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重要还是专业知识

1.对教师而言,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各有什么作用,哪个更重要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补充: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1)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流畅,简洁、清楚;行为表达要直观、具有可理解性和交互性。

(2)观察能力。教师要能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与评价。

(3)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思维清晰,分析问题合乎逻辑,传授知识准确、到位。

(4)调控能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课堂气氛进行调控。 (5)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教学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一样吗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 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

3.学习知识重要还是培养能力重要

其实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也就不能发挥;没有能力的培养,也只是“高分低能”的机器生产。有了知识,我们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特有的能力;有了能力的不断积累,我们学习知识就可以通过联想构架和本身的经验来更好的学习知识。所以他们真正的关系是互补互助的“互利共生”。

以上是我的看法。当然与你的问题是不吻合的。

我不知道你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是否是辩论?如果是的,给你一些资料作参考:

/z/q49745445.htm

/f?kz=193184231

更多请参考:/s?cl=3&wd=%D1%A7%CF%B0%D6%AA%CA%B6%D6%D8%D2%AA%BB%B9%CA%C7%C5%E0%D1%F8%C4%DC%C1%A6%D6%D8%D2%AA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和启示!

4.学习方法重要吗

好的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

1 课前认真预习.高一开始有很多初中的次要科目都变成了重要科目.例如历史,地理,生物等.而且难度也一下子跃高了不少.所以,一定要课前预习.预习的时候可以先吧课文看一遍,让自己了解文章大意,看的时候有什麽问题不妨先把它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带著问题听课,这样效果事半功倍喔.不仅这些科目,主科更要认真预习.预习真的很有用的.

2 上课认真听讲.我的经验是,上课一不留神,很多有用的知识就会溜走.上了高中以后,知识的难度密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这就更要求我们上课需要强的集中度.老师的讲课速度也比初中快.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上课,不要给自己藉口开小差.而且,也要认真记好笔记,不仅是黑板上的笔记.有时老师口头的笔记同等重要喔.

3 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老师上课时候有时也许需要赶进度,自然把上课速度加快.如果上课的时候听得不是很明白,下课记得要问老师喔.及时把问题解决,绝对比你过了很久之后还一头雾水来得好.

4 课后要复习.内容多了,要记的东西也多了很多.所以,要每天坚持当天内容当天复习.这样也避免了把问题累计,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个人的经验也证明了,课后复习这一环是相当重要的.

5 要多做练习.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看书看懂了,听课听明白了,但为什麽考试还是拿不到高分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眼高手低.平时做的练习不够,自然考试也很难拿到好成绩.相反,多做练习,你的做题感觉就出来了,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便于及时查漏补缺

一、要改变观念

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三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初中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即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也有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例如在初中问|a|=2时,a等于什么,在中考中错的人极少,然而进入高中后,老师问,如果|a|=2,且a

二、一定要培养或提高自学的能力

三、要认真听课

四、巧记笔记

五、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六、关于练习题量的问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得牢固。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

七、正确对待例题

5.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地表现为教学模式创新。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征,给“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那就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其中,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四个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

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大致描述为:“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将这种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类比,可称为“广播式教学”。

它始建立工业化初期,是班级授课制度的教学保障,与人类社会“第二媒体”——“广播电台”的传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课堂上,教师充当的正是“电台”或“广播员”的职能,全班学生则必须“调谐”到统一的“频率”,被动地收听同样的广而告之的“节目”,然后转化为记忆(在心理学上,亦可解释为“短期记忆”)。

人们通常认为,通过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信息便可以存储于“长期记忆”中,从而形成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所有的行为及结果,都可以通过测验进行评估。“广播式教学”从传播的路径看是单向的(由教师至学生),从传播的内容看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从传播的顺序看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顺序)。

这种教学模式,恰如其分地与工业时代批量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相吻合。这种现象,正如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说:“讲义、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学校,都与单向传播媒体类似,它们不仅都具有单向、集中、事先决定的结构,并认定这种方式对广大观(听)众最有利。

这个模式,即是几个世纪以来,由上而下的威权式、师权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础。”然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持续了多年的“广播”式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它与时代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与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业已遭到越来越严厉的指责。

例如,教育学者戴维斯教授就尖锐地批评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则是听讲并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做练习,努力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又零零碎碎的‘知识’,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是否会有这样一天都持怀疑态度。”戴维斯甚至激奋地写道:“我们的学校已接近于毁灭年青的一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此分析过去许多教学法,除了少数确有创意外,多数并未能够挣脱行为主义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窠臼,至多为“广播”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听众;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场的教学软件(也包括教师自编的课件),多数属于传统的“书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学”,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传统的指导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学的技巧上作各种文章,而认知心理学家佩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

这当然不是说学习环境、课程内容都不必经过设计,但是这些设计必须与学生合作,或者帮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广播”已有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去重新发现知识和重组知识。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手脚,使他们不得不按照“讲授——接受”的公式组织教学。今天,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型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间,但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新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广大教师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既无大纲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肯定这门课程独特与创新的同时,多年来习惯于依靠大纲依靠课本教书的教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人甚至采取了观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后,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相比之下,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本学科以外的课题。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