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美术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

1.如何把绘画所培养的美感融入到平时的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绘画可以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好方法;绘画还可以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对开发智力也大有益处。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但由于受到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有时无法顺利表现,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诱导。

那么,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绘画,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呢?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知识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作为一名启发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帮助幼儿扩大知识眼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例如天上的飞机、路上的汽车、五颜六色的着装以及花鸟树虫、自然变化等等。也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观看视频故事、分享引起共鸣的图画书等向幼儿讲解,特别在遇到节日时,在活动室创设主题式墙面及环境带给幼儿节日的气息,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在绘画中认知就逐渐增强,这就为激发幼儿绘画创造力和想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绘画的动力,是教师引导幼儿绘画所要围绕的中心。

当幼儿不想画画,教师强迫他没必要,给予幼儿自由作画的空间,当幼儿有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就会主动去画,并会画得很好。我认为老师可以做到以下两点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1、选择绘画题材 培养幼儿兴趣,在绘画中,教师要选择幼儿易于表现的事物、最喜欢的事物或身边刚发生过的事物,来调动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选择优美、有趣、富有幻想的故事;开心的游戏和可爱的动物,这类题材为幼儿的创作绘画提供了最佳的表现空间,引发他们强烈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想让幼儿保持全程的绘画兴趣,就需要教师在导入、指导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利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发展。 2、激发幼儿自信心 教师要多给幼儿勇气,要多表扬,多鼓励。

幼儿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弱,他画的画有些不合理,这是正常的,教师绝不要责备他,反而要多鼓励表扬。对于教师的赞扬,幼儿会获得很大的满足,给予幼儿一种肯定的信心,使他们也敢于创造、敢于表达,形成创造氛围,获得兴趣。

不过教师要注意赞扬的语言要具体,不要笼统的说“你很棒!”、“你画的真好!”之类。而应说“你的线条很流利,用笔很大胆,这方面真的很不错”、“你这幅画画面很整洁,希望继续保持!”、“你今天画的小动物颜色很鲜艳,真漂亮!”等等。

这样幼儿知道他们哪儿画的好了,就会把优点坚持下去,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培养幼儿的画法技能 培养幼儿绘画方法和技能是重要的部分。

当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朋友说他不会画或者有些小朋友不敢画,教师最好不要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绘画一点也不难。首先要抛开是否画的像的要求,对幼儿来说,画画他们只会用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个小点点他们会觉得这是糖果;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大树;圆圆的形状,他们认为就是好吃的饼干等等。

幼儿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幼儿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

四、要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和颜色让他们来表达,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幼儿多认识些颜色和图形,包括几何图形和实物图形是必要的训练,可以用基本形状拼出简单的物体,比如,先给幼儿一个长方形,要求幼儿根据长方形可以画汽车、桌子、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等,越多越好。

再给幼儿多个图形,要求幼儿进行组合。正方形和三角形组合成房子,房子里面用长方形变成桌子,桌子上可以用圆形组合成杯子,这样不但学的快,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充分表现幼儿的绘画技能。

教师应在平时让幼儿多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图形进行观分析如画小鸟,引导幼儿观察头,眼睛是圆形,嘴是折线,腿是竖线,翅膀是弧线,通过讲故事和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进一步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方法。例如:在小班的《毛毛虫》学画这一教学活动中,让幼儿画毛毛虫时,幼儿刚开始觉得很难,不敢动手,我们就用毛毛虫毛绒玩具或图片先进行观察,吸。

2.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日常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学美术的艺术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告诉你们。

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日常相比其他的美术专业对于我这个人来说应该是最乏味的,但学习的知识却是比较多的。就相当于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更多的是文学和史论的学习,当然它也有美术专业的学习,包括在绘画写生,摄影的基本运用还有考察美术遗迹,了解美术史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觉得挺有趣的,还是根据不同的人的喜好。

美术学专业主干学科是艺术学、教育学。美术学的基本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油画、雕塑、国画、版画、壁画、插画、等,各种美术史论研究和其余纯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都不太一样具体看该学校的教学大纲。

但是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具有全面理解和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具有高于常人的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

三、了解和关注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

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在美术教学、美术研究以及其他教育工作。

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资源文化

(一)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综合探究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做出界定,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结合其他的科,模糊学科门类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很愉快的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相关学科的知识。

在我们的身边,会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有的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流失,有的正在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文化遗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例如:我在上《悠悠北山街》这一课中,由于北山街是在杭州,很多学生可能去过西湖,但没有真正欣赏过北山街,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许多地方都不知道,对于它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

