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经络的讲解及简短话术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肺经
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
大肠经
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 颜面下部皮肤、口腔
胃经
胃、乳腺、膝关节
脾经
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
心经
心脏、血管、大脑、神志
小肠经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
膀胱经
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
肾经
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
心包经
心脏、血管
三焦经
淋巴系统、炎症
胆经
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
肝经
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2.有关脾胃的知识
最近稍微不注意便会消化不良,胃胀气,或拉肚子或呕吐。
于是便查了些有关消化不良的知识,发现消化不良、胃炎等都是脾胃虚弱导致!于是整理了一些有关脾胃的健康知识,一来是方便自己随时学习,而来与大家分享!越来越觉得古人说的“久病成良医”真是太有哲理了!当然不是说自己,而是觉得大部分人们,不遇到点什么,不会主动去学习的!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
换句话说,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如果脾胃不好,身体健康也就没有保障了。
俗话说得好,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但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尤其是脾胃病。
脾胃一旦失常,生命就会失灵,百病就会滋生。金代脾胃大家李东垣曾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指出喜怒过度、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皆为内伤脾胃之源。
而现代人的健康杀手就是我们诸多的不良生活方式,试看那些上班族、减肥族、慵懒族、夜猫族及网络迷恋者,有几人能坚持吃上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又有几人能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肯定答案只占少数。于是乎,许多人就掉进了不良生活方式的陷阱,却浑然不知。
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养护好人生后天之本——脾胃。
如果胃气充足,人不仅能正常地受纳足够的水谷,而且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更加正常,人体的脏腑也因此而各司其职;清升、浊降,气血充沛,经络、筋肉和皮毛得到荣养,四肢才会有力,筋骨才会灵活,皮毛才会润泽,人才会祛百病而长生。人一旦生病,就会伤及脾胃,致使胃气虚弱,食量减少,膊胃的运化功能降低。
因此,病中或病后调养,都须以扶胃气为根本。这就是为什么医家治病效果的好坏。
均看施治后食量的变化情况。如果开始进食,或食量增加,就说明离病愈不远了。
这即是所谓的“胃气生。则万病消”。
善于调理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或病后很快痊愈的关键。 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脾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
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1] 那么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效果最好?坚持饮食调摄,注重运动以及良好的情绪是治疗脾胃病的强力帮手.要预防脾胃疾病,关键在于保护脾胃正常功能的运转.因此平时应注意保养脾胃:(1)五谷杂粮: ①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②玉米: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③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④高粱: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2)肉蛋类 ①猪肉:味甘咸,性平.有滋养脏腑,补中益气,滑润肌肤之功.用于气血不足,病后体弱消瘦,血少津枯之便秘等. ②猪肚:味甘,性温.有补虚损,健脾胃之效.用于虚劳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儿疳积等. ③猪脾:味甘。
3.美容师给客人做肩颈时该说什么’专业知识
一、肩颈的重要性
1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是人体、经络的十字路口。是生命的中枢段 3连着我们的心脏和大脑,肩颈堵塞,大脑供氧供血就会不足,大脑一缺氧人就会健忘,爱睡觉,有的还会头痛头晕,严重的肩颈堵塞的人会呕吐恶心。
2 长期受到头部的重压和运动牵拉,加上颈椎的椎间盘窄、韧带薄,所以颈椎最容易受压迫和劳损。而整条脊柱长期受到自身重量的压迫,承受着人体运动的牵拉,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椎劳损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3节颈椎主控面部,有些人身上皮肤很好,可是面部不是长痘就是过干或过油,这就是由3,4节颈椎堵塞引起的。肩颈问题不解决,面部问题也不好解决
二、肩颈病症表现
三、原理、作用
要讲的知识比较多,自己组织一下语言,重要的对顾客说下,说明白就行。
4.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调理气血是针对气血失调病证确立的治则。
