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阶段目标

1.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经历了更新观念、实施新理念、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几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新教学方式,运用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衡量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些教师单纯追求课堂表面效果,虽然学习情境热热闹闹,细细品味却没有多少可以咀嚼的东西;有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往往在偏离教学目标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和运用上投入过多精力,结果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的效益,致使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发展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经历了更新观念、实施新理念、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几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新教学方式,运用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衡量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些教师单纯追求课堂表面效果,虽然学习情境热热闹闹,细细品味却没有多少可以咀嚼的东西;有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往往在偏离教学目标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和运用上投入过多精力,结果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的效益,致使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3.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具体落实措施如何写

年来,我校教学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领导班子团结实干。

全体教师恪尽职守。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地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同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信息课,利用网上资源,开创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队伍管理 1、学校领导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的十二字方针,坚持领导兼课制度,深入一线听课,不断发现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2、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远、中、近期目标、计划、措施。①激励教师大练基本功。

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及时撰写论文,记录下自己的闪光点及反思。王秀伟老师所写的《浅谈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获市信息教育论文一等奖,《三个代表》征文获区级优秀奖。

刘静、施慧平的“素质教育”征文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③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我校的做法是:A短期培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常规、新课程理念、计算机培训,并写出心得体会。

B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到市、区参加培训学习,使教师开阔视野,及时掌握教改动态。C函授、自考进修学习,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现有两人本科毕业,21人正在进修本科,大专毕业人数达93%,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④每位教师紧紧围绕《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和《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两本书开展读书活动、读书交流,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学习多媒体知识,自制课件,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转变。⑤为教师提供创设学习条件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备课、制作课件,开创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现在学校已建立起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勤于钻研业务、勇于开拓进取、乐于拼搏奉献的教师群体。

二、加强常规性教学管理 1、学校健全各项教学制度,对教学全过程的主要环节都有计划、有措施、有规定、避免教学常规“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促使教学质量行到实质性的提高。 2、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各学科的课程,不随意换课,调课。

科学、合理、全面地编排“三表”。 3狠抓教学过程管理:(1)备课:树立制度和发展的思考,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教学 设计,要求教师备课到位,心须做到“四有”“四备”即做到“四有”、“四备”。

“四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依纲扣本,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四备”即备导言(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备板书(纲目清楚、直观形象)、备提问(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备练习(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梯度、密度科学合理),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教案检查两次,每一课教案的设计都要符合要求,每一篇教案的设计能易于学生接受,部分教案有创新性,课后小记记录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有价值,有利于今后教学。

(2)上课: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做为学习的主人,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语言生动准确,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相互学习,体现“四为主”“四突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旨。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不搞题海战术,突出讲课效益,不搞加班加点;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面,不歧视差生。

讲课后要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矢,写课后反思和教学随笔。几年来我校加大听课力度,每学年听示范课2次,研讨课2次,推门课50多节,对教改和新教师进行跟踪听课18节,同时随堂听课,跨学科听课,每学年每人20节以上,听课后,讲课教师说课、反思、听课教师评课,大家互相切磋教艺,使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学区组织的语数优质课大赛中,王秀艳老师的语文课获一等奖,赵蕊老师的数学课获二等奖,本学期张春丽老师的语文课获二等奖。(3)作业,学校要求优化作业设计,提倡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从正面引导解惑,注重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和辅导,要求做到“四要”“四不准”即即作业要适量,质量要高,格式要严,批改要及时。

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收举一反三之效,不以数量取胜,要以质量见长。通过多样的题型、多样的形式体现出综合检测学生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内容,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四不准”即不准留超量作业,不准留惩罚性作业,不准不批作业,不准让学生代批作业。本学期对各科作业展评两次,作业书写清楚工整,教师批阅及时,有复批,有点评,能达到省时高效的作业目的。

(4)测查与评价:学校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机制,更多地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校采用座谈,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将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将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等形式结合起来,同时测查。

4.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哪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构建起了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三维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过程和方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三维目标,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其次,教学目标要具体。 每一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如《雨霖铃》三维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每一步都设想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如,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为了把握作者的观点,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句话的含义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哟,失去双臂了还谈什么秀丽迷人?”全班同学顿时议论起来,我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把文中这句话多读几遍,每一遍都重(zhòng)读一个词语,然后再仔细思考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下子,全班同学纷纷行动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就自然引出了我所要问的问题,,“如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她”为何“必须失掉双臂”?维纳斯不“失掉双臂”与“失掉双臂”哪个艺术效果更好?是否希望“两条一览无余的胳膊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部位?如果不是她,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的人失去了双臂,会怎么样?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很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很热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错。

从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不但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重视过程,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我身边的语文》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学生留意身边的语文:街边的路牌、广告牌,电视、电影中的台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等等,都成了我们学习的教材。

通过观察、总结,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日里被忽视的地方,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用词、用语现象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大大减少,因为是自己亲自归纳总结出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也很不错,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语文的实用性,。

5.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那些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自古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出现过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与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古人重视“文以载道”,道为主,文为辅。

近代以来,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与道的兼容、排斥、孰轻孰重等方面。 进而由此引起了语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许多争论。

到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意见出现了靠拢靠近的发展趋向。1991年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上海《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作者对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反映出的教学思想的几点看法,仅供讨论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的性质方面,强调思想性和工具性并存,工具性为主,思想性为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这两个大纲都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强调在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应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上海《课程标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首先,《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各个环节,反映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并存这一教学思想。 在总述“教学目标”时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材编选”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选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则强调,必须“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忽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和脱离语言文学教学的思想教育,都有碍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文道并存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是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既是对我国传统语言教育观的继承,也是对单一强调思想性(如“文革”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毛主席语录”教学)或单一强调工具性的否定。

其次,《课程标准》在体现文道并存的同时,强调文为主,道为辅。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大语文教育”,即把文、史、哲、经合为一体,使语文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哲学教育、政治历史教育等相融汇。

且古人重“道”轻“文”,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都是说“道”是根本的,而“文”则是用来阐释及传播“道”,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 这种重“道”轻“文”的教育观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了它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代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分支和细化,重“道”轻“文”则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

毕竟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须以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

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只能是辅助性的,其主要渠道应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纵观《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着重强调的还是其“工具性”──即对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目标”部分,总目标中首先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六项具体目标中则全部是对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什么没有提出思想教育?根据我的理解,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目标,它只能在给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冲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这种对语文教学性质“文道并存,文为主、道为辅”的诠释,我认为比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无论是和传统的重道轻文比较,还是和建国后曾出现的以道代文(纯“思想性”)、以文代道(纯“工具性”)比较,这种观点都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二、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把握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倡导质疑探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必须防止出现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状况。”《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提出,反映了现代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和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记忆、从启蒙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教材。而这种记忆又。

erp系统是什么意思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