承,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也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外国文化要求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

要大胆的吸收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批判和抵制外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即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味的全盘抵制。

应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中国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体现中国民族特点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5.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不平衡的,其中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关系:1。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定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定地基础;才能为其他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在集。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绪论 一、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二、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三、一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一、基本概念: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二、教学重点: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二、教学重点: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三、一般知识点: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二、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三、一般知识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一、基本概念: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二、教学重点: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2、剩余价值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第五章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二、教学重点: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三、一般知识。

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提纲谁帮我列一个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全部内容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通常即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最伟大的动力。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而创立的崭新的、真正科学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唯物而且辩证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即不仅承认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而且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

主张客观世界以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动力即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揭示了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观对象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过程。这些特点,使得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

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