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病理 以不足、功能失常或气血关系失调多见,治疗当遵循“余者泻之,不足补之”的原 则,对于气病: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 开。对于血病:血虚则补、血瘀则行、血脱则固、血寒则温、血热则凉、出血则 止;对于气血同病者气病治血、血病治气。
概括而论,气病无非补气调气,血病无 非补血理血。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气益肺肾,血补心肝,治疗均应重脾胃;气乱 时调气,血逆时理血,调气顺脏腑气机升降规律、针对气机失调不同证候特点施为;理血需记“气为血之帅”,治血先治气,出血证应依据不同病因病机施以不同 止血之法,如清热、温经、化瘀或补气摄血。
气血同病,气病必血病,血病气必 伤,前者调气为主或先调气后理血,气血双调;后者先治气,气和则血宁。
5.气血的调养关键是什么
调养气血女性美丽关键血相你是哪一派肌肉可以后天练习,毛发可以后天生长,血液必须与生俱来。
它在体内没有固定座位,正因为如此,也无所不在,上通下达,伸展到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在内五脏六腑皆得滋补,在外皮毛筋骨全赖濡养,以致目能视,脚能走,掌能握,灵台清明,龙精虎猛。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四大险区,处处考验血气的虚实平衡。
除了健康之外,血液还关乎美貌,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化妆品,能像血液这样体贴肌肤。它了解肌肤细胞的需要,提供的是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大全,而且顺便帮皮肤做了清洁。
如此看,只有血足才可以有皮肤红润,才可以有青春美貌。可是如此多的考验,如此多的重担,血液不免出点儿小错,也就有了血虚、血瘀、血热的多种表现形式。
多给点鼓励,帮上一把,恢复其旺盛,畅通其路径,它工作,身康泰,你美丽。血虚型体内精血少不够用,全身脏腑经络不能一一得到滋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常见的是全身血液普遍亏损,有时也可能出现血液对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有以下表现的人,可疑血虚:皮肤干燥,颜色白或萎黄没有光泽,口唇和指甲也经常发白,没有血色;经期血量少,颜色淡;经常便秘;视力减弱、模糊、眼球干涩。
血虚的四种可能原因:产后或者手术后失血过多,少部分人会因为月经量大,逐渐导致血虚;脾胃功能不好、长期腹泻、长期营养不足导致血液生成不足;思虑劳神太过,而致血液损耗过度;身体某处出现瘀血阻滞脉络,引起新血生成障碍或局部供血不足。 对策——补血饮食:吃红色和黑色食物,如红枣、赤小豆、红糖、乌鸡、芝麻等,但要注意控制脂肪摄入,补血的营养成分都是在油脂成分少的情况下好吸收。
调理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功能正常了,血液生成才会无拘无碍。
中医认为南瓜味道甘甜,纤维素丰富,是温性食物,多吃可以调理脾胃,通畅肠道。 另外,少吃辛辣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也是体贴脾胃之处。
中药滋补。有些中药有补血能力,例如熟地、白芍、当归、川芎、枸杞子、黄芪,各取10克左右,作为汤料或肉料食用是不错的方法。
按摩:有四个穴位经常按摩,可以调节血虚,分别是腹部肚脐下方约1。5寸处的关元穴,肚脐下方约3寸处的气海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的足三里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的三阴交穴。
日常调养:中医认为劳累和思虑对血液的损耗在暗中进行,虽然无形但更加伤身,所以血虚者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忌讳过度思虑。减肥不求速成。
减肥的本质是消耗大于摄入,无论用运动、吃药、节食哪种方法,体重都不可下降太快,否则血虚就会找上你。皮肤护理:血虚者主要的美容问题是皮肤萎黄、干枯憔悴,最好用些营养滋润和保湿的护肤品。
血瘀型凡是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派上任务,消散于工作的滚滚洪流中,而停聚在身体某处;或正常血液运行受阻,堆积在某处经脉或脏腑中,造成该处拥堵,发生功能障碍,就是血瘀。有以下表现的人,可疑血瘀:身体某处时常有针刺般的疼痛,夜间更严重些;面色晦暗无光,容易有黑眼圈,额头、下颚及两颊下方长青春痘;下肢血管明显,俗称“青筋暴露”;月经经常推迟,经期腹部疼痛剧烈,经血颜色深或带有瘀块。
血瘀的三种可能原因:外伤而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瘀块肿痛;血液运行不畅或无力;受寒气或热气影响,导致血液滞留。对策——活血饮食:可多食山楂、黑木耳、黑豆、鲜藕、韭菜、酒、醋、红糖、刀豆、苔菜、茄子等、特别强调不宜吃寒凉冷冻的食物。
中药滋补。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元胡、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玫瑰花各9克,煎成汤服下,每周2次。
但月经期、妊娠期、有出血倾向的人不要用这些药。按摩:血液最容易在头部、四肢这些远离心脏的位置堆积,可以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
日常调养:运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
皮肤护理:血瘀者主要的美容问题是面色晦暗无光泽、易生色斑及黑眼圈,最好用些美白、淡化色素、防晒、眼霜等护肤品。玫瑰油浴。
干玫瑰花15g或鲜玫瑰30g,芝麻油250g,将玫瑰花放入油中煮沸10分钟,冷却后,每次取20g,入浴泡澡,改善皮肤干燥鳞屑,消除色斑。 桃仁面膜。
桃仁15g碾碎加入稠糯米饭浆,或鸡蛋清,捣成糊状,做面膜,微干,清水冲洗即可。性质温和,绝无刺激。
红花油浴。在浴缸中放30g红花或滴3滴红花油,泡浴,可以缓解皮肤干燥粗糙。
血热型中医认为正常状态是血在温暖的气息下运行,遇到寒气就会凝滞。 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急,甚至会伤害脉络、耗损阴气。
有以下表现的人,可疑血热: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经期会提前7天以上,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 血热的两种可能原因:身体一向强健,体内阳气旺盛,又偏爱吃辛辣刺激助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