由于条件时间限制,不可能带学生去杭州北山街一一目睹其建筑。因此,整节课的安排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其历史建筑物的特色,教师对一些历史建筑物进行讲解。

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原先的作业设计是用速写及绘画的表现手法,画画北山街的景物,我选择学生结合刚才欣赏过的作品表现技法,表现家乡的景,我们的家乡龙游也有许多的美景,溪口也有老街,,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的文化。

带学生走出校门去校园附近的老街走走,感受身边的文化,再尝试着去画画。在本课中,我将地方文化巧妙地与课本内容结合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师生共同挖掘身边的美术文化。

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在美术课堂教学时,选择合适的课题、恰当的切入点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

( 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时可应用的美术教材,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潜在的文化优势,都存在着具有名族特色的艺术遗存。

古老的民间年画、民间建筑、民间家具等都是机器具艺术价值的艺术遗存。地方美术资源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是一切其他美术的渊源和基础。

如:我们家乡的畲乡风情,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都是特有的文化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观摩、了解当地具有名族特色的艺术遗存,更好地拓展美术学习内容,同样也起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由于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知识,美术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网络,或者寻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来获得需要的学科知识。在美术课堂上遇有一些学科交叉的探究活动时,可让学生主动要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

2.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而地方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现实的东西、人物、事例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乐于学、乐于接受,有现实的教育效益。

就如龙游民居苑,当地学生都很熟悉,当我们把民居苑开发为教材时,他们就会去关注,而且还会积极去收集有关民居苑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懂得祠堂的意义,了解了古围墙曾经的作用,明白了读书人的礼仪和追求……从而知道了古民居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去保护。这就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了他们的环境、审美以及学习生活之中,相比书本上的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等,更显得实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让我们的学生“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与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因而,我们的美术教育要从学生所在的本土做起。

而这方面农村又有它独特的地方,农村还保留有它传统节日独特的庆典方式(例如元宵节的“灯会”猜谜、农历十月十五的“五谷丰登”等)。3.学校的美术课要注重从农村就地取材,发挥地方资源的工艺性。

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各地域各名族的生活理想,地域特色的形成,丰富的物产以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孕育了绚丽多彩,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文化。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

充分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植物的花、叶、杆,动物的皮、毛、壳,农村随处可见的石头、稻草。

4.怎样让美术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方式的设计高效、有效,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塑造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操的最终目的,一直是我探索的课题。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摸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现总结如下:一、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优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而诱导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优化,而设计的优化与否又以教学思路为基础。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思路清晰,美术课堂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是达到高效教学的关键。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

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

另外,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

它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绘画进一步探究。开放式提问含有很大的容量,但决不是大得不着边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紧贴作品,让学生有开掘的天地,对绘画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多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任务相去甚远,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美术教学是应摒弃某种狭隘性的。三、引导学生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教学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

培养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要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练中来体现,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象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图画,要求学生描绘形态各异的鱼放在其中。随即,学生运用平日所学的绘画表现技能,开动脑筋各出新意。

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业画好剪下来,陆续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鱼,有小鱼有的局部是一条光怪陆离的鱼妈妈身后带着一群漂亮的小鱼;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鱼围成圈像绽开的花朵;两只大螃蟹挥动铁钳正在比武。

通过添添画画、剪剪贴贴,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缩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生动迷人的“鱼游图”伴随着旋律优美的“海之诗”音乐吸引了全班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本课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内容。而且学生情绪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的学习。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这道出了动手体验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体验,任其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发掘创造的灵感。

四、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由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评”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儿童的童心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同时在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评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自己才会充满自信,对以后的美术兴趣才会日益提高。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

对于学生绘画不好的特别需要注意,重要的是对于绘画不好的学生作出富于鼓励的语言,从而保持引发活动的非评价性的特点。如“画得不错”,“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确的”,“可以画得更好”。

5.如何结合美术专业中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观察策略水平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引起联想。

传统的美术教学仅仅放在书本上,这样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缺乏创新。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1、走出教室,扩大活动空间。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大自然,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鼓励每位学生对同一种事物可持不同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如我上七年级上册《绿洲》一课,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多种色彩,认识色彩,并且运用大自然中的不同物体组成不同的新奇视觉形象,激发兴趣,引起联想,提高创新精神。2、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联想,提高创新能力。

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从而唤起人的情感共鸣,产生联想。是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课堂教学。

如上八年级上册《缤纷家用电器》中,我试图展示造型各异的电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组织学生到商场去观察,体验日常的家用电器,引导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对产品的功能,材料,造型等进行讨论,交流,。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引起联想。

