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能力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2、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
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4、研究能力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
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四、敏锐的时代意识要更新教育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
2.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能力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
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
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四、敏锐的时代意识 要更新教育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
3.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能考试的工作安排是什么
1.组织报名。
3月底前,各校组织报名,普通话证件审查、思想品德鉴定和体格检查,按要求填写相关表格(附件 1、2、3),备齐基本材料(含复印件,其中《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应使用A3纸型正反印制;其余表格及复印件均要求使用A4纸型,可正反印制)。 各校应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审查,并对相关复印件加盖学校教师资格认定部门公章。
2.资格审查。4月1日至4月15日,各校应将参加教师专业技能考试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4),学历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成绩单,体检表,申请人2013—2014学年度教学计划或证明材料原件等报省教育厅审查。
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在职人员还应提供人才代理机构统一出具的教师人事关系证明材料、任教课时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3.技能考试。
4月20日—5月20日,考点高校(附件5)应按规定项目(附件6)组织划定高校教师专业技能考试。可设立若干学科评议组,每组由3—5名相关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组成,设组长1名;学科评议组专家及工作人员由考点学校负责抽取,其余学校应积极配合。
考点高校应于5月25日前将本考点教师专业技能考试合格人员成绩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 4.资格认定。
5月26日至31日,各高校负责通知专业技能考试合格人员登录中国教师资格网()进行注册申请。
省教育厅于6月5日前将申请人员网报基本信息表反馈给各高校。 各校教师资格认定部门在核查人数及信息无误后于6月10日至15日报省教育厅进行确认、数据处理与编号。
6月25日前,省教育厅下发合格人员名单及教师资格证书编号。 5.证书发放及资料存档。
另文通知。
4.报考黑龙江某高校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笔试内容为“拟聘岗位所需的专
一名曾经的高校教师来说说:笔试内容:教育学、心理学、你报考的专业知识,重点看下一些时政,还有几个主要的和高校有关的文件,如教育部16号文件。
面试不多说,提醒下,如果没有明确说明,要提前做好教案,带封面做专业些,多装订几份,进去给评委组一人一份,会加分。
答辩随意性很大,如果招考公告上没说明是结构化面试的话,很可能就是随机提问,按照他列举的几点准备就行了,记住一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记住表明维护大局和尊重领导。例如遇事向领导先汇报等等。
不要紧张,保持好的状态,祝成功!
5.略谈政治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增强责任意识,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 为国家培养合格和优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
一线教师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核心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地将自身的修养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做好。教师给同学们讲解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利用自身的思想、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至关重要。
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的知识也许淡忘了,而教师当时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种行为,可能还会记忆犹新,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自身的思想、道德、行为影响、教育学生做人。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一定不做。 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高校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的知识性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必须带头坚持专业知识学习,精通业务。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知识、外语等等。此外,教师还应将学习提高这一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对讲授内容全面了解并认真地根据需要予以取舍,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最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从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出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我认为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广泛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收集、准备课程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尽量将抽象甚至枯燥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阐述,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在实训教学中,只有自己熟练掌握了每一个实训操作流程,才能准确指导学生。
那些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老师是深受广大学生喜欢和爱戴的。 三、注重互动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效应。课堂中交流和互动的程度和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把“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师的座右铭。
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洞察学生的心理,时刻把握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不断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或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教师解答等,以研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老师上课时我讲我的,你爱听不听。只要不影响我讲课,你爱干什么都无所谓。
事实证明这样的老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四、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素质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既要能做事,又要会做人。
是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是一张白纸,你怎么教她就怎样做。
因此,只有在每个步骤中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教师只要做到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要求严格学生也能接受。
五、理解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做人 高校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独特阶段和独特场所。作为高校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独特场所,身在其中,既要理解尊重学生,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人,这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最基本的品质要求。
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既要做师生又要做朋友,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平等的方式接触他们,把教书与交朋友统一起来,这是教学活动深入开展、教书育人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育,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告诫学生,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善于与人合作,营造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要有骨气、诚实、守信。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提出严格、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要求,决不能迁就落后、放任自流。
对待学生的一些倾向性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充分相信他们有能力走向成功,愿意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如有的教师利用QQ、个人电子邮件、MSN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实时进行作业辅导、答疑 、讨论等教学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从老师那得到帮助,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引导,这样既能及时解惑答疑,增进师生间的。
6.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
第一部分 教学认知能力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是指认识、理解与把握教学活动基本元素(诸如任务、内容、对象等)的能力,包括理解专业目标及课程的能力、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一、理解专业目标及课程能力
理解专业目标包括理解专业目标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理解专业目标的表述形式;理解专业目标的作用。
理解课程包括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编制、课程实施。
广义的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具体学科,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逻辑学等。
课程编制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排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包括确立课程目标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包括:实施课程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师要实施课程也要参与课程编制,所以必须具备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编制的能力。
二、了解教学对象能力
了解教学对象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自然状况、身心发展水平多方面了解的能力。了解教学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前提。
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要求:了解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克服主观心理倾向,有客观的认知态度;要有明确的目的;掌握和运用可行的方法。
三、分析、处理教材能力
分析、处理教材能力是指教师准确地分析教材,合理地剪裁教材的能力。
7.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能考试的申报条件是什么
1.身份及学历学位条件。
(1)高校在职专任教学人员; (2)取得国民教育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且具备学士及以上学位。 2.品德及身心条件。
(1)品德良好。须填写《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附件2)并经学校人事部门鉴定盖章; (2)体检合格。
体检使用《陕西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表(2012年修订)》(附件3); (3)普通话达标。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其中从事汉语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以上水平。
3.岗前培训及任教条件。 (1)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暨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2)系统讲授1门次以上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评价良好。
4.补充条件。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申请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与现任教学校签订正式聘用合同(聘期应不少于两年); (2)工资关系在现任教学校,人事档案由学校统一委托至市级及以上人才代理机构。
5.以下四类人员不在受理范围: (1)2014年5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高校教师; (2)高校兼职教学人员; (3)高校教辅人员; (4)非本校教职工及其他社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