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

1.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专业知识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一,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六,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取得证书,另一方面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否则,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间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原文3800多字) 《教育部文件》教基[1999]3号。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也称心理健康,它是指以积极优异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维护和改造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亚健康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

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的一个相对状态。一般心理学家多主张以正常的认知,完善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和个体行为的适应情况作为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别症状的有无为依据。

所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指标主要有以下8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然而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年龄段来讲,主要会遇到以下11种问题:性心理,恋爱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症,社交恐惧症,吸烟饮酒心理,自杀心里,犯罪心理。

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很多不同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是简单的从挫折这一个方面来谈下我上述的11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当我们了解到一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就能从根源上来控制它。

二、挫折的概念 (一)什么是挫折 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日的。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那么就会产生三种情况: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能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的。

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人们才会产生挫折。 由此可见,挫折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无法克服,而又不能改变这个目标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

这一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如考试不及格,比赛未取得理想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人们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

另外,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人们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躲避或攻击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因为主体认知不当的缘故。

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所以,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二)挫折构成的条件 挫折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有需要、动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有挫折情境和人们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等。 1、具有必要的需要、动机和目标 需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需要是制定目标的前提,动机是实现目标的条件。

如果只有强烈的动机,而没有实际有效的计划,则遇到挫折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假如一个人既没有必要的需要,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可能有强列的动机,当然也不会有明显的挫折感。

2、要有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 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上,即使有挫折感也是想象中的。只有当满足动机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行为受到阻碍时,才会产生真实的挫折感。

3、要有挫折情境发生 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阻碍,就发生了挫折情境,这种阻碍一般来讲应是真实的、实际存在的,对于有的人来说,也可能是对想象中的困难、阻碍所产生的挫折情境。 4、挫折必须被知觉 个体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即必须被认知。

如果客观上阻碍存在,但主观上并无知觉,当然也就不会有紧张情绪产生,也就构不成挫折情境了。 5、必须有对挫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一旦被认知,一般都有相应的反应,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就很难确定是否遭受挫折。(三)常见的挫折种类 挫折的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做如下划分。

1、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按照挫折是否实际存在,可将其分为实质性认知挫折和想象性认知挫折。 实质性认知挫折,是指个体对实际遭遇的挫折事实和挫折情境的认知,是实际存在的挫折。

而想象性认知挫折,则是指个体对想象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预测和认知。显然,实质性认知挫折有实际的情境表现,当事人可以做出有效处理,他人也可以给予有效的帮助;而想象。

3.如何对大学生讲好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钟庆杰 吴金秋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

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

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

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1.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

4.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在内容方面:

1.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发放资料自学完成;

2.实际操作技能――通过面授课程完成;

3.校本实习――学员在本学校进行学习实践;

能够帮助掌握的有:

1.初步掌握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与咨询的基础技能。

2.能够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依据有关理论设计心理健康教

育方案并去实施,能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

3.促进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提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

内容参考了董艳菊老师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员简章的介绍哦,要特别说明一下哈,,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

6.心理健康课的自我总结300字

心理课程学习心得 一、自我心理现状分析 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本人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本人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

本人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本人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

从气质特点考虑,经过简单的气质测验,本人偏向于多血质和粘液质。本人活泼生动,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

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

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想干的事情未完成,可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

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

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

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善于交际、待人亲切的我容易交上朋友,但友谊常不稳固,缺少知心朋友。

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但不能很快转移注意力至另外的事件。从性格特点考虑,本人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从大学生能力方面考虑,本人认为自我的自学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创造能力都还可以,但仍需不断加强。二、自我提升计划 大学一年级,转变高中时思想观念,从心态上定位好大学生这个角色。

在大规划下做好小计划,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确定大学目标与发展方向,初步了解社会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大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在学期初已参加了学校学生会外联部和中文学院团委组织部,既可学习技能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拓展人际关系,又能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社会就业练好兵。

同时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兼职当学生助理,有利于做事情注重细节,调整心态,面对工作不顺与小挫折时能及时应对反思,完善自我。并且利用闲暇时间在图书馆看心理和策划管理相关的书籍,听听各种类型的讲座,特别是与心理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做好心理课的笔记,在预习和复习中提高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增强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精彩,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铺好道路。

在注重心理的同时,还要重视体质锻炼,通过体育选修体育舞蹈和课余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和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有效防治自我存在的某些心理卫生疾病,对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大学第二年,拓展自我的地平线。

考虑清楚毕业后是立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了解相关的信息与活动,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通过参加竞选学生会或其他社团组织的学生干部,以更深层次地挖掘自我潜力,勇于承担责任,锻炼能力。并开始尝试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职业的相关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同时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

同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参加一些类似与成功心理素质、自我革新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潜在智慧开发、口语表达能力、个人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等方面的训练课程,培养健康自信的自我形象,充实自己。 大学三年级,专注本科知识学习同时关注职业发展前景,为自己打好就业的的基石。

细分可能的选择,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确定自己的就业大体方向,和老师同学交流求职体会,学习各种就业技能,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社会。

7.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8.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关业务知识培

(一)要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

有资料显示,教师属于高压力群体,他们要面对来自自己家庭的各种问题,还有学校领导、家长的高期望,教育、教学任务,还有学生的消极影响等等,有时会产生倦怠情绪和急躁、处理问题的偏激等问题。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所以作为一名心理教师,首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

(二)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专业的理论知识,会指导我们今后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我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中拥有心理辅导的眼光,如何抓好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教育;学习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会去运用它;去甄别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知道如何去与小学生更好的沟通,因材施教;学会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要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三)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

所以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绝不能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的说法源自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这位妈妈兴奋得不忍离开,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她还是带孩子不停地走着看着。孩子终于不干了,叫着嚷着要回家。

妈妈说:“你自己闹着要来,这么会儿你怎么又要走了?”说着说着发现孩子鞋带开了,就蹲下去给孩子系鞋带。 当她将要站起来时,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回家。

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穿着各色裤子和裙子的腿。所以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学会倾听、懂得理解。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的东西记在自己的脑海里,捕捉传输给我们的信息!同时要懂得理解,心理病人会有很多种,需要你能理解每一个人!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实现教育的情感化。

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理解他,重视它,从而他们才能信任你。(五)要有耐心。

9.心理咨询具体专业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第一线,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熟练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操作实务的专业人才。

学生应熟知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阿德勒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以及现实疗法的人性论假设、辅导或咨询目标、操作的具体技巧。积极学习、消化各种咨询辅导理论的优点,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培训的技术。

【主要专业课程】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格心理学、团体辅导、学校心理辅导、变态心理学、行为矫正、人体解剖生理学、职业指导概论、心理测量与评价、犯罪心理学 【适应岗位和就业方向】 1. 职业面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专业咨询机构心理咨询的岗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老师。

主要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以及教育工作。负责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生异常心理的诊断与处理、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与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主要负责企业职工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向的调查、职工心理素质能力的拓展训练方案的策划与实施;职工异常心理的诊断与处理。

(3)专业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主要负责来访者的接待、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初步诊断以及分类,胜任及负责某一方向心理咨询的实践以及研究工作。

2. 能力结构 (1)能正视并且合理处理自身心理问题。 (2)具备分析来访者异常心理以及处理能力,能够协助来访者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3. 知识结构 (1)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2)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英语表达能力。

(3)具备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知识。 (4)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辅导、行为矫正、学校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治疗、心里拓展训练等具体操作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