传统的美术教学仅仅放在书本上,这样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缺乏创新。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1、走出教室,扩大活动空间。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大自然,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等鼓励每位学生对同一种事物可持不同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如我上七年级上册《绿洲》一课,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多种色彩,认识色彩,并且运用大自然中的不同物体组成不同的新奇视觉形象,激发兴趣,引起联想,提高创新精神。2、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兴趣,培养联想,提高创新能力。

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从而唤起人的情感共鸣,产生联想。是课堂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课堂教学。

如上八年级上册《缤纷家用电器》中,我试图展示造型各异的电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组织学生到商场去观察,体验日常的家用电器,引导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对产品的功能,材料,造型等进行讨论,交流,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兴趣,诱发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要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创造力。

因此,在教学中,设法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美育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作辅助。如找一些画册,光盘,网上下载资料,通过声音,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见多才识广,激发想象,提高创新意识。

如在七年级上册《傲雪梅花》一课中,我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梅花的图片,让学生看到梅花在严寒中开放,在寒风中飘散清香,象征着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再观看画家们绘画梅花的过程的技法表现,人们通过咏梅,画梅来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

通过观看激起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提高创造能力。2、善于运用地方资源作教学手段,激励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地方的民族特色,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始于生活。

如上七年级上册《桥》一课中,我精选地方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各种风格的桥的素材,并进行播放浏览,进行比较,探究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到桥的造型,组织和装饰,也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民族及其地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知道古往今来,桥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探究的学习。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游戏是启发学生心智与兴趣。如上七年级上册《你我他》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表演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表演能力,使他们亲切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同时,我还把音乐带进课堂,播放一些欢快的,带有笑声的声音和一些低沉的伤感的声音让学生随着音乐表演,引导学生观看表演者的相貌表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不同的瞬间又有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相貌表情,同时也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6.《如何从美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

一直以来,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厂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要将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转化为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这也是我们新世纪美术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以往,我们总认为美术学习主要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新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文化的层面来看,随着通讯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然而,文化交流可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伴随互惠,也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如何减少文化、民族间的偏见与冲突,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者认为,缺乏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是导致民族偏见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多元文化的跨文化教育是致力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民族的美术,产生相异的美术形态,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性。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水文化学习层面,可以使我们对美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各民族的美术文化也有了更宽泛的理解和尊重,更需要发挥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

第二,从美术学科本身来看,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窢弧促旧讵搅存些担氓素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入的焰体素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

首先,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要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过去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

学生学的很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必然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设计时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等不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

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倡导自主学习,教师主导。

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艺术探求的机会,启迪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开发,让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的权利,充分体现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 2.注重多元能力培养,双基落实。

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还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我们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经常停留在引导学生只是关注作品内容的表现,如画的是什么(风景、景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或作品的题目是什么。

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 看懂了的满足感。这样的观赏很肤浅,没有深度。

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停留在主题内容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纬度进行探索。当然,新美术课程的知识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美术与文化、美术与自然相关联的知识;而技能也不仅仅指制作美术作品的技能,还包括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技能,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技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于其他学科学习中,或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技能等等。

4.提倡合作探究,加强活动成效。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没保证,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任务繁重,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误解了合作探究,忽视了活动的成效。参与者少,旁听者多。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

7.怎样将八大素养融入美术课堂

“八大素养”是指品德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传统美德、培养文明行为、传承深圳精神)、身心素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育健全人格)、学习素养(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创新素养(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国际素养(理解多元文化、扩大国际交往、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审美素养(提升审美品位、丰富美育形式、营造艺术氛围)、信息素养(推广IT课堂运用、推进网络学习、践行网络文明)、生活素养(学会安全生活、学会自主生活、学会低碳生活)。将这八大素养融入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可从以下几方面做:

首先,我们每位美术老师应该做到精熟这八大素养,了解美术课程设计特点及教学内容,有侧重地将八大素养渗透美术课堂教学中去。美术课程设计主要有四大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根据这一特点,找到融入的契合点。

“八大素养”中“品德素养”的提升是首位,而“传承深圳精神”是品德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深圳精神的实质之一即创新精神,在品德素养渗透的同时,也渗透了创新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进行融入。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中发现他们大都还是以临摹为主,创新作品很少,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在临摹时从作品色彩、构图等方面去改变画面,每个人画出自己喜欢的或心中所想像的。教学中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作业评价活动中作为重点评价点或亮点给予肯定和赞美,逐步让学生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评述”教学内容,注重审美素养的渗透,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作品时,能运用美术语言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如从作品的色彩、线条、造型、肌理、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让学生真正体验与感悟自然美、生命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鼓励学生要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其他素养我们也要做到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八大素养”的融入还需在我们美术教学反思中进行改